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如何讓“網癮”老人放下手機?社區適老化改造發力

發布時間:2023-10-09 15:12:00來源: 法治日報

  怎麽(me) 能讓“網癮”老人放下手機?

  社區適老化改造可帶動老年人參與(yu) 線下社交

  ● 不少“老漂族”為(wei) 了幫子女帶小孩,離開生活幾十年的故土,往往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生活環境不適應、社交困難等問題,但同時又具有較高的社交需求。矛盾之下,不少老年人將需求寄於(yu) 線上

  ● 老年人走出家門的活動也是一種鍛煉,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更有益處。並且,線下社交可以產(chan) 出老年人相互間、代際間的鄰裏互助、守望相助、代際互助,在應急性、日常性的幫助上發揮作用

  ● 為(wei) 了推動老年人“有所養(yang) 、有所依、有所樂(le) ”,我國正緊鑼密鼓推動適老化改造工程。不少小區通過適老化改造工程,幫助“網癮”老年人開展線下社交,走出網絡沉迷

  ● 社區應該多組織一些公共法律服務活動,比如加強普法,加大麵向老年人的互聯網使用宣傳(chuan) 力度,提高老年人的風險防範意識,降低殺豬盤、虛假投資理財、網絡貸款等對老年人的權益損害

  □ 本報記者   文麗(li) 娟

  □ 本報見習(xi) 記者 丁 一

  □ 本報實習(xi) 生  鄭 婷

  “以前老是喜歡玩手機刷短視頻,現在有舞伴了,每天約著跳跳廣場舞,既鍛煉身體(ti) 又能交到不少聊得來的朋友。”62歲的邱玲對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很滿意。

  邱玲住在廣東(dong) 省東(dong) 莞市某小區,是一名空巢老人,兒(er) 子和女兒(er) 都在外地工作。為(wei) 了方便聯係,幾年前,兒(er) 子給她買(mai) 了部智能手機。學會(hui) 操作後,用手機刷短視頻、看直播就成了邱玲消遣時間的主要方式,有時甚至忘了吃飯。

  一次兒(er) 子假期回家,看到母親(qin) 半夜12點還在玩手機,很是擔憂:“長時間窩著看手機,影響身體(ti) 健康,我媽落下了頸椎病;此外,我媽平時省吃儉(jian) 用,舍不得吃穿,卻在直播間被主播誘導打賞了三四萬(wan) 元。”

  把邱玲從(cong) “網癮”狀態拉出來的,是該小區不斷推進的適老化改造。據了解,近年來,該社區投入資金200多萬(wan) 元,新建老年人戶外活動長廊,配套老年人健身器材,組成動靜皆宜的活動場所,同時開設老年社會(hui) 交往支持小組,豐(feng) 富社區老年人的閑暇生活,促進組員們(men) 互識互助。邱玲逐漸成了小區的“社交達人”,擁有廣場舞領隊、環保誌願者等多重身份,抱著手機刷個(ge) 不停的畫麵再也沒出現過。

  多名業(ye) 內(nei) 人士受訪時說,數字時代,老年人的社交需要依賴線上線下雙重互動空間,尤其是要發揮社區的作用,應加強法律政策的支持力度,推動社區室外設施建設回應老年人社交需求,組織活動為(wei) 老年人營造良好的社交環境,推動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保障廣大老年人合法權益。

  背井離鄉(xiang) 陷社交困局

  染上“網癮”增加風險

  “不玩手機比少吃頓飯還難受”“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枕邊的手機”“熄燈後總要躲進被窩刷視頻、看小說”“每天在App上打卡領金幣、兌(dui) 換小禮品”……《法治日報》記者近日隨機采訪北京、天津、湖南、廣東(dong) 等地一批老年人發現,不少人都有“網癮”。

  家住天津市河西區的劉興(xing) 旺今年73歲,剛學會(hui) 使用智能手機的他很快被各種有趣的短視頻所吸引。其兒(er) 子吐槽道,父親(qin) 每天看手機的時間至少8小時,有時甚至會(hui) 看到淩晨一兩(liang) 點,第二天中午才起床,常常是早午飯一起吃,和家人、朋友交流的也少了,“常常沉浸在網絡世界裏,和現在的‘網癮’少年沒什麽(me) 差別”。

  在“網癮”老年人中,不少是“老漂族”。他們(men) 為(wei) 了幫子女帶小孩,離開生活幾十年的故土,往往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生活環境不適應、社交困難等問題,但同時又具有較高的社交需求。矛盾之下,不少老年人將需求寄於(yu) 線上,以尋求陪伴和情感支持。

