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改種+改地+改機” “白花花”鹽堿地變身穩產增產“大糧倉”

發布時間:2023-08-23 16:06: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位於(yu) 黃河三角洲,這是我國乃至世界範圍利用難度最大的三角洲型鹽堿地之一。從(cong) 農(nong) 業(ye) 部門到科研中心,從(cong) 普通農(nong) 民到專(zhuan) 家學者,山東(dong) 東(dong) 營聚集各方力量和智慧,不斷推進改種適地、改地適種、改機適地,走出了一條糧食安全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路徑。

  改種適地 鹽堿地變身“大糧倉(cang) ”

  據統計,山東(dong) 現有鹽堿地890餘(yu) 萬(wan) 畝(mu) ,其中,黃河三角洲地區近700萬(wan) 畝(mu) 。

  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nong) 業(ye) 研究院副院長 王璐:我們(men) 鹽堿地育種麵臨(lin) 的困難比較大,首先土壤的鹽分非常高,所以出苗率受影響。還有土壤板結,就是在地表容易形成厚厚的硬土層,造成種子頂不出來,地下水位高並且鹽度大。

  為(wei) 此,在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科研團隊研製了耐鹽堿植物數字化育種加速器,以人工模擬環境加速育種。這樣,育種工作既不用完全“看天吃飯”,育種時間比以前大幅縮短。

  在育種試驗平台的加速之下,部分耐鹽堿作物的種子已經從(cong) 實驗室走到了田地,進入到推廣應用階段。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在耐鹽堿大豆剛剛“出走”和“紮根”的初期,這條路走得其實並不容易。

  一些人的顧慮消減了,培育好的種子也開始慢慢走向田野。

  改地適耕 多種方式降鹽提高土地利用率

  育種已經初見成效,但是好種也需配好地。如果能將鹽堿地的土壤加以改善、降低鹽分,逐步變成更適合耐鹽堿種子生長的環境,更多的育種成果就可以在這裏生根發芽。近年來,東(dong) 營的耐鹽堿大豆畝(mu) 產(chan) 已經達500斤以上。鹽堿地是怎麽(me) 變成“大糧倉(cang) ”“聚寶盆”的?

  鹽堿地之所以被稱為(wei) “不毛地”,原因之一就是因為(wei) 土壤中高濃度的鹽分會(hui) 影響作物對養(yang) 分的吸收。同時,板結不滲水的土壤,也使作物難以向下紮根,即使種下去也很可能難以存活。

  在改良之前,利津縣有的鹽堿地含鹽量甚至達到了36.5‰。在埋上暗管後,當地將其與(yu) 淡水衝(chong) 洗的辦法相結合,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動規律,土壤鹽分被洗脫,再通過地埋管道排走。根據各地鹽堿地土地情況不同,當地采取埋管、深挖溝渠、深耕深鬆等不同方式,多措並舉(ju) 、綜合治理。如今,在利津的鹽堿地上,耐鹽堿大豆畝(mu) 產(chan) 能達到380斤—500斤。

  近年來,除傳(chuan) 統方法之外,還有一種“綠肥還田”的治地模式也在逐步興(xing) 起。田菁、二月蘭(lan) 等作物在田間不僅(jin) 是一道風景,更是改善鹽堿地生態環境的綠色肥料。

  改良鹽堿地的方法越來越多,土壤裏的鹽分也越來越少。“不毛地”正逐漸被改造成“聚寶盆”,聚的是多管齊下的方法,是從(cong) “活不了”到“賺不少”的信心,也是更多努力探索鹽堿地綜合治理的希望。

  改機適地 提高耕作效率

  耐鹽堿的玉米、大豆的畝(mu) 產(chan) 在持續增加,有了種子、有了地,接下來就要考慮如何耕作。在鹽堿地上耕作,難度遠比想象中要大。為(wei) 了提高耕作效率,山東(dong) 省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裏的智能農(nong) 機團隊不斷改良實驗,設計出更適合在鹽堿地上作業(ye) 的農(nong) 機農(nong) 具。

  在東(dong) 營市河口區,大片的鹽堿地大豆已趨於(yu) 成熟。與(yu) 普通土地相比,鹽堿地土壤板結嚴(yan) 重、土質較硬,普通動力設備馬力不足、效率不夠。針對這一問題,東(dong) 營市農(nong) 高區引入智能農(nong) 機團隊,“量身打造”符合鹽堿地耕作特性的智能農(nong) 機。

  堅硬的地塊和過多的鹽分帶來的問題不僅(jin) 僅(jin) 是動力設備的馬力不足,同樣還使普通農(nong) 機更易被腐蝕、受損耗,導致壽命減短、效率變低。同時,部分農(nong) 機在耕作時容易破壞鹽堿地的板結層,導致鹽分析出,不利於(yu) 作物生長,從(cong) 而影響產(chan) 量及土地利用情況。

  東(dong) 營有鹽堿地341萬(wan) 畝(mu) ,其中,鹽堿耕地196萬(wan) 畝(mu) 。鹽堿地的綜合治理,從(cong) 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多個(ge) 團隊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這片“白花花”的鹽堿地,正逐步變成穩產(chan) 增產(chan) 的“大糧倉(cang) ”,相信在未來,會(hui) 有更多的“綠油油”“紅豔豔”“金燦燦”。(央視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