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實踐路向
作者:陳培浩(浙江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省社會(hui) 治理與(yu) 傳(chuan) 播創新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文化關(guan) 乎國本、國運。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吹響了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的號角。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站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全麵概括了中華文明的五個(ge) 突出特性,深刻闡明了“兩(liang) 個(ge) 結合”的重大意義(yi) ,明確提出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係統回答了有關(guan) 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戰略性、指導性,是一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yi) 真理光芒、充盈著中華文化獨特氣韻的光輝文獻,為(wei)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作出重大原創性貢獻,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堅定文化自信,矢誌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當今世界,要說哪個(ge) 政黨(dang) 、哪個(ge) 國家、哪個(ge) 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曆史和實踐一再證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
文化自信,不是自說自話、妄自尊大,而是融通了馬克思主義(yi) 這個(ge) “魂脈”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個(ge) “根脈”,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從(cong) 理論邏輯看,擁有馬克思主義(yi) 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men) 黨(dang) 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曆史主動的根本所在。從(cong) 文化根基看,中華文明曆經數千年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men) 自信的底氣。
從(cong) 黨(dang) 的十八大提出“紮實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到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繁榮興(xing) 盛”,再到黨(dang) 的二十大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充分彰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中國人民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曆史自信和文化自覺。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首次提出“兩(liang) 個(ge) 結合”。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第二個(ge) 結合”進一步提升到思想解放的高度,標誌著我們(men) 黨(dang) 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麵向未來,我們(men) 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立足中國實際,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曆史主動,保持戰略定力,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精神氣質與(yu) 文化品格中,在文化建設和文明發展上創造更多新輝煌。
2、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堅持守正創新,是我們(men) 黨(dang)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必然要求,是新時代推進“兩(liang) 個(ge) 結合”的必然選擇,也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路徑。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yu) 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創新是我們(men) 黨(dang) 一切工作的立場和方法,更是文化建設遵循的原則。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守的是“兩(liang) 個(ge) 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ti) 性;創新,就是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立足新時代偉(wei) 大實踐,把馬克思主義(yi) 的思想精髓和中華文化的精神特質融會(hui) 貫通起來,始終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開拓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話語、新機製、新形式,努力創造出接續曆史榮光、彰顯時代氣象的新文化。
“守正”與(yu) “創新”一體(ti) 兩(liang) 麵、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我們(men) 要把握好變與(yu) 不變、繼承與(yu) 發展、原則性與(yu) 創造性的辯證統一,用好用活“兩(liang) 個(ge) 結合”這個(ge) 最大法寶,在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有機銜接、“魂脈”與(yu) “根脈”的深度融合,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用馬克思主義(yi) 真理力量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
3、立足“兩(liang) 個(ge) 大局”,不斷深化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規律性認識
曆史總是在不斷解決(jue) 問題中前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每個(ge) 時代總有屬於(yu) 它自己的問題,隻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jue) 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不斷推向前進。”建設文化強國,必須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麵對實踐發展變化,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立足“兩(liang) 個(ge) 大局”,對關(guan) 係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就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麽(me) 樣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什麽(me) 樣的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什麽(me) 樣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怎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一係列原創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就怎樣堅持和加強黨(dang) 對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麵領導,怎樣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怎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怎樣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怎樣提高新聞輿論傳(chuan) 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怎樣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怎樣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怎樣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怎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怎樣把互聯網這個(ge) 最大變量變成事業(ye) 發展的最大增量,怎樣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怎樣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等具體(ti) 實踐問題提出一係列新觀點新論斷新辦法。
踏上新征程,文化強國建設麵臨(lin) 問題的複雜程度、解決(jue) 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增加,需要我們(men) 深入調查研究,準確把握“時代的呼聲”,深刻揭示文化發展、文明傳(chuan) 承的內(nei) 在規律,從(cong) 理論、文化、曆史和現實等多個(ge) 維度把握建設文化強國的深層次機理。
4、突出人民主體(ti) 性,激發建設文化強國最根本的決(jue) 定性力量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yi) 政黨(dang) 區別於(yu) 其他政黨(dang) 的顯著標誌,也是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鮮明底色。從(cong) 源頭和根本上說,文化都是人民群眾(zhong) 創造的,建設文化強國,就是為(wei) 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回顧百年來黨(dang) 領導文化工作的光輝曆程,“人民”二字是矢誌不渝的價(jia) 值追求。毛澤東(dong) 同誌指出,“我們(men) 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鄧小平同誌要求宣傳(chuan) 思想文化戰線的同誌“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鮮明提出“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全國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會(hui) 議、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等會(hui) 議上發表一係列重要講話,提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guan) 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要有所作為(wei) ,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研究導向”“衡量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chan) 品”等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彰顯了深厚真摯的人民情懷。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將“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feng) 富”列入未來五年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關(guan) 鍵時期的主要目標任務。我們(men) 必須始終與(yu) 人民同心同行,自覺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斷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5、強化係統思維,開創文化繁榮新境界
高質量推進文化繁榮,是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重要內(nei) 容。應當看到,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又十分複雜的係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hui) 各個(ge) 領域。這要求我們(men) 強化係統思維,用普遍聯係的、全麵係統的、發展變化的、辯證統一的觀點來觀察、分析、解決(jue) 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中麵臨(lin) 的各種問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著眼於(yu)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立足於(yu) 賡續中華文脈、建設現代文明,貫通曆史、現實和未來,融通中國與(yu) 世界,鮮明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ti) 性推進。
一方麵,把文化強國建設放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大局中來審視,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緊抓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協調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nei) 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因此,必須將文化建設與(yu)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hui)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堅持和運用係統觀念處理好各方麵關(guan) 係、統籌好各方麵利益、調動好各方麵積極性。
另一方麵,文化強國建設本身就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每項工作及其各個(ge) 方麵都是相互聯係的,構成一個(ge) 有機整體(ti) 。因此,要站位全局、著眼長遠,整體(ti) 推進理論武裝、意識形態、哲學社會(hui) 科學、新聞輿論、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精神文明建設、文藝創作、文化體(ti) 製改革、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等各項工作,以整體(ti) 性、融貫性、係統性思維抓好牽一發動全身和具有乘數效應的關(guan) 鍵環節,做到綱舉(ju) 目張、以綱帶目。
6、秉持開放包容,積極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men) 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guan) 切,為(wei) 解決(jue) 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以世界眼光關(guan) 注人類前途命運,從(cong) 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曆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guan) 係。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從(cong)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從(cong) 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到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從(cong) 創立亞(ya) 洲文明對話大會(hui) ,到舉(ju) 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世界政黨(dang) 領導人峰會(hui) ,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以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致力於(yu) 促進和而不同、互學互鑒的文明交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對待不同文明,我們(men) 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今天,我們(men) 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xi) 借鑒世界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中國不遺餘(yu) 力促進世界各國開展平等對話、相互啟迪,探索出一條交流互鑒、美美與(yu) 共的文明之路。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決(jue) 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我們(men) 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更自信的心態、更寬廣的胸懷,深入開展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合作,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在融通中外、貫通古今中博采眾(zhong) 長、兼收並蓄,不斷培育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播力影響力。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5日 0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