  王楓艾一年前從(cong) 老家湖南邵陽來到長沙幫忙帶孫女,對她來說,來到長沙雖然“在家庭這個(ge) 圈子享受到了天倫(lun) 之樂(le) ”,但“在大一點的圈子裏,又感覺自己疏遠了親(qin) 戚朋友,自我封閉了”。沒有朋友,沒人可交流,對門的鄰居都沒有來往……提及外出社交,她更是有苦難言:“我們(men) 這個(ge) 年齡再重新建立朋友圈很難,空閑時間也不多,忙著做飯、打掃、看孩子,隻能在閑暇時刷刷手機。”

  從(cong) 南到北的地域跨度,讓來自貴州遵義(yi) 的林程在北京帶孫子的日子過得並不舒暢。“我說遵義(yi) 話,別人聽不懂,出門問路都不方便,所以幹脆就懶得出門了,就在家用手機看看視頻或者小說。”

  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莊曦在研究報告《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新移民的互聯網社會(hui) 支持》中指出,針對江蘇部分區域60歲以上城市居住老年人的調查顯示,隨遷老人的信息支持需求占比最高,達61.1%;情感支持需求和陪伴支持需求占比較高,達45%。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檢索相關(guan) 文獻發現,從(cong) 國內(nei) 外理論與(yu) 實驗依據來看,缺乏線下社交對老年人的認知能力影響較大。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研究人員曾對1203名認知能力良好的老人進行了平均3年的隨訪和實驗,發現那些社交活動不夠頻繁、社會(hui) 網絡關(guan) 係較為(wei) 局限的老人,患認知症的風險平均增加60%。

  麵對麵交流不可或缺

  適老化改造意義(yi) 重大

  為(wei) 了讓母親(qin) 戒掉“網癮”,假期,邱玲的兒(er) 子拉著她去廣場結識了不少鄰居,還帶她熟悉各種健身器材。慢慢地,邱玲不再沉迷於(yu) 網絡,而是通過線下社交充實自己的生活。

  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學院副教授劉妮娜及其團隊一直關(guan) 注老年人群體(ti) 權益保障,她告訴記者,麵對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發展老年人線下社交具有重要意義(yi) 。

  “人天然具有合群的、社交的需求,也就是人與(yu) 人的交往,這是人的本能需求,是現實的而非虛構的。雖然互聯網快速發展,可以輔助性、補充性地滿足一部分老年人的社交需求,但是這不能替代線下社交。”劉妮娜說,社交關(guan) 係可以為(wei) 老人“護航”,心理學領域對於(yu) 社會(hui) 護航理論的相關(guan) 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社會(hui) 關(guan) 係網絡就像“護航者”,在步入老年後為(wei) 老年人個(ge) 體(ti) 提供支持,以應對變老所產(chan) 生的壓力。

  “老年人走出家門的活動也是一種鍛煉,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更有益處。並且,線下社交可以產(chan) 出老年人相互間、代際間的鄰裏互助、守望相助、代際互助,在應急性、日常性的幫助上發揮作用。”劉妮娜說。

  更充實的麵對麵交流、更緊密的人與(yu) 人交往,近年來,不少小區通過適老化改造工程,讓更多老年人參與(yu) 、擴大線下交友,也幫助不少“網癮”老年人走出網絡沉迷。

  記者走訪北京市朝陽區、東(dong) 城區、石景山區多個(ge) 社區發現,這些小區普遍進行了適老化改造,花壇、小公園旁邊放置了不少公用椅子,很多老年人聚在一起,有的一邊“遛娃”一邊交流生活瑣事,有的一邊使用健身設施一邊分享鍛煉心得。

  在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街道某社區中心位置,設置有一個(ge) 集健身、娛樂(le) 、休閑功能於(yu) 一體(ti) 的文化廣場,老人們(men) 在廣場曬太陽,聊天嘮嗑、鍛煉身體(ti) 。該社區西側(ce) 還建有一個(ge) 綠蔭口袋公園,棋牌桌、兒(er) 童樂(le) 園、健身器材、塑膠跑道等活動設施一應俱全。“社區適老化改造後,環境變好了很多,還有很多健身設施,現在大家都喜歡下樓來活動活動。”該社區居民王奶奶說。

  在北京市東(dong) 城區某社區,養(yang) 老驛站工作人員陳女士告訴記者,驛站每個(ge) 月會(hui) 組織一次免費義(yi) 診活動,有專(zhuan) 家為(wei) 老年人講授中醫知識,在現場進行健康指導,“我們(men) 還會(hui) 為(wei) 一些失能、殘疾老人免費理發、洗澡,其他老人有需要,也可以聯係我們(men) ”。在該社區內(nei) ,還有一所“老年大學”為(wei) 老年人提供相關(guan) 學習(xi) 機會(hui) 。

