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與僑結緣 這群00後迷上了歸僑口述史

發布時間:2023-09-01 14:4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這群00後迷上了歸僑(qiao) 口述史(僑(qiao) 界關(guan) 注)

  對廈門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南洋研究院的大二學生卜慶奧來說,剛剛結束的暑假充滿“僑(qiao) ”味:閱讀《菲律賓華人通史》《菲律賓華僑(qiao) 史》《福建省誌·華僑(qiao) 誌》等曆史文獻,整理菲律賓歸僑(qiao) 口述曆史訪談問題提綱……作為(wei) 廈大歸僑(qiao) 口述曆史項目的參與(yu) 者,卜慶奧和同伴們(men) 希望能為(wei) 即將開始的新一輪歸僑(qiao) 口述曆史訪談做足準備。

  自2019年起,廈門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長高豔傑帶領一批學生開啟廈大歸僑(qiao) 口述曆史項目,對廈門的東(dong) 南亞(ya) 歸僑(qiao) 口述曆史進行搶救性挖掘和研究。“參與(yu) 項目的學生都是00後。沒想到,年輕的00後們(men) 因此與(yu) 僑(qiao) 結緣,與(yu) 歸僑(qiao) 老人們(men) 產(chan) 生了神奇的交集。”高豔傑說。

  留下關(guan) 於(yu) 歸僑(qiao) 的印記

  “2019年冬天的一堂課後,高豔傑老師告訴我們(men) ,他了解到廈門有一群印尼老歸僑(qiao) ,他們(men) 的人生經曆與(yu) 中國的發展緊密交織,很有必要對他們(men) 進行搶救性口述史采訪,留下一段珍貴的曆史記憶。同學們(men) 一聽特別興(xing) 奮,幾乎全班都想報名參與(yu) 。”23歲的梁倩玉清晰記得自己與(yu) 歸僑(qiao) 口述曆史項目結緣的情景。

  3年多前,梁倩玉是廈門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南洋研究院的一名大二學生。對那時的她來說,華僑(qiao) 華人是一個(ge) 相對陌生的群體(ti) ,為(wei) 數不多的接觸是逢年過節作為(wei) 學生代表去看望學院的退休老教師,其中不少是東(dong) 南亞(ya) 歸僑(qiao) 。

  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僑(qiao) 領陳嘉庚先生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qiao) 創辦的大學。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則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設立的東(dong) 南亞(ya) 和華僑(qiao) 華人研究機構。

  “學校與(yu) 僑(qiao) 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讓在這裏讀書(shu) 的學生們(men) 有更多機會(hui) 接觸華僑(qiao) 、了解華僑(qiao) ,更好地研究並傳(chuan) 承華僑(qiao) 曆史文化,是我的一份責任。而且,在廈門生活著一群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從(cong) 東(dong) 南亞(ya) 回國的歸僑(qiao) ,他們(men) 經曆了早年東(dong) 南亞(ya) 局勢的動蕩變遷,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發展,如今大多處於(yu) 高齡。他們(men) 的人生故事不應隨著時間推移而被遺忘,我們(men) 應當在曆史中留下他們(men) 的印記。”高豔傑說,懷著這樣使命感,他帶著一群00後學生,開啟了歸僑(qiao) 口述曆史項目。

  從(cong) 搜集曆史資料、學習(xi) 口述史訪談方法,到確立訪談名單與(yu) 問題,再到采訪歸僑(qiao) 、將訪談錄音整理成文,實際工作中的困難比00後們(men) 想象的更多。

  “我們(men) 訪談的第一批印尼歸僑(qiao) 大多講閩南話或粵語,口音濃重。而且他們(men) 普遍年事已高,身體(ti) 不是很好。有的老人坐在輪椅上,說話斷斷續續,我們(men) 隻能半跪在輪椅邊,湊近了與(yu) 老人交流。老人們(men) 很歡迎我們(men) ,也很樂(le) 意分享自己的故事。這讓我更深切地意識到采錄這群歸僑(qiao) 的口述資料是多麽(me) 緊迫。”23歲的石宇韜同梁倩玉一樣,是參與(yu) 歸僑(qiao) 口述曆史項目的首批學生之一。來自僑(qiao) 鄉(xiang) 廣西防城港的他,憑借會(hui) 說粵語的優(you) 勢,在2020年冬天至2021年夏天,采訪了近20位印尼老歸僑(qiao) ,並在之後和同學們(men) 整理校對了20餘(yu) 萬(wan) 字的文稿。

