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是什麽牽住了青年科研人員時間“牛鼻子”

發布時間:2023-09-11 11:3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一線調研·破局青年科研人員減負①

  是什麽(me) 牽住了青年科研人員時間“牛鼻子”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和使用的若幹措施》。

  “時間都去哪兒(er) 了”曾一度成為(wei) 科研人員熱議的話題,多位院士專(zhuan) 家呼籲,堅決(jue) 杜絕把寶貴科研時間浪費在迎來送往和應景性工作上。參加站台性、應景性工作是困擾科研工作者的突出問題之一。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guan) 鍵。如何持續減輕科研人員不必要的負擔,讓他們(men) 把時間“花在刀刃上”成為(wei) 備受矚目的話題。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和使用的若幹措施》要求減輕青年科技人才非科研負擔,“每周80%以上的工作時間用於(yu) 科研學術活動”“將保障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時間納入單位考核”。

  此前,2018年到2022年,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5部門連續推出3輪科研人員“減負專(zhuan) 項行動”。減負行動1.0部署開展減表、解決(jue) 報銷繁、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問題等7項行動;減負行動2.0鞏固前期工作,調整聚焦,推動減少基層填報工作量、加強科研人員保障激勵等;減負行動3.0則將重點放在“青年”身上,開展挑大梁、增機會(hui) 、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等5方麵行動,提出“確保青年專(zhuan) 職科研人員工作日用於(yu) 科研的時間不少於(yu) 4/5”。

  2023年2月,科技部開展的《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有關(guan) 落實情況調查問卷》階段性結果顯示,近六成受訪科研人員感受到該行動在減輕青年科研人員非必要負擔方麵帶來的效果。但調查中也發現,保衛年輕人科研時間仍任務艱巨。

  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開發服務中心副研究員劉輝曾參與(yu) 減負行動係列文件的研究起草和落實情況跟蹤評估工作。他介紹,通過評估發現,3輪減負行動均受到科研人員的廣泛歡迎。問卷調查顯示,減負行動已經顯著惠及了多數科研人員,近60%的受訪科研人員認為(wei) 科研負擔總體(ti) 上有所減輕,特別是表格多、報銷繁等一些“燃眉之急”得到了有效解決(jue) 。但青年科研人員麵臨(lin) 的負擔受到多方麵因素影響,超出了科技管理工作本身,具有複雜性,有的青年科研人員反映仍存在“科研時間碎片化”“做科研像被拿鞭子趕”等現象,一些不合理負擔指向了深層次問題。

  青年科研人員的時間都去哪兒(er) 了?近期,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進行一線調研,尋找科研時間保衛戰的“靶點”。

  有的陷入服務考核的被動循環

  作為(wei) 一名剛起步的青年科學家,在南方某高校工作的計算機領域實驗室負責人、博導劉方,過去兩(liang) 年平均每月發表一篇論文,鮮有時間去啃真正的科研“硬骨頭”。

  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出於(yu) 公平、平衡的考慮,自己所在的學院開發了一套非常複雜的分數折算體(ti) 係,論文、項目等都會(hui) 折合成分數,最終用分數來評判老師們(men) 每年的工作績效,每年這一分數的排名與(yu) 次年的博士招生名額分配掛鉤。

  “評價(jia) 導向哪兒(er) ,時間就流向哪兒(er) 。”在北京工作的研究實習(xi) 員王一說,他所在單位對科研人員每年的年均項目經費金額有明確要求,數字是否達標和工資掛鉤,因此他每年有約60%的時間都在做重複性的科研產(chan) 品生產(chan) 項目,缺少時間搞創新性的研究。

  時間問題指向了評價(jia) 指標,到底是應該讓考核為(wei) 科研服務,還是科研為(wei) 考核服務?兩(liang) 者怎麽(me) 結合?

