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習慣性反問,為何如此令人討厭?

發布時間:2023-10-10 14:47:00來源: 揚子晚報

  “飲料你喝冰的,還是喝常溫的?”“這麽(me) 熱的天,誰還喝常溫飲料!”“你看見我假牙了嗎?”“你自己沒有長著眼嗎?你自己不會(hui) 找嗎?”“你作業(ye) 寫(xie) 完了嗎?”“你當我是愛因斯坦,這麽(me) 快就寫(xie) 完了?”最近,熱門視頻盤點的“令人討厭的說話方式”——習(xi) 慣性反問,引發許多網友的共鳴。以上這些對話讓人氣到想拔劍,隨時就在生活中發生。本來可以好好說話的,為(wei) 什麽(me) 非要帶著輕視去反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遇到愛用反問句的人,心情瞬間變得不好

  令人討厭的說話方式,反問簡直是“杠精”標配。許多網友表示身邊就有這樣的人,讓人很不舒服,所以也提醒自己千萬(wan) 別這樣。“完了,我經常這麽(me) 對我女兒(er) 說話。”這個(ge) 視頻之所以登上熱搜,就在於(yu) 網友認為(wei) ,提醒自己好好說話,提醒得好,提醒得妙。

  “這種反問,其實就是反駁。”本來就是“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就能解決(jue) 的回答,非得反問一句,真想抽他。比如有網友說,“我老公就是這樣的。出門我多嘴了一句:帶手機了嗎?本來兩(liang) 個(ge) 字可以解決(jue) 的事,他卻是:你以為(wei) 我和你一樣?丟(diu) 三落四,今天怎麽(me) ,昨天怎麽(me) ,吧拉吧拉個(ge) 不停,把我氣個(ge) 半死。”而被問者則認為(wei) ,“總是問一些明知故問的問題,忍不住要懟。”

  “生活中,遇到愛用反問句的人,我們(men) 可能會(hui) 心情瞬間變得不好。”有網友提及,比如明明可以說,“你把地掃一下吧”,結果說出來卻是“你不能把地掃一下嗎?”聽到這話的人可能就不會(hui) 答應對方的要求。“我媽喜歡用反問的語氣跟我說,你不能把碗洗一下嗎,聽著就凶巴巴的,很不舒服。”

  “你難道不知道?”“這你都不知道?”“你居然不知道?你真是夠了”,有網友吐槽說,提問後遇到這種回答,語氣中大有別人都是腦殘的傲慢心理,顯示自身優(you) 越感,感覺非常不禮貌。

  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江蘇·南京12355心理專(zhuan) 家智庫成員、南京交通技師學院思政高級講師韓寧告訴記者,從(cong) 心理學和交流目的的角度來考慮,反問句其實是一種常見的交流方式,可以用於(yu) 多種情境和目的。

  為(wei) 什麽(me) 有人愛用反問句?

  人們(men) 為(wei) 什麽(me) 喜歡使用反問?韓寧說,在心理學上,反問句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多種心理因素。反問句也有其用處,比如可以引起注意和強調。反問句的突出特點之一是它會(hui) 打破人們(men) 的預期,產(chan) 生認知上的不協調。在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wei) “新奇效應”。當反問句用於(yu) 強調某個(ge) 觀點或情感時,它們(men) 可以有效地吸引聽眾(zhong) 的注意力,並使該觀點或情感顯得更為(wei) 突出和重要。

  反問句還可以用來引導對話夥(huo) 伴的思維或引導他們(men) 思考特定的問題,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wei) “引導性思維”。“通過使用反問句,發言者可以巧妙地引導對話的方向,使對話夥(huo) 伴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觀點或建議。”

  反問句也可以被用於(yu) 表達情感。當人們(men) 感到憤怒、驚訝、喜悅等情感時,他們(men) 可能會(hui) 使用反問句來強調自己的情感狀態。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wei) “情緒的表達和調節”。通過反問句,人們(men) 可以更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憤怒、驚訝、喜悅等情感,並使這些情感更具影響力。正是因為(wei) 如此,反問句在表達強烈情感時特別有效,因為(wei) 它們(men) 可以使情感得到放大和強調。