  “盡管我從(cong) 小在僑(qiao) 鄉(xiang) 長大,但過去很少關(guan) 注華僑(qiao) 華人這個(ge) 群體(ti) 。歸僑(qiao) 口述曆史項目為(wei) 我打開了一扇門,讓我真正走近華僑(qiao) 華人,並對僑(qiao) 史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石宇韜說。

  平凡人生也有動人微光

  從(cong) 2019年項目啟動至今,高豔傑帶著學生們(men) 完成了近30位歸僑(qiao) 的訪談工作,訪談對象從(cong) 最初的印尼歸僑(qiao) 擴展到來自泰國、菲律賓等東(dong) 南亞(ya) 多國的歸僑(qiao) 。

  “同學們(men) 根據不同國家歸僑(qiao) 的特點,確定了不同的訪談重點。比如,對印尼歸僑(qiao) 的訪談側(ce) 重於(yu) 他們(men) 歸國之後的融入與(yu) 認同,對菲律賓歸僑(qiao) 的訪談則聚焦他們(men) 在跨文化背景下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觀察與(yu) 認知。”高豔傑介紹,為(wei) 了更好開展歸僑(qiao) 口述曆史的采錄與(yu) 研究,00後們(men) 做了大量功課。其中,閱讀文獻,熟悉相關(guan) 國家以及當地華僑(qiao) 華人的曆史,是重要一課。

  對於(yu) 專(zhuan) 業(ye) 課程之外的僑(qiao) 史“加課”,00後興(xing) 致很高、興(xing) 趣很濃。

  “歸僑(qiao) 口述曆史項目幾乎貫穿了我整個(ge) 大學4年的學習(xi) 生涯。我和同伴們(men) 做了很多努力來突破專(zhuan) 業(ye) 壁壘,走進這個(ge) 曾經陌生的研究領域。”剛從(cong) 廈門大學本科畢業(ye) 的張雨微在大學期間參與(yu) 了近10位泰國歸僑(qiao) 的口述曆史訪談及整理。她記得,每次結束一兩(liang) 個(ge) 小時的訪談後,她和同伴們(men) 往往需要花費兩(liang) 周左右的時間,才能將訪談內(nei) 容整理成一篇質量較高的文字稿。在此過程中,他們(men) 不僅(jin) 要克服歸僑(qiao) 口音等語言障礙,還需查閱大量資料,將歸僑(qiao) 們(men) 的回憶同相關(guan) 史實進行核對,繁瑣程度可想而知。

  但在張雨微看來,收獲遠比付出更多。“在與(yu) 歸僑(qiao) 老人交流時,我總能從(cong) 他們(men) 豐(feng) 富的人生經曆中學到很多。大部分老人數十年紮根在平凡的崗位上,但當他們(men) 說起年輕時毅然回國就是希望能為(wei) 新中國建設盡一份力,有的甚至不惜放棄海外優(you) 渥的生活,瞞著父母登上回國的客輪,那份質樸而熾熱的赤子之情深深打動了我。”

  梁倩玉聊起采訪過的歸僑(qiao) ,也有說不完的故事。最觸動她的,同樣是歸僑(qiao) 們(men) 在平凡生活裏的默默耕耘與(yu) 閃閃微光。

  “印尼歸僑(qiao) 溫文彬爺爺的故事讓我至今難忘。1960年,當時19歲的他從(cong) 印尼西加裏曼丹回國,在廈門竹壩華僑(qiao) 農(nong) 場安家落戶,並在1972年成為(wei) 竹壩學校的一名體(ti) 育老師。數十年裏,溫爺爺多次拒絕城裏學校的高薪聘請,始終堅守在鄉(xiang) 村體(ti) 育教育一線,帶領一批批竹壩孩子愛上體(ti) 育運動、強身健體(ti) 。他指導的女排隊曾在市級賽事中取得十八冠的戰績。如今,溫爺爺已經82歲,因為(wei) 腿腳不便,平時站立不能超過10分鍾,可是在他熱愛的鄉(xiang) 村體(ti) 育教育舞台上,他從(cong) 未退場。”梁倩玉說,這樣動人的故事,正是她與(yu) 其他00後迷上歸僑(qiao) 口述史的重要原因。