  在北京某高校從(cong) 事科技政策研究的李力看來,不少青年學者仿佛陷入了一個(ge) 被考核套牢的“死循環”——越是忙於(yu) “應付”考核,越無法拿出大塊的時間潛心研究,也就越難以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隻能忙忙碌碌一直在“規則”裏打轉。

  劉輝坦言,調研時談及潛心靜氣搞研究的梗阻,科研人員對考核評價(jia) 方麵的問題反映比較集中,包括有的科研單位評價(jia) 考核過頻過繁,青年科研人員為(wei) 應對績效考核不得不“趕工期、湊績點”;有的高校在實行‘非升即走’製度時,把原來每年發兩(liang) 篇高水平文章的年度考核指標改成3年7篇的聘期考核目標,考核周期延長了,但工作量反而更大了。

  劉方承認,過去兩(liang) 年,每年真正滿意的論文隻有兩(liang) 篇左右,盡管她自己“內(nei) 心希望隻發最好的成果”,但要想在考核中脫穎而出,不少人還是會(hui) 選擇“短平快”的課題。如何分配時間和精力,具體(ti) 到每位青年科研人員,“都是非常複雜的權衡”。

  評價(jia) 指揮著時間的去向。在不少人看來,要解決(jue) 時間的難題,還要從(cong) 評價(jia) 的藥方上下手。

  事實上,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已經從(cong) 法律上明確了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wei) 導向實行分類評價(jia) 等要求。2023年3月,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田德錄等專(zhuan) 家發表的《關(guan) 於(yu) 推動科技評價(jia) 改革落實的思考》(以下簡稱《思考》)研究顯示,看重成果質量導向的思維模式已基本形成了社會(hui) 共識。

  與(yu) 此同時,記者調研發現,不少科研人員雖對“破四唯”耳熟能詳,但對“立新標”的實操尚存困惑。什麽(me) 樣的評價(jia) 改革操作能把科研時間真正導向高水平科技創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等單位正在逐步破除唯量化的考核評價(jia) 方式。北京大學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表示,發《自然》《科學》等權威期刊的論文固然好,但更看重的是研究內(nei) 容的實際分量,如果是重大理論突破或解決(jue) 關(guan) 鍵技術難題,即便未發頂刊,也對職稱評定有很大幫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該單位人才帽子和項目經費水平不與(yu) 評職稱和薪酬掛鉤,評價(jia) 人才要看其研究的“係統性”和“原創性”。

  在這些單位,往往可以看到科研人員的時間流向重大研究課題,他們(men) 能夠數年磨一劍,在“長期沉寂”之後迎來“大爆發”。“新標”在這些地方得以落地,或有賴於(yu) 評價(jia) 改革方案中,科研規劃、人事評價(jia) 、財務薪酬等方麵的政策同期“聯動”;或有賴於(yu) 一定規模“經費”的注入;或有賴於(yu) “長期”且“聚焦”的科研積累,單位在相關(guan) 領域能夠組織起自身具備評價(jia) 能力的科學共同體(ti) 進行評審,不再需要僅(jin) 憑論文等現成的評價(jia) 體(ti) 係去對人進行評價(jia) 。

  反過來看,對於(yu) 不少單位而言,這些改革條件的缺少,也正是時間難以流向重大創新性研究的“卡點”。這與(yu) 《思考》研究的部分結論不謀而合。該研究指出,當前科研評價(jia) 跨部門聯合推進改革的工作機製尚不健全;部分單位存在發展階段和能力水平限製,仍需通過數量體(ti) 現工作量和工作水平。

  瞄準這些“靶點”,該研究建議明確部門、地方、科研單位職責分工,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分級負責的協同機製和責任落實機製。同時建議強化多元評價(jia) 主體(ti) 責任擔當意識,要提高科學共同體(ti) 在學術評價(jia) 中的話語權,充分發揮科學共同體(ti) 在學科評價(jia) 規範體(ti) 係建立、學術標準製定、學術評價(jia) 過程以及構建負責任評價(jia) 環境中的實質性主體(ti) 作用。

  有的卷入“逢項目必報”的過度競爭(zheng)