  此外,反問句在諷刺和幽默中常常被使用。這可以在心理學上解釋為(wei) “社會(hui) 諷刺”和“幽默心理”。通過反問的方式,發言者可以含蓄地表達不滿或諷刺,同時也可以產(chan) 生幽默感,這種幽默感可以有效地緩解緊張氣氛,增加交流的趣味性。

  同時,反問句也常被用於(yu) 引發反思。通過提出反問,發言者可以促使對話夥(huo) 伴反思自己的觀點或行為(wei) 。這在心理學谘詢中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因為(wei) 這涉及“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的概念。通過提出反問,發言者可以促使對話夥(huo) 伴更深入地反思自己的觀點或行為(wei) ,從(cong) 而促進自我意識的提高和行為(wei) 的調整。

  如果反問使用不當,會(hui) 導致不快的感覺

  然而,人們(men) 之所以把反問視為(wei) “開懟”,就在於(yu) 如果反問句使用不當,也可能導致不快的感覺,甚至會(hui) 產(chan) 生負麵反應的情況。韓寧表示,這也是反問成為(wei) 令人討厭的說話方式的原因。“如果一個(ge) 人頻繁使用反問句,可能會(hui) 讓對話變得單調乏味,甚至讓聽眾(zhong) 感到被操縱或欺騙。這在心理學中稱為(wei) ‘過度效應’,即過度使用某種手段或行為(wei) 模式可能導致其效用減弱甚至產(chan) 生反感。”

  更為(wei) 常見的情況是,人們(men) 使用反問句是為(wei) 了展示自己的優(you) 越感或挑釁對方,這可能引發對方的負麵情緒。這種行為(wei) 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權力控製”和“攻擊行為(wei) ”。韓寧說,挑釁和優(you) 越感的表現可能被視為(wei) 對對方權力的侵犯,從(cong) 而引發不滿或衝(chong) 突。

  此外,過度使用反問句可能會(hui) 阻礙有效溝通。如果一方隻是想得到一個(ge) 簡單的“是”或“否”答案,而另一方卻不斷使用反問句來加以追問,這可能會(hui) 讓前者感到對話缺乏效率或被阻礙。會(hui) 出現“交流阻抗”或“認知失調”,即一方可能覺得對話中涉及的問題過於(yu) 複雜或令人不安,從(cong) 而阻礙了有效溝通。這就是一方渴望得到簡單答案,另一方卻認為(wei) ,“問題答案這麽(me) 顯而易見,何必要來問我”。

  如果人們(men) 使用反問句來掩蓋自己真正的情感或觀點,這可能會(hui) 讓人感到不真誠或不舒服。這種情況可能與(yu) “心理防禦機製”有關(guan) ,即個(ge) 體(ti) 可能使用反問句來逃避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或情感,這可能引發對方的疑慮和不信任。

  不適當的語境也可能導致反問句的使用不恰當。在某些正式或緊張的場合下,使用反問句可能會(hui) 被視為(wei) 不合適或不得體(ti) 。這也是心理學中所提及的“情境認知”和“社會(hui) 規範”概念。在這種場合下,人們(men) 可能更傾(qing) 向於(yu) 使用直接的語言或表達方式,而反問句可能會(hui) 被視為(wei) 過於(yu) 隨性或不尊重。

  韓寧表示,總體(ti) 而言,從(cong) 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men) 喜歡使用反問句的原因可以從(cong) 認知不協調、引導性思維、情緒表達、社會(hui) 諷刺和幽默心理等多個(ge) 方麵來解釋。同時,使用不當的反問句可能會(hui) 導致對方的負麵反應,這與(yu) 過度使用、權力控製、交流阻抗、心理防禦機製以及情境認知等多個(ge) 因素有關(guan) 。(揚子晚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