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青年玩轉“農場”回血鄉村
1988年出生的胡斌自嘲,這幾年,自己曬得越來越黑了,看著比同齡人大好幾歲。
的確,皮膚黝黑的他和家鄉(xiang) 的土地很“般配”。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到訪他開在合肥蜀山區小廟鎮的胡楊家庭農(nong) 場時,他正駕駛小型拖拉機在田壟勞作,褲腿上粘著泥巴。
2015年,他在家人支持下投資建設農(nong) 場。可2018年冬天,胡斌精心種下的50多畝(mu) 桔樹全部被凍死。但第二年開春,走出失落的他又種起了桃樹。
草莓、葡萄、獼猴桃、火龍果等都是胡斌種出的特色產(chan) 品。農(nong) 忙時,附近20多位農(nong) 戶來幫著做工,一天有100多元收入。他還熱情指導前來取經的農(nong) 民,教大夥(huo) 如何養(yang) 護火龍果。他的愛人劉麗(li) 麗(li) 也會(hui) 幫著賣水果。“我是土生土長的小廟鎮人,希望幫助更多人在家門口過上幸福生活。”他說。
這些年,在胡斌夫妻倆(lia) 勤勞打理下,農(nong) 場種植規模達300畝(mu) ,4000多平方米的大棚拔地而起。胡斌說:“我曾在外地開飯店,做農(nong) 業(ye) 和做餐飲的道理是相通的,都要辛苦勞作實幹,都要能吃苦,光靠嘴說沒用。”
他總結道,“做農(nong) 業(ye) ,有,你也著急;沒有,你也著急。一方麵怕地裏沒有產(chan) 出,另一方麵又怕貨賣不出去。”因此,一直抱著傳(chuan) 統思路的他開始學習(xi) 電商知識,引入自然研學等業(ye) 態,讓家鄉(xiang) 水果賣得更遠。
距離胡楊農(nong) 場車程10餘(yu) 分鍾的樹塘村,一群年輕人打造的西部農(nong) 場成為(wei) 網紅打卡點。
2017年大學畢業(ye) 後,95後周子夜和有農(nong) 業(ye) 學科背景的青年葛磊磊在一次培訓中相遇,二人決(jue) 定回到家鄉(xiang) 幹一番事業(ye) ,一個(ge) 5人團隊就此誕生。2018年3月,西部農(nong) 場建設項目啟動。搬鋼材、鋪草坪、焊接、拌水泥……這群年輕人親(qin) 力親(qin) 為(wei) ,打造集合餐飲、娛樂(le) 性場館、種植采摘和養(yang) 殖等業(ye) 務的綜合體(ti) 。但長達半年多時間,一直處於(yu) 虧(kui) 損狀態。
那年年底,他們(men) 瞄準市區企業(ye) 團建和家庭聚會(hui) 的需求,再次升級運營理念,建起“轟趴式”農(nong) 場,改變以往挨家挨戶發傳(chuan) 單的宣傳(chuan) 方式,在美團、小紅書(shu) 等平台上線訂單和視頻,將采摘、射箭、真人CS、皮劃艇等遊樂(le) 項目打包進套餐,線上谘詢量倍增。
周子夜說,他們(men) 的理念是打造年輕人大型聚會(hui) 的“完美場地”,遊客以藍天為(wei) 幕、草地為(wei) 席,體(ti) 驗野餐、燒烤、采摘,享受悠閑時光。2019年5月,轟趴農(nong) 場正式扭虧(kui) 為(wei) 盈。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團隊沒有向政府申請過任何資金補貼。在周子夜看來,小年輕剛出來闖蕩,不想給政府帶來負擔,隻想著把農(nong) 場經營好。“我們(men) 參與(yu) 區裏的青馬工程培訓班,學會(hui) 借助新媒體(ti) 宣傳(chuan) ,注重管家式、跟蹤式服務,讓客戶吃得好、玩得好。並和當地同類型業(ye) 態主體(ti) 聯動合作,完善鎮上的文旅產(chan) 業(ye) 鏈。”