  北京某研究所的青年骨幹科研人員王帥擔當過幾個(ge) 項目的負責人。他介紹,單位要求每位科研人員每年年均項目經費拿到數百萬(wan) 元,“我們(men) 部門拿的幾乎全是競爭(zheng) 性經費”。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自己每年約有50%到60%的時間花在這些競爭(zheng) 性項目的合同對接、財務流程等事務上。

  一些科研人員認為(wei) ,競爭(zheng) 有其必要性,但過度競爭(zheng) 則引發人心浮躁,影響專(zhuan) 注科研的時間和精力。

  王帥的領導張軍(jun) 表示,盡管依托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開展工作,但財政撥款有限,每年大部分科研經費要靠競爭(zheng) 得來,“不是說拿到一個(ge) 項目好好做就行”,而是要不停地拿項目,否則便會(hui) 影響生存和發展。在參與(yu) 一些項目的招標和競爭(zheng) 時,他感到過度競爭(zheng) 造成了無謂的“內(nei) 卷”, “現在競標太卷了!一個(ge) 1000萬(wan) 元的項目標書(shu) 我們(men) 寫(xie) 了200頁,別人還說我們(men) 態度不認真”。張軍(jun) 認為(wei) ,標書(shu) 的頁數和團隊的水平未必成正比,但也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去準備,耗費不少科研人員的時間。

  還有一些青年科研人員提到,多頭項目申報體(ti) 係“太複雜”,“逢項目必報”的氛圍令人焦慮,無法沉下來“從(cong) 內(nei) 心出發”去做真正想要攻克的科研難題。

  劉方很幸運一回國就組建了自己的實驗室,為(wei) 了解除科研團隊“每月十幾萬(wan) 元”工資支出的“危機感”,她表示幾乎“任何經費都要申請”——近3年申請了數十個(ge) 項目,成功拿到11個(ge) 。

  劉方試圖解釋項目的申報邏輯,“比如,基金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等層麵的,各級別的基金又包括團隊項目、青年項目、麵上項目、重點項目、人才項目等類型……”“人才項目,從(cong) 國家級、省級、市級各種層次又分為(wei) 不同種,每種帽子的申請時間段、申請方式、側(ce) 重點均有不同”,但似乎很難解釋清楚。

  劉輝了解到,報項目找經費確實牽扯了青年科研人員的大量時間和精力。他表示,從(cong) 調研評估中的各方麵反映來看,這指向了科研資源分配的深層次問題——穩定資助不足和過度競爭(zheng) 並存。

  這與(yu) 《思考》的研究結論相似——當前項目、獎勵等評價(jia) 活動交叉重複、效率低下問題較明顯;大部分科研人員的科研經費來源於(yu) 競爭(zheng) 性項目課題,且支持周期較短,不利於(yu) 團隊的組建和形成固定團隊長期發展。

  劉方提出,適度的競爭(zheng) 才是“良性的”,她呼籲競爭(zheng) 應該有一個(ge) “度”。

  王帥希望,這個(ge) “度”可以參考科研“溫飽線”來設定,爭(zheng) 取使科研人員不致因為(wei) 經費奔波而嚴(yan) 重影響專(zhuan) 注科研的時間,“比如可以考慮有一半的經費來自穩定支持,一半的經費來自競爭(zheng) 渠道”。

  劉輝了解,在減負行動3.0以及相關(guan) 政策的助推下,一些地方已經加強了青年科研人員非競爭(zheng) 性項目支持。比如浙江省鼓勵高校院所對新入崗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後提供不少於(yu) 5年的非競爭(zheng) 性經費支持,省屬高校基本科研業(ye) 務費用於(yu) 支持青年科研人員的比例超過50%。西湖大學優(you) 化“以人為(wei) 本”的資助模式,給予青年科研人員充足的啟動經費和充分的經費自主權。浙江理工大學將基本科研業(ye) 務費的70%用於(yu) 設立青年科研專(zhuan) 項,並在學科建設經費中設立學術活動專(zhuan) 項,支持青年科技人員開展科研項目、學術交流等活動。