  為(wei) 僑(qiao) 史研究注入新鮮血液

  如今,歸僑(qiao) 口述曆史項目的接力棒傳(chuan) 到了卜慶奧等新一批00後手中。這次,他們(men) 將目光鎖定在菲律賓歸僑(qiao) 這個(ge) 群體(ti) 。

  “菲律賓歸僑(qiao) 在不同曆史時期選擇回國的原因是什麽(me) ?他們(men) 眼中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帶著滿滿的好奇心,卜慶奧將在新學期開始歸僑(qiao) 口述曆史訪談工作。在她看來,歸僑(qiao) 連接著過去和未來,擁有獨屬於(yu) 他們(men) 一代人的記憶。不同於(yu) 其他史料,口述資料生動記錄了歸僑(qiao) 的經曆、遷移故事和生活經驗,讓後代能夠更好地銘記並傳(chuan) 承祖輩的精神。“國內(nei) 歸僑(qiao) 群體(ti) 較為(wei) 龐大,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留下更多歸僑(qiao) 口述史資料,也為(wei) 華僑(qiao) 華人曆史研究盡一份力。”

  令高豔傑欣慰的是,越來越多00後主動加入歸僑(qiao) 口述曆史項目,成為(wei) 歸僑(qiao) 曆史的記錄者、研究者和傳(chuan) 播者。“隨著時間流逝,即便在一些歸僑(qiao) 家庭內(nei) 都存在代際鴻溝,年輕一代對祖輩的歸國曆史知之甚少,家庭內(nei) 部很少談論那段歸國經曆。而00後們(men) 的加入為(wei) 僑(qiao) 史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更讓人高興(xing) 的是,不少參與(yu) 口述曆史訪談的00後還將自己的人生規劃與(yu) 華僑(qiao) 華人研究聯係在一起。”

  2022年夏天,石宇韜從(cong) 廈門大學畢業(ye) 後,選擇赴馬來西亞(ya) 馬來亞(ya) 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並將東(dong) 南亞(ya) 華僑(qiao) 華人的發展變遷作為(wei) 自己的研究方向。“參與(yu) 歸僑(qiao) 口述曆史項目的經曆,讓我更深入地了解歸僑(qiao) 群體(ti) ,也因此迷上了華僑(qiao) 華人研究。無論是遠赴海外打拚求生的韌勁還是走到哪裏都對中華文化的堅守,華僑(qiao) 華人身上有太多故事吸引著我。”石宇韜說,接下來,他打算申請讀博,將華僑(qiao) 華人研究作為(wei) 今後的職業(ye) 方向。

  那段沉浸在歸僑(qiao) 口述曆史中的時光,也在梁倩玉心中留下烙印。如今她已是北京大學區域與(yu) 國別研究院東(dong) 南亞(ya) 研究方向的一名博士研究生。課餘(yu) ,她仍會(hui) 翻出精心整理收藏的歸僑(qiao) 口述曆史資料,與(yu) 那段僑(qiao) 史“隔空對話”。她還與(yu) 訪談過的多位歸僑(qiao) 老人保持著聯係。“今年暑假,我去東(dong) 南亞(ya) 旅行。這是我第一次去印尼,我專(zhuan) 門選擇了雅加達和泗水這兩(liang) 座城市,因為(wei) 那是我訪談過的歸僑(qiao) 老人們(men) 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我想去走一走看一看,更近距離地觸摸與(yu) 僑(qiao) 有關(guan) 的印記。”梁倩玉說。

  嚴(yan) 瑜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