  “原來我和其他樓棟,甚至自己居住樓棟的不少鄰居也不過是‘打個(ge) 照麵’,現在社區經常舉(ju) 辦活動,讓我們(men) 的距離一下子就變親(qin) 近了,很多人成了好朋友,生活精彩豐(feng) 富多了。”該社區居民李奶奶說。

  改造應考慮實際需求

  多組織法律服務活動

  社區是老年人日常活動的重要場所,社交則是老年人在社區生活中的重要需求。

  為(wei) 了推動老年人“有所養(yang) 、有所依、有所樂(le) ”,我國正緊鑼密鼓推動適老化改造工程。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26萬(wan) 個(ge) 、惠及居民742萬(wan) 戶。今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2023年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的通知》,明確今年將創建1000個(ge) 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由於(yu) 社區數量龐大、各地經濟水平差別較大等原因,目前部分小區的適老化建設尚存一些不足,很多小區的適老化建設也與(yu) 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距離。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燕瑉及其團隊曾對北京市某社區持續跟蹤調研發現,老年友好社區室外環境設計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過於(yu) 追求概念,存在形式主義(yi) 。一些新建小區在總平麵圖中或者某些特定的視角創造新穎的設計點吸引眼球,增強衝(chong) 擊力,也為(wei) 住戶帶來了美的感受。然而,在老年人實際使用的過程中,這些新穎的形式反而給社交及正常的社區活動帶來很多不便。

  比如,一些老年人反映,社區內(nei) 整齊排列的方形構圖的樹凳,實際使用中發現光滑的麵磚和堅硬的轉角,導致休息時的舒適度不高,其布置形式也不利於(yu) 形成圍坐交談的交往氣氛。

  調研還發現,部分社區將老年人和兒(er) 童的活動空間作為(wei) 獨立的設計對象分別進行創造性設計,但是二者距離較遠,缺乏良好的互動,使得老幼活動被割裂開來。如社區的兒(er) 童遊戲沙坑與(yu) 老年人健身器材相隔較遠,沙坑旁缺少為(wei) 老年人設置的休息座椅。

  “因此在社區室外環境的設計規劃上,不同活動主題的場地可以相鄰布置,形成‘廣場群’,場地之間能互相守望。社區還應當配置一些可以多功能使用的裝置,讓人們(men) 自由地、創造性地使用,避免將裝置的用法固化。”周燕瑉建議。

  劉妮娜從(cong) 管理服務的角度提出,應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yu) 社區治理和社區服務,參與(yu) 老年大學繼續學習(xi) ,到社區文化娛樂(le) 活動中豐(feng) 富身心,還可以到社區提供互助誌願服務,參與(yu) 到社區協商議事中共商共解社區難題等。

  “社區應該多組織一些公共法律服務活動,比如加強普法,加大麵向老年人的互聯網使用宣傳(chuan) 力度,提高老年人的風險防範意識,降低殺豬盤、虛假投資理財、網絡貸款等對老年人的權益損害。”劉妮娜提醒道。

  “重視隨遷老人的友伴支持,為(wei) 其搭建線上線下雙重互動空間。”莊曦說,“虛擬空間”不能完全取代現實生活,老年群體(ti) 同輩之間的互相支持有賴於(yu) 線上線下的同步推進。城市社區應發揮所長,以聯誼會(hui) 、外出采風、興(xing) 趣小組等形式將隨遷老人與(yu) 本地老人組織到一起,幫助他們(men) 拓展新的同輩社交網絡,進而得到更多的支持性資源。

  廣東(dong) 省減貧治理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研究員李穎奕認為(wei) ,構建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老年友好型社區,離不開城鄉(xiang) 一體(ti) 統籌推進,社會(hui) 工作可以更好地介入鄉(xiang) 村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鄉(xiang) 村老年人的社會(hui) 參與(yu) 原本多為(wei) 自然形成的鄰友交往,主要滿足社交需求,社工可通過多種方式擴展老年人社會(hui) 參與(yu) 的形式與(yu) 層次,比如策劃組織一係列文娛健康活動,豐(feng) 富老人的生活,並組織老人參與(yu) 誌願服務。”

  受訪專(zhuan) 家一致提出,社交是老年人在社區生活中的重要需求,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動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這是一個(ge) 很好的契機。借社區環境改造的機會(hui) ,不但要做好無障礙等方麵的改造更新,也要為(wei) 社區老年人營造良好的社交環境,從(cong) 而真正推動老年友好型社區的建設,以回應老齡化、高齡化社會(hui) 的到來。(法治日報)

  (文中受訪老年人均為(wei) 化名)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