  《思考》還建議,加強科研機構績效評價(jia) 的頂層設計,建立健全中長周期評價(jia) 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資源分配製度,注重對青年科技人才的長期培養(yang) 和團隊積累。同時建議適當延長國家層麵項目獎勵的評價(jia) 周期。該研究的問卷調查顯示:對於(yu) 國家級科技計劃研發項目,受調查者認為(wei) 合適的支持周期主要集中在“3-5年”和“5-10年”。

  有的耗在層層加碼的科研管理中

  在一些科技工作者看來,科研需要根據領域的特點進行分層分類細化管理,“一刀切”容易滋生形式主義(yi) ,影響科研人員把時間花在刀刃上。

  張軍(jun) 認為(wei) ,科研管理中存在一些為(wei) 了“免責”而額外增加的形式主義(yi) 細節。比如第三方審計、延伸審計中,除政策要求的必要內(nei) 容外,還要求提供一些額外證明材料,就如要求供應商提供采購部件的價(jia) 值證明,供應商配合時還好,有時供應商不配合就需要科研人員花時間去找更多的其他供應商提供報價(jia) 作為(wei) 參考。還有些國家的試驗性項目,要求科研人員每天試驗時都要進行拍照並標注時間、天氣等信息,“證明這一天真正幹活了”,以備驗收時檢查。諸如此類的工作,大大增加了科研人員的非科研工作量。

  談及一些管理細節對科研時間的消極影響,一位青年科研人員坦言,科研工作者怕的是“折騰”。他認為(wei) ,諸如一個(ge) 匯報模版改多遍等現象,本質上反映出的問題是管理目標不清晰、管理水平有限。他體(ti) 會(hui) ,以自然科學基金委對基礎研究項目的管理為(wei) 範例,科研管理應該符合不同類型科研工作的特點。

  一位受訪的某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表示,科研管理需要“從(cong) 一線需求出發”,對科研管理過程的改革也需要進行科學調研,形式主義(yi) 和官僚主義(yi) 要不得。

  劉輝在評估中看到,減負係列行動在破除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縟節,特別是在減表格、解決(jue) 報銷繁問題上基本實現了能減盡減,幫助科研人員搶回了不少科研時間。

  在這方麵,北京某科研單位骨幹齊亮體(ti) 會(hui) 明顯。他參與(yu) 的某國家級項目在減負政策實施後有明顯變化。他說,“立項之初,上會(hui) 匯報(材料)和申報材料都得體(ti) 現厚度”,近年來,“老項目趕上了新辦法”,項目文本字數要求“直觀”減少,國家統一發布的績效模版從(cong) 體(ti) 量上極大地精簡,在反映項目亮點成果的同時,大大縮減了科研人員準備材料的時間。

  和齊亮隸屬於(yu) 同一專(zhuan) 項的青年科研人員龔文韜也感到,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把科研人員“從(cong) 跑審批、整理檔案、工程議價(jia) 、招投標等繁瑣的事務中解脫了出來”,他覺得自己能夠投入更多的時間專(zhuan) 注於(yu) 研發。

  但齊亮體(ti) 會(hui) ,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還有待進一步探索。比如,他所在團隊為(wei) 了高效推進科研項目,將一些原有的科研人員根據自身特點細化分工,編入了辦公室、總體(ti) 組、質量控製組、應用論證組等,做科研輔助工作。但這些人在評職稱時出現了“卡點”,顯然,要想在管理上提效還需要與(yu) 其他政策聯動。

  在不少人看來,人才評價(jia) 、資源分配和科研管理等三方麵改革很大程度上牽住了青年科研人員時間的“牛鼻子”。

  最新公布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和使用的若幹措施》提出,持續推進青年科技人才減負行動。科技項目管理堅持結果導向、簡化流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健全完善科研助理製度,切實落實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相關(guan) 規定,避免在表格填報、科研經費報銷等方麵層層加碼,不斷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提高辦事效率。減少青年科技人才個(ge) 人科研業(ye) 務之外的事務性工作,杜絕不必要的應酬活動,保證科研崗位青年科技人才參與(yu) 非學術事務性活動每周不超過1天。

  (應受訪者要求,王一、劉方、李力、王帥、張軍(jun) 、齊亮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