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光、成為光 南海校園掀起“追科技之星”熱
“AI在深度學習(xi) 不斷迭代過程中,是否會(hui) 取代人類所創造的成果?”“有沒有什麽(me) 書(shu) 可以更好地帶領青少年走進科學大門?”……8月17日,2023“強國青年科學家”入校演講活動在廣東(dong) 省佛山市南海區石門中學舉(ju) 行,獲得“強國青年科學家”稱號的北京大學工學院助理教授陳默涵走上講台,與(yu) 同學們(men) 現場分享“知識大餐”,講述他深耕的“物理建模、計算機與(yu) 人工智能的交叉新領域”等內(nei) 容。
問答環節中,學生們(men) 腦洞大開,一個(ge) 個(ge) 問題拋向陳默涵,他逐一認真解答,一陣陣歡笑聲,伴著熱烈掌聲以及驚歎聲,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中學生與(yu) 強國青年科學家精彩互動,頻現“高能”瞬間。
8月16日,在2023“強國青年科學家”尋訪活動揭曉分享會(hui) 上,主辦方特意請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由少先隊員們(men) 向青年科學家獻鮮花、敬隊禮。南海區委副書(shu) 記、區長王勇說,“科學家的精神需要傳(chuan) 承,我們(men) 邀請南海一中、桂城中學的同學前來參加分享會(hui) ,就是想要為(wei) 孩子們(men) 樹立‘追星’的榜樣與(yu) 標杆,讓青年科學家的精神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
“心中有夢,眼裏有光。”38歲的陳默涵在這些孩子身上,看見了曾經的自己。中學時代,一本《科幻世界》雜誌令他愛不釋手,由此點燃他對科研的興(xing) 趣。當時陳默涵的物理成績並不突出,但他沒有放棄。因為(wei) 熱愛,一直執著向前。如今,他和幾位科學家合作研發的成果獲得2020年國際高性能計算領域的最高獎“戈登貝爾獎”,入選2020年兩(liang) 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陳默涵給同學們(men) 講了這樣一個(ge) 故事。芬蘭(lan) 軟件工程師李納斯·托沃茲(zi) 還是名大學生時,他動手寫(xie) 了一個(ge) 電腦操作係統,取名Linux,並公開了源代碼。陳默涵說,創新創造沒有年齡限製,有靈感、有想法要大膽嚐試。
石門中學高一學生梁妙琦對數學頗感興(xing) 趣,她聚精會(hui) 神盯著陳默涵的演講,生怕錯過精彩內(nei) 容。她感受到這位平實、樸實的“大咖”老師身上有束“光”,吸引著同學們(men) 。
“陳老師上課風趣幽默,舉(ju) 了很多鮮活案例,令我印象深刻。”梁妙琦開心地說,“這些青年科學家大咖走進校園、走到講堂上,能和他們(men) 麵對麵交流,傾(qing) 聽他們(men) 的故事,太令人興(xing) 奮了!”
“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物理知識……陳老師講課思路很清晰。”聽著“超算大牛”老師麵對麵授課,喜歡超級計算機的高一男孩王建翔意猶未盡,他一臉向往地說,“如果有機會(hui) ,特別想到陳默涵老師所在的北京大學校園裏走一走,感受那裏的學術氛圍”。
陳默涵同樣很享受和中學生們(men) 共上一堂沉浸式科學課,他為(wei) 學生們(men) 的創新思維而點讚,“有的同學甚至已學習(xi) 了大學的線性代數知識,令我有些驚訝”。
少年同風,扶搖萬(wan) 裏。學生時代如何讓夢想的花朵盛開?在陳默涵看來,找到興(xing) 趣和人生方向尤為(wei) 重要,“多嚐試,不畏失敗,做生活的勇者”。他希望同學們(men) 能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勤奮架橋,用汗水鋪路,努力成長為(wei) 最好的自己。
“如果冰川徹底消融,全球變暖海平麵升高,人類會(hui) 去地下生存還是在海洋上漂流?”“今年夏天的台風為(wei) 何從(cong) 南方轉向北方?”……當天,在南海實驗中學,2023“強國青年科學家”入校演講活動同步在這裏舉(ju) 行,學生們(men) 不斷向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的黃丹青教授拋出大氣方麵的問題。黃丹青帶領同學們(men) 探索大氣背後的奧秘。圖文並茂的展示、通俗有趣的講述,學生們(men) 被深深吸引,眼神中閃著好奇求知的光。
全球變暖,極端事件頻發,氣候變化對全球安全構成嚴(yan) 重威脅。研究生階段,黃丹青就對影響我國複雜多樣的極端氣候事件尤為(wei) 關(guan) 注,力求揭開複雜極端氣候背後的奧秘。她深耕科研10餘(yu) 年,引入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極端氣候事件複合性、極端性的檢測識別方法,深挖幕後的物理機製,有效支撐了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第六次評估報告,被國際權威地球物理學會(hui) 推薦,為(wei) 極端氣候的科技攻關(guan) 提供了理論指導。
“學生們(men) 充滿想象力,涉獵的知識麵很廣,有的提問很專(zhuan) 業(ye) 。”黃丹青感慨地說。作為(wei) 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希望通過開展生動有趣的科普講座,激發中學生對大氣科學的興(xing) 趣,增強中學生保護地球家園的緊迫感、責任感。
“做科研很辛苦,但當你找到其中的奧秘,會(hui) 發現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黃丹青說,科研是終身學習(xi) 的過程,麵對日新月異的變化,她也在不斷學習(xi) ,最近正探索運用AI技術解決(jue) 氣候難題。
“敢為(wei) 人先、自強不息”,黃丹青將這八個(ge) 字送給南海學子,寄語學生們(men) 不斷攀登科研高峰,“希望南海出現越來越多的青年科學家,引領未來科技前沿的發展”。
中國青年報社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本次尋訪活動,為(wei) 廣大青少年樹立更多值得追捧的新時代青年‘科技明星’,引導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先藕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