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以河為媒 交流互鑒

發布時間:2023-09-26 15:0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東(dong) 西方文化都基於(yu) 各自的傳(chuan) 統而產(chan) 生,通過對話便會(hui) 發現其中有許多共同之處。論壇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交流與(yu) 對話的平台,讓我們(men) 一起探討對現代世界的共同關(guan) 切。”在近日舉(ju) 辦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中國·鄭州)上,國際哲學院院士、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哲學係教授赫爾塔·納格爾—多斯卡爾說。

  此次論壇由文化和旅遊部、人民日報社、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來自世界各地的300餘(yu) 名專(zhuan) 家學者齊聚河南鄭州,圍繞“文明交流互鑒·發展共創未來”主題深入交流,並發布了《世界大河文明論壇·鄭州宣言》(以下簡稱《鄭州宣言》)。

  搭建文明對話平台

  河流是文明的搖籃。黃河—長江流域、印度河流域、兩(liang) 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分別孕育了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lun) 文明、古埃及文明。每一種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都留下了輝煌燦爛的曆史文化,豐(feng) 富了人類文明百花園。

  位於(yu) 非洲東(dong) 部的烏(wu) 幹達,是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的發源地。烏(wu) 幹達駐華大使奧利弗·沃內(nei) 卡專(zhuan) 程來到黃河之畔參加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黃河厚重的曆史文化令她印象深刻。“論壇意義(yi) 重大,它向世界展示了大河文明,展現河流對經濟、文化、旅遊等產(chan) 生的巨大影響,讓世界各地的人們(men) 聚在一起交流思想,思考如何攜手合作,共創美好未來。”奧利弗·沃內(nei) 卡說。

  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ju) 辦主論壇、4個(ge) 分論壇、圓桌會(hui) 議、考察體(ti) 驗、黃河文化月、中外媒體(ti) 黃河行等多項活動,多角度展示黃河流域文化遺產(chan) 和生態環境保護成果、中華文明探源重要成果、世界大河流域文明研究成果等,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與(yu) 主論壇“文明交流互鑒·發展共創未來”主題相呼應,4個(ge) 分論壇分別圍繞“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樣性與(yu) 交流互鑒”“中華文明與(yu) 黃河文化傳(chuan) 承弘揚”“華夏文明與(yu) 世界文明對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展開研討,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jia) 值,深化世界各大河流域文明的比較研究。

  “這是一個(ge) 很有意義(yi) 的交流平台,在文明對話中匯聚了不同的觀點和思想。”美國耶魯大學的瑪麗(li) ·伊芙琳·塔克教授和丈夫約翰·格裏姆教授一起來參會(hui) ,感觸頗多。“開啟文明的對話,就是在求同存異中努力開創更美好的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全球化時代,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大勢所趨。良好的國際關(guan) 係離不開相互理解,對各自文明特點的闡發是理解的基礎。”深圳大學哲學係教授、國學院院長景海峰表示,文明對話能促進相互理解、彼此借鑒,推動新的文化創造。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經過深入探討,達成共識,發布了《鄭州宣言》。《鄭州宣言》提出七大倡議,包括“倡議尊重各大河流域的文明特性,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倡議采取有力措施,保護好大河流域的文化遺產(chan) ”“倡議保護大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實現文明和生態和諧共生”“倡議發揮古代文明的時代價(jia) 值,促進人類社會(hui) 現代文明發展”“倡議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實現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等。

  彰顯開放創新精神

  “創新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而包容是孕育創新的前提,包容才可以開放,才可以不斷地創新。”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院長王中江教授認為(wei)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正是由於(yu) 開放包容、持續創新而形成的。從(cong) 先秦時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百家爭(zheng) 鳴,到漢代經學、魏晉玄學的發展,唐代產(chan) 生多個(ge) 本土化佛教宗派,宋明時期新儒家的興(xing) 起催生出眾(zhong) 多學派,近代以來廣泛吸收西方的哲學思想、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發展既有自我的主體(ti) 性和自身的連續性,又有兼容並包的氣度,外來文化被不斷吸收到中國文化的體(ti) 係中,從(cong) 而產(chan) 生了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形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黃河流域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關(guan) 鍵作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付永旭說,黃河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從(cong) 不拒絕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這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大特性。考古發現證實,在距今8000年左右,北方的粟作農(nong) 業(ye) 和南方的稻作農(nong) 業(ye) 已經傳(chuan) 入中原地區,為(wei) 當地人所采用。農(nong) 業(ye) 的多樣化發展使人們(men) 有了豐(feng) 富的食物來源,從(cong) 而催生出發達的文明。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王巍說,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宮市製度、思想信仰等,大多數是在黃河流域形成的。6000多年前黃河中遊地區出現了龍的形象,反映了黃河先民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逐漸向周邊地區擴散,成為(wei) 中華民族共同的信仰。5000多年前,黃河中遊地區的房屋就體(ti) 現出中軸線、左右對稱的理念,發展到後世,便有了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冶金術在西亞(ya) 主要用來製作小件的工具和武器,距今4500年左右傳(chuan) 入中原後,中原人民將其與(yu) 中國傳(chuan) 統製陶技術結合,創造性地發明了用陶範鑄造青銅容器的技術。在此基礎上,夏商周王朝形成了用青銅容器和樂(le) 器來代表等級身份的禮樂(le) 製度。中原禮樂(le) 製度輻射到長江以南等廣闊區域,為(wei) 曆代王朝所傳(chuan) 承,反映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在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開展世界文明之間的對話,有助於(yu) 清晰地向世界闡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的特征,發掘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綿延不斷的內(nei) 在動因,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姚新中說。

