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關鍵看實際改善的效果
讓城中村改造收到實際效果,讓百姓更有獲得感,需要因地製宜、分類施策、張弛有度,努力實現與(yu) 人口結構和周邊產(chan) 業(ye) 相匹配、百姓住得起商戶租得起、基本配套更完備、公共服務更優(you) 質的實際效果。
據10月17日《經濟參考報》報道,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等多地城中村改造正穩步鋪開。日前,住建部明確,我國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將分為(wei) 實施拆除新建、開展經常性整治提升、實施拆整結合三類推進實施。當前,多地正在開展配套政策製定、摸清城中村底數、編製改造項目方案等工作。我國正在進入一個(ge) 新的城中村大規模改造時代。
“地鐵坐到頭,回到村裏頭”,城中村是不少人來到城市工作生活的第一落腳點,為(wei) 一些人提供著低成本的生活空間,在很多人的奮鬥經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cong) 城市發展角度看,城中村是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的人力資源富礦、青年人才聚居地,是城市發展“拚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城中村的最大特征是房租便宜、交通便利,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基礎配套設施落後、自建房質量較差、消防隱患、公共衛生環境堪憂、治安問題多發等痼疾。這些也是居住於(yu) 此的人們(men) 迫切希望改善的問題。
為(wei) 此,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廣州、成都、武漢、東(dong) 莞等超大特大城市近年來在逐步推動城中村改造,涉及4400餘(yu) 個(ge) 城中村、5550餘(yu) 萬(wan) 人。改造進程中,有些地方的城中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有的地方存在“老問題難解,新問題又發”的情況。而改不動、改不起、改不完,則是諸多城市城中村改造麵臨(lin) 的困難。
比如,有的地方老的城中村尚未改造,隨著人口流入,新的城中村又大量合圍起來;有的地方大拆大建,舊的是拆了,但原有功能布局也沒了,消解了城中村改造的善意初衷;有的地方照搬其他區域城中村改造樣本,可“水土不服”,耗費了大量資源而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一是城中村改造涉及主體(ti) 多、各方利益協調不易,導致改造耗時長、推進有阻力。二是改造資金壓力大,發展後勁不足,難以持續。這一方麵是一些城中村改造的利潤空間有限,難以籌集到充足資金;另一方麵,有的城中村在改造過程中,由於(yu) 多種因素導致成本攀升,改造後的房子價(jia) 格較高,普通居民住不起,商家租不起,沒人為(wei) 其發展持續埋單。三是有的地方在城中村改造規劃中缺乏整體(ti) 性和協調性,未充分考慮外來人口的承租壓力,未兼顧協調周邊產(chan) 業(ye) 布局情況,導致人員外移形成新的城中村。
此外,不同地方在城中村改造中所處的環境和麵臨(lin) 的目標不盡相同,有的地方人口、產(chan) 業(ye) 結構存在特殊性,改造起來困難重重;有的地方疊加了增綠、拆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多重目標,舉(ju) 步維艱;有的城中村改造與(yu) 城市開發邊界、生態控製紅線、文物及文化遺產(chan) 保護等密切相關(guan) ,要推動改造離不開相關(guan) 政策的協調。
因而,讓城中村改造收到實際效果,讓百姓更有獲得感,需要因地製宜、分類施策、張弛有度,努力實現與(yu) 人口結構和周邊產(chan) 業(ye) 相匹配、百姓住得起商戶租得起、基本配套更完備、公共服務更優(you) 質的實際效果。
比如,近年來,廣東(dong) 深圳探索了幾類改造路徑,對條件特別差的村落進行推倒重建式更新,對條件較好的村落開展政府主導的統租型整治,將城中村改造與(yu) 保障房建設相結合,不僅(jin) 推進了城市更新,還消解了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痛點。隻有根植於(yu) 城市自身特點和百姓需求的改造,才能經得起檢驗。
城中村改造,是為(wei) 人與(yu) 城市有機共生而改,為(wei) 增強人的獲得感、幸福感而改。就此而言,城中村改造要以解決(jue) 實際問題、滿足百姓現實需求為(wei) 導向,要多一些走訪調研,在社會(hui) 保障、公共服務上多做加法和開放性設計,實現包容性發展。
改造城中村的過程,就是數千萬(wan) 百姓實現美好人居的過程。期待各地錨定痛點,以切實改善百姓生活環境為(wei) 目標,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men) 更安全、更體(ti) 麵、有尊嚴(yan) 地棲居生活。(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