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商業化令文物古建“麵目全非”,代價太大
【社評】過度商業(ye) 化令文物古建“麵目全非”,代價(jia) 太大
是“窮死”還是“商殘”,不能成為(wei) 地方文保的單選題,不允許過度商業(ye) 化及無序開發給文物古建及曆史風貌造成傷(shang) 害。吸納社會(hui) 力量增強基層文保能力,是拓展文物保護路徑的必要嚐試。某種程度上,探索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文物保護利用並形成可持續的機製,也是一種對文明的守望。
據8月19日央視報道,甘肅天水擁有西北地區現存規模較大和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居民院落群,為(wei) 了搶救這些古建築,天水市從(cong) 2015年至2021年撥付保護資金超過8.88億(yi) 元。可不少市民和遊客發現,修繕一新、商業(ye) 化運營後,很多古建築被改頭換麵,脫離了原有風貌,有的甚至被改造成日式餐廳,一些結構性改動還危及院落安全,有當地民眾(zhong) 說這“純粹是突出商業(ye) 利益,沒有文化沉澱,沒有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東(dong) 西”。目前,當地回應稱,已成立核查組並製定整改措施。
撥付數億(yi) 元用於(yu) 文物保護,說明當地對保護曆史文化遺存及發展文旅業(ye) 的重視程度。然而,文保院落“麵目全非”,讓人心痛。未批先設、未批先修,相關(guan) 要求成一紙空文,主管部門因為(wei) 沒有收到報批手續而“無從(cong) 監管”,這些是當地文保工作存在的問題,也折射出文物古建保護開發在很多地方的共性問題。
論文物古建的保護,一些地方麵臨(lin) “窮死”困境——基層文保力量薄弱,相關(guan) 法律法規經常遭遇“軟著陸”,文物古建保護形勢日益嚴(yan) 峻。曾有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國家專(zhuan) 門保護,省級文保單位是省裏投錢,縣級文物幾乎沒有相應資金。
論開發,一些地方又常常難免“商殘”風險——社會(hui) 化商業(ye) 運營通常成為(wei) 文保單位開發利用的主要手段,而找到因地製宜的開發利用模式並不容易,引入不當、用力過猛等都會(hui) 出現“因商致殘”的情況。
是“窮死”還是“商殘”,不能成為(wei) 地方文保的單選題。為(wei) 此,不少地方持續探索文物古建的開發利用方式,探索多種模式,形成發展產(chan) 業(ye) 鏈,增加對文物古建的保護維度,繁榮文旅產(chan) 業(ye) 市場,為(wei) 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及文化傳(chuan) 承積蓄力量。
事實上,將一部分有居住價(jia) 值和商業(ye) 價(jia) 值的曆史建築進行商業(ye) 化運營,以彌補文物保護財政投入不足,是國際慣例。但各國對具體(ti) 的開發方式都有相應限製,一般都不能改變建築本身的用途。比如上述新聞中,天水古城中的29處文保單位被監管部門授予特許經營權,要求其必須按照文物保護法等要求履行審批備案手續,無論業(ye) 態設置還是裝修改建,都要經過至少縣級文物部門的批準。
然而,一些地方文保單位往往很難抵擋商業(ye) 化拳腳的大開大合,同時相關(guan) 政策也時有動搖。比如,不少地方的古建被商業(ye) 項目擠占,甚至導致麵目全非;一些文物古建為(wei) 經濟發展讓路而被拆除,在輿論壓力之下,有的地方又大舉(ju) 投入修複甚至重建,勞民傷(shang) 財且損失不可逆轉。一些文物古建被損毀,割斷了當地的曆史文脈,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
從(cong) 諸多現實案例看,文物古建的商業(ye) 開發關(guan) 鍵在於(yu) 把握合理的、適度的邊界和平衡。這需要鼓勵和支持社會(hui) 力量通過社會(hui) 公益基金、全額出資、與(yu) 政府合作等方式,參與(yu) 文物古建本體(ti) 保護修繕、曆史風貌維護、旅遊文創開發、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等全過程,實現文物古建在“保護第一”基礎上的良性開發。
目前,在文物古建保護利用方麵找到“成功密碼”的地方不少,如江蘇蘇州、山西平遙等古城,江西婺源、四川宜賓李莊等古鎮,還有四川閬中古城曆史文化街區、浙江紹興(xing) 倉(cang) 橋直街等曆史文化街區等,在這些或大或小的天地之間,當地傳(chuan) 統風貌和文化氛圍被最大限度保留下來,其文旅資源和經濟發展潛力也被激活。此外,山西曲沃縣、安徽黟縣、浙江金華市等地也出台過允許民間“認領”文物的相關(guan) 文件,隻是相關(guan) 嚐試成效不一,值得複盤總結經驗及教訓。
斑駁商號、老宅木雕,幾經歲月洗禮,更顯蒼涼厚重。文物古建所承載的傳(chuan) 統文化符號,值得好好珍藏,不允許過度商業(ye) 化及無序開發給文物古建及曆史風貌造成傷(shang) 害。
我國是文物資源大國,也應是文物保護大國。吸納社會(hui) 力量增強基層文保能力,是拓展文物保護路徑的必要嚐試。某種程度上,探索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文物保護利用並形成可持續的機製,也是一種對文明的守望。(工人日報 評論員 吳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