  感受黃河文化魅力

  鄭州是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yu) 發展的關(guan) 鍵區域之一,是中國百萬(wan) 年人類史、一萬(wan) 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主要實證地之一。此次論壇為(wei) 與(yu) 會(hui) 嘉賓精心設計了實地考察線路,並組織了“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中外媒體(ti) 黃河行活動,讓大家深入感受黃河文化的魅力。

  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一件件文物訴說著商王朝開國之都“亳都”的故事。“看到這些文物,可以想象幾千年前人們(men) 是如何生活的,更加深入地了解這裏的曆史文化。”俄羅斯巴什基爾電視台記者馬琳說。

  鄭州商都遺址書(shu) 院街墓地出土的“金覆麵”吸引了大家駐足欣賞。這是中國境內(nei) 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金覆麵”,自去年9月發掘出土以來首次公開展出。“金覆麵”為(wei) 扇貝形結構,可能寓意著對扇貝頑強生命力的崇拜。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黃富成說,“金覆麵”是商代高等級貴族墓葬中一種新發現的禮製文化現象,為(wei) 四川三星堆、金沙遺址黃金麵具的來源提供了可靠的文化線索。“金覆麵”及金泡等黃金製品的發現,反映了東(dong) 西方黃金文化的交流互鑒。

  穿過綠意蔥蘢的沿黃生態廊道,走進鄭州黃河文化公園,恢弘的炎黃二帝巨塑、青銅大鼎、中華百位曆史名人群雕等生動展現了黃河文化的源遠流長。在黃河博物館,外籍記者們(men) 把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江恩慧圍在中間,聽她講解黃河之名的由來、黃河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我知道了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黃河兩(liang) 岸孕育了璀璨的中華文明。對於(yu) 這條河流,人們(men) 充滿敬畏之情,加強環保和治理,努力形成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來自英國的記者路易斯·泰勒說。

  位於(yu) 登封“天地之中”的觀星台、測景台是中國古代的天文觀測中心。得知元代郭守敬通過在觀星台的實地觀測編製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馬琳不禁驚歎道:“這麽(me) 古老的建築居然能發揮這麽(me) 先進的作用,真是太神奇了!”

  來到中國古代“四大書(shu) 院”之一的嵩陽書(shu) 院,樹齡約4500年的將軍(jun) 柏、先聖殿、講堂、道統祠、藏書(shu) 樓等講述著中華文脈的傳(chuan) 承。在先聖殿,中國網西班牙語頻道記者潘阿裏麵對孔子塑像行了一個(ge) 標準的拜師禮:“孔子是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向孔子行拜師禮,表達我對中國文化的崇敬。”

  嵩山少林寺是舉(ju) 世聞名的禪宗祖庭、功夫聖地。“我特別喜歡少林寺,來之前很期待。”韓國記者金恩智說,“欣賞了精彩的少林武術表演,那種奮不顧身的武術精神很讓我震撼。”

  鞏義(yi) 北宋皇陵、石窟寺、杜甫誕生窯……看到這些文物古跡曆經千年仍保存良好,巴基斯坦《每日郵報》中國區負責人馬慕月讚不絕口。

  “這次行程讓我真正感受到中華文明、黃河文化的厚重底蘊。這裏是文化富礦,特別吸引我。回去之後我會(hui) 講好黃河故事,讓更多的人走進河南、了解河南。”匈牙利《世界中國》雜誌記者維克多說。

  鄒雅婷(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鄒雅婷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