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10周年)破瓶頸、通動脈 “一帶一路”力促資金資源融會貫通
中新社北京9月15日電 題:破瓶頸、通動脈 “一帶一路”力促資金資源融會(hui) 貫通
作者 王恩博 尹倩芸
一個(ge) 個(ge) 項目、一筆筆投資、一次次“出海”,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各領域收獲豐(feng) 碩。在此背後,一單單貸款、一條條標準、一張張保單,正力促資金資源融會(hui) 貫通,讓“錢”不再成為(wei) “絲(si) 路”發展瓶頸。
錢從(cong) 哪來?
資金融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2013至2022年,中國與(yu) 共建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700億(yi) 美元,與(yu) 共建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年均增長5.8%。
但暢通這條“動脈”並非易事。“共建‘一帶一路’融資確有一定瓶頸”,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wan) 喆向中新社記者直言,共建國家多為(wei) 發展中國家,金融發展相對薄弱,相關(guan) 製度準則亦未建立完善。
與(yu) 此同時,相關(guan) 融資以基建項目為(wei) 主,資金需求大、周期長、回報低,必須探索有效可持續的融資機製,提供相應資金支持。
突破上述融資瓶頸,兼具服務國家戰略、依托信用支持、市場運作、保本微利等特質的開發性金融作用凸顯。以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為(wei) 例,截至今年8月末,其共建“一帶一路”專(zhuan) 項貸款累計實現合同簽約5313億(yi) 元等值人民幣,累計發放貸款4876億(yi) 元等值人民幣,助力一批基礎設施、產(chan) 能合作、社會(hui) 民生、生態環保等領域項目取得重要進展。
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多元化投融資體(ti) 係也逐步建立。亞(ya) 投行會(hui) 員國已從(cong) 創立時的57個(ge) 增長到目前的106個(ge) ,截至2022年底,累計批準項目202個(ge) ,融資額超過388億(yi) 美元。中方還與(yu) 世界銀行、亞(ya) 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與(yu) 多邊開發銀行聯合籌建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有效撬動市場資金參與(yu) 。
錢怎麽(me) 花?
“一帶一路”資金融通不僅(jin) 提供資金,更用金融標準和製度規範,為(wei) 發展中經濟體(ti) 塑造融資和發展的可持續性。
2018年,中英機構攜手發布《“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將低碳和可持續發展議題納入“一帶一路”倡議,進而推動“一帶一路”投資的綠色化。截至去年6月底,該原則已有來自16個(ge) 國家和地區的43家簽署機構和14家支持機構,其持有或管理的總資產(chan) 超過41萬(wan) 億(yi) 美元。
作為(wei) 簽署機構之一,中國建設銀行在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選擇有助於(yu) 推動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促進民生福祉的項目。如建行支持寧波東(dong) 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馬來西亞(ya) 投資建設海外首個(ge) 光伏組建生產(chan) 基地,該項目年產(chan) 能3吉瓦,預計每年可實現碳減排360萬(wan) 噸,有效推動了該國光伏製造業(ye) 技術革新與(yu) 升級換代。
萬(wan) 喆認為(wei) ,中國金融機構積極響應責任投資理念,加快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發展。這種金融標準和製度規範“走出去”,已成為(wei) 共建國家“軟聯通”的重要措施。
錢安全嗎?
金融對風險最為(wei) 敏感。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投融資規模、能力持續提升,統籌發展與(yu) 安全愈加受關(guan) 注。
中國金融機構正積極為(wei) 此提供風險保障。截至目前,中國人壽壽險公司承保97個(ge) 共建國家人身險業(ye) 務,累計為(wei) 570餘(yu) 家中資海外企業(ye) 提供境外安全保障,覆蓋超1.5萬(wan) 人次,風險保額近百億(yi) 元人民幣;中國人壽財險公司為(wei) 共建國家企業(ye) 提供企業(ye) 財產(chan) 險、工程險、特殊風險保險等綜合保險服務,2022年風險保障超400億(yi) 元人民幣。
近年來,疫情衝(chong) 擊、地緣政治等挑戰交織,全球投融資麵臨(lin) 更多不確定性。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yu) 貿易學院院長張曉濤告訴中新社記者,風險預測與(yu) 防範將成為(wei) “一帶一路”金融合作重點,要建立全麵及時的信用風險信息分享係統,降低信息不對稱,加強監管政策協調,防範金融風險。
萬(wan) 喆表示,10年來,“一帶一路”資金融通始終堅持“平等參與(yu) 、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市場化運作、互利共贏”為(wei) 運行基礎,推動共建國家間建立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融資體(ti) 係。未來要發揮金融機構協同效應,在風險可控、商業(ye) 可持續的前提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充分利用金融科技賦能傳(chuan) 統保險業(ye) 務和銀行業(ye) 務發展,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