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確保財政資金用到實處

發布時間:2023-10-13 11:08:00來源: 經濟日報

  確保財政資金用到實處

  杜 芳

  今年以來,全國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但是一些地方經濟發展後勁不足,財政運行麵臨(lin) 壓力和挑戰。從(cong) 近期陸續出爐的8月份地方財政收支情況來看,基層財政收支“緊平衡”態勢依舊未能緩解,甚至有的地方財政缺口還在進一步擴大。

  各地已“勒緊了褲腰帶”,可財政資金被亂(luan) 花、被浪費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在中央紀委國家監委近期通報中,就有違規使用財政資金建設“政績工程”“麵子工程”的情況。新聞媒體(ti) 也報道過個(ge) 別地方存在不顧償(chang) 還能力盲目舉(ju) 債(zhai) 上項目、違反財經紀律變相規避審批程序、投資不切實際最終項目淪為(wei) “半拉子工程”等情況。財政資金怎麽(me) 花?這值得引起關(guan) 注。

  越是資金緊張,越要花得精準。一些地方財政投資習(xi) 慣性“向右看齊”。大到列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建設,小到特色小鎮、地標建築、文化公園等,“一窩蜂”式發力、盲目跟風現象仍然存在。一些財政投資看中的項目雖然火爆,但未必符合本地定位,投入大量資金後才發現後勁不足、無法持續,造成財政資金的巨大浪費。在決(jue) 策過程中,各地還應更加審慎地考慮項目可行性和對地方財政的影響,將資金投入適合當地情況、符合當地特色和優(you) 勢、真正能帶動地方發展的項目中。

  財政資金安排,存在一個(ge) 輕重緩急。在基層實際工作中,有的財政資金在分配和使用上脫離人民群眾(zhong) 利益和人民基本需求。如在一些農(nong) 村地區,財政投入熱衷於(yu) 景觀建設工程、牌樓工程,對於(yu) 泥濘道路的改造、髒亂(luan) 環境的治理等民生工程投入還不夠。個(ge) 別地方不切實際的建設標準,對農(nong) 民生產(chan) 生活沒有幫助,還產(chan) 生了一係列風險,增加了村級債(zhai) 務負擔。地方政府部門也需要轉變財政思路,在資金比較有限的時候,將投資目標更多地聚焦在滿足群眾(zhong) 的基本生產(chan) 生活需求上,將寶貴資金用在民生工程的“刀刃”上,更多地去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不要因為(wei) 注重外觀形象的“麵子”犧牲民生需求和財政穩定,丟(diu) 了可持續發展的“裏子”。

  財政資金要避免為(wei) 花錢而花錢。前些日子,某地的方艙醫院招標公告引起熱議。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後,各地“方艙醫院”已陸續拆除,執意投資“過時”項目,即便是經過了合法的審批程序,也會(hui) 引發濫用財政資金的質疑。一些地方以“專(zhuan) 項資金專(zhuan) 項使用,不用不行”為(wei) 由,造成財政資金花在了不該花的地方。財政部曾發文,要求各部門應建立類似的評估清理機製,取消政策目標已實現或不再具備實施條件的項目;調整條件形勢變化、未達到預期效果或支出標準不可持續的項目;整合投向趨同、交叉或政策碎片化的項目。機械執行預算資金,實際上是一種懶政行為(wei) 。地方政府需要合理規劃和利用財政資源,確保每一分錢都盡量用到位,讓有限的資金真正起到推動經濟發展與(yu) 社會(hui) 民生的效果。

  加強對財政資金監管,是財政資金花到位的基本保障。目前在國家監督體(ti) 係中,審計監督發揮著重要作用。防止財政資金亂(luan) 用,要充分發揮事前監督和過程監督的作用,如人大監督、財會(hui) 監督、群眾(zhong) 監督等;還要賦予審計監督更多抓手,強化審計監督整改的約束力。各地用於(yu) 工程項目的財政資金是問題高發區,在這些投資項目的可行性論證、立項、審批、監管等各個(ge) 環節均要避免疏漏,加強財政資金監管,引導資金使用方遵守相關(guan) 法規和製度,推動財政資金規範化管理和有效利用。(經濟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