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更多優秀的博物館講解人才(評論員觀察)
在對博物館講解服務“堵偏門”的同時,還需向社會(hui) 上的各類高水平講解人才“開正門”,保障好參觀者多元多樣的文化體(ti) 驗需求
一顆牙齒,蘊藏著某地區最早的人類活動證據;一枚銅錢,記載著兩(liang) 地的貿易往來;一支金釵,記錄著當時的審美風格與(yu) 製作工藝水平……近段時間,“逛博物館”變為(wei) 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聽講解”也成為(wei) 備受青睞的參觀選擇。文物不言,但講解可以代替它們(men) 開口講述厚重曆史。不少人逛博物館的動力就源於(yu) 在聽講解中對話時空、探索知識,從(cong) 內(nei) 心深處增強曆史自信、文化自信。
就博物館講解服務而言,揭秘氤氳在曆史文獻、文物中的文化密碼,真實、準確是基本要求,傳(chuan) 遞正確曆史觀、文化觀是根本前提。然而,有一些非正規的講解服務,為(wei) 了吸引眼球,或是出現常識性錯誤,或是大談秘聞、傳(chuan) 說、野史等未經考證的內(nei) 容,甚至將考古與(yu) 盜墓混為(wei) 一談,不僅(jin) 給參觀者帶來誤導和不適感,還可能造成青少年在價(jia) 值觀上的認知偏差。對此,最近遼寧、河南、廣東(dong) 、陝西等地的多個(ge) 省級博物館明確規定,原則上不允許社會(hui) 人士在館內(nei) 組織開展講解活動。
前不久發布的《國家文物局關(guan) 於(yu) 進一步提升博物館講解服務工作水平的指導意見》提出,“適度增加固定時段免費人工講解頻次,定期組織博物館館長、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學者、科研人員或策展團隊開展公益講解活動”。強化高質量講解服務供給,是不斷滿足觀眾(zhong) 參觀需求的重要途徑。比如,深入挖掘藏品價(jia) 值內(nei) 涵,圍繞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提高解說詞的撰寫(xie) 質量;針對不同觀眾(zhong) 群體(ti) 的需求,提供分眾(zhong) 化、特色化的講解內(nei) 容和服務;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升級更新自助講解設備、豐(feng) 富服務形式;等等。在解決(jue) “有沒有”的基礎上,探索解決(jue) 好“優(you) 不優(you) ”,讓博物館講解服務有韻味、好滋味,才能讓參觀者在參觀遊覽中聽得津津有味、收獲更多知識。
現實中,不同群體(ti) 對博物館講解服務有著不同的偏好,社會(hui) 上也不乏高水平的講解人才。在對博物館講解服務“堵偏門”的同時,還需向社會(hui) 上的各類高水平講解人才“開正門”,保障好參觀者多元多樣的文化體(ti) 驗需求。針對講解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相關(guan) 部門應把好監管關(guan) 、擴充人才庫,對社會(hui) 講解人員進行培訓、規範和引導,培養(yang) 更多優(you) 秀的講解人才。各地博物館可以探索備案、考核等機製,重點加強內(nei) 容審核,及時發現並糾正不良講解行為(wei) 。講解人員也要自覺敬畏文物、尊重史實,加強曆史文化知識學習(xi) ,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客觀、真實、準確的講解服務。
文化事業(ye) 發展離不開多方同向而行。隨著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和博物館事業(ye) 的發展,公眾(zhong) 對博物館服務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更多期盼。剛剛過去的暑假,多家博物館、美術館延長參觀時間、增設夜場、提升預約量,有的還改變了“周一閉館”的慣例。生動實踐啟示我們(men) ,無論是轉變觀念釋放存量,還是創新方式打造增量,凝聚攜手共建的力量,提供精細化、多樣化的博物館服務,“博物館熱”才能不斷延續,文化盛宴才能讓更多人受益。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走進這所大學校的人越多,博物館發揮出的社會(hui) 教育價(jia) 值和公共服務效益就越大。建設好人們(men) 與(yu) 博物館間的橋梁,是題中應有之義(yi) 。期待完善博物館講解服務的創新之舉(ju) 不斷湧現,有力托舉(ju) 起文化惠民的發展旨歸。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12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