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設施,建好也要管好
無障礙設施是方便殘疾人、老年人、傷(shang) 病人士等特殊群體(ti) 參與(yu) 和融入社會(hui) 生活的重要基礎條件。
近年來,無障礙設施建設日益提速,不僅(jin) 方便了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也彰顯了社會(hui) 文明的進步、城市發展的溫度。但與(yu) 此同時,由於(yu) 設計、管理等方麵的問題,一些無障礙設施不僅(jin) 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甚至還存在安全隱患。
廣州市讀者黃女士的父親(qin) 年事已高,住在六樓,沒有電梯,老人腿腳不便,所以很少外出。前些年,當地老舊小區改造,樓裏加裝了電梯,進樓的台階也改成了坡道,老人喜出望外,“終於(yu) 可以坐著輪椅出門了”。但走了幾趟才發現,無障礙坡道並不好用,“坡道的坡度得有40度,正常人上下都不容易,更何況是推著輪椅”。
老人喜歡去社區小花園曬太陽,一側(ce) 入口的草地上,鋪著幾塊供人行走的青石板。石板凹凸不平,輪椅每次都會(hui) 卡在兩(liang) 塊石板之間,必須用力將輪椅的轉向輪抬到石板上才能繼續前行。另一側(ce) 入口則設立了欄杆,欄杆中間留出了一個(ge) “Z”形通道。通道很窄,坐在輪椅上的人必須把手腳小心收起,才能勉強通過。有些輪椅稍寬,就沒法直接進入通道。
北京市民龔先生打籃球時腿部骨折,需要坐輪椅去醫院接受康複治療。醫院離家不過500多米,一路卻不輕鬆。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交接處有一個(ge) 近3厘米高的路緣石,每次家人必須將輪椅高高後仰,才能吃力地將輪椅推上人行道。人行道上有一些地磚鬆動、缺失,加上隨意擺放的共享單車擋道,家人隻好推著輪椅繞著走。“走了幾回人行道,路不平整,坐在輪椅上顛簸得厲害,後來幹脆走旁邊的非機動車道了。”龔先生無奈地說。
“無障礙設施建設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做好規劃、設計、施工、維護、管理等各個(ge) 環節,才能發揮出最大效用。”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hui) 盲人協會(hui) 副主席曹軍(jun) 表示,拿盲道來說,馬路上一些盲道存在“斷點”,有些被鋪出多個(ge) 直角轉彎,視障人士體(ti) 驗不佳。目前住宅小區基本沒有鋪設盲道,門禁係統、電梯也少有盲文標識或者語音播報。各種因素疊加,導致視障人士“能不出門就不出門”。至於(yu) 廣泛關(guan) 注的盲道被占用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處罰條例,隻能以說服教育為(wei) 主,無法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問題。
江蘇常州市讀者孫先生今年43歲,因為(wei) 小兒(er) 麻痹後遺症導致行動不便。他考取了駕照,但上路後卻遇到不少麻煩,比如停車難問題。“殘疾人車位要比普通車位寬,不然坐輪椅的人沒法下車。現在很多地方要不沒有無障礙車位,要不經常被占用。”
孫先生是影迷,去電影院看電影對許多人而言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對殘障人士卻並非易事。“好多影院沒有輪椅席位,坐輪椅的人隻能到最後一排或者第一排牆邊觀影。”孫先生說。
“無障礙設施好不好,使用者最有發言權。建議相關(guan) 部門邀請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ti) 和具有專(zhuan) 業(ye) 知識的人全方位參與(yu) 無障礙設施的規劃、設計、建設,推動無障礙設施從(cong) 有到好、從(cong) 能用到好用。”北京大學建築與(yu) 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李迪華說。各類無障礙設施都有相應的建設標準。譬如,無障礙廁所在入口寬度、內(nei) 部空間大小、坐便器高度、台盆高度、安全扶手安裝等方麵均有標準。如果不達標,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無障礙設施和環境建設應該嚴(yan) 格按照相關(guan) 標準與(yu) 規範實施,不能‘自行其是’,對排查中發現的無障礙設施缺失、破損、不標準等問題,要嚴(yan) 格整改,使其‘物盡其用’。”李迪華說。
我國現有殘疾人約8500萬(wan) ,截至2022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2.8億(yi) 人。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特殊人群對無障礙設施的需求更加迫切。9月1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施行。曹軍(jun) 期待全社會(hui) 共同努力,打造更加安全便捷、健康舒適、多元包容的無障礙環境。
人民日報 記者 施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