三產(chan) 融合是他們(men) 的奮鬥目標。根據客戶需要,他們(men) 種了130多畝(mu) 蔬菜和瓜果,包括田間管理相對簡易的甜食玉米、大豆、紅薯、無花果等,並對無花果進行烘幹售賣。這些年,他們(men) 幾乎將所有利潤投入農(nong) 場擴建。“我們(men) 都是農(nong) 村的孩子,這裏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自己種植的,看著它們(men) 茁壯成長,就知道努力沒有白費,隻要堅持,就能收獲樂(le) 趣。”
“一人富了不算富。”周子夜堅信,做事業(ye) 不僅(jin) 是為(wei) 了經濟效益,更是為(wei) 了回饋社會(hui) 。他們(men) 吸納村民幫忙耕種、采摘,拓寬農(nong) 民收入渠道。他還資助3戶困難家庭學生入學。團隊計劃在田埠村建設規模更大的農(nong) 場基地,僅(jin) 租賃村民閑置宅基地,就能帶動每戶每年增收1.5萬(wan) 元。
今年,團隊合夥(huo) 人從(cong) 5人減到兩(liang) 人,大家會(hui) 時常聯係討論農(nong) 業(ye) 。在夜深人靜時,在項目難以推進時,周子夜曾問自己:“為(wei) 什麽(me) 要選擇這條路?”當諸多辛酸苦辣陪伴他走過6年,他逐漸找到答案——為(wei) 了自己的詩和遠方,為(wei) 了父母能夠安享晚年,為(wei) 了農(nong) 民能夠致富增收。
在小廟鎮,有人打造各類農(nong) 場,也有人為(wei) 農(nong) 場輸血。
在小廟鎮回合肥市區的主幹道上,安徽老字號品牌四海飯店已經存在了40年,如今,飯店的主人是蜀山區青年商會(hui) 副會(hui) 長康衛。他的母親(qin) 餘(yu) 本銀於(yu) 1973 年入黨(dang) ,1986年10月,餘(yu) 本銀率全家6口人告別世代耕作的土地,在王拐崗村(如今為(wei) 拐崗社區)路邊開起飯店,靠著勤勞本分和一技之長留住顧客。
21世紀初的10年,王拐崗餐飲鼎盛時,有近70家土菜館,從(cong) 業(ye) 人員500人,“吃地道合肥菜就來王拐崗”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共識,誠信經營更是這裏一大特色,過往客人若有錢包丟(diu) 在任何一家店內(nei) ,最後都能物歸原主。
2016年,餘(yu) 本銀當選“中國好人”。接手飯店後,康衛跟著母親(qin) 學炒菜和經營理念,堅持更新特色菜肴。他還經營農(nong) 場養(yang) 雞和養(yang) 鵝,聘請當地農(nong) 民做工。
事實上,飯店所有餐飲原材料都來自當地農(nong) 民。除了個(ge) 體(ti) 養(yang) 殖戶,康衛與(yu) 近10家農(nong) 場、合作社長期合作,今年,雞鴨鵝香腸等訂單更是突破1.5萬(wan) 份。“有的養(yang) 雞戶一年到頭忙活,就盼著賣個(ge) 好價(jia) 錢,他們(men) 一大早跑去農(nong) 貿市場,賣不出去就幹著急。我答應他們(men) ,隻要達到質量標準就收購。比如,農(nong) 戶原來3隻雞賣200元,我以280元收購;我還以高於(yu) 市場價(jia) 的價(jia) 格從(cong) 一個(ge) 農(nong) 場訂購上千隻鵝,讓養(yang) 殖戶沒有後顧之憂。”康衛說。
如今,飯店有30名員工,一半都是年輕人,包括兩(liang) 名80後黨(dang) 員,他們(men) 組織技術專(zhuan) 家走進當地農(nong) 場,科普如何提升養(yang) 殖品相、種植產(chan) 量。康衛常和團隊年輕人說,創業(ye) 成功不能忘本,一定要反哺家鄉(xiang) 發展。
在團蜀山區委、小廟鎮、拐崗社區鼓勵下,康衛計劃和社區集體(ti) 經濟合作社共同研發預製菜,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附加值,增加農(nong) 場收入。他還進行資源嫁接引流,定期組織區青年商會(hui) 前往小廟鎮商談文旅產(chan) 業(ye) 合作,將年輕人的目光聚焦到農(nong) 村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