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不止在會場”——亞美尼亞記者的“一帶一路”觀察
人民網北京10月18日電 (褚夢琦、葉列娜)“近年來,亞(ya) 美尼亞(ya) 媒體(ti) 對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非常活躍。” 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亞(ya) 美尼亞(ya) 新聞通訊社記者帕魯伊爾·西尼亞(ya) 夫斯基說。他介紹,亞(ya) 美尼亞(ya) 南北公路是亞(ya) 中兩(liang) 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重要合作項目,通車後將使亞(ya) 美尼亞(ya) 南北兩(liang) 端的距離縮短一般。當地民眾(zhong) 深切感受到“一帶一路”倡議為(wei) 國家帶來的變化。
他介紹,近年來,亞(ya) 美尼亞(ya) 政府逐步推出吸引中國貿易投資的優(you) 惠政策。雙方的互免簽政策進一步促進了兩(liang) 國人文交流和商貿往來。與(yu) 此同時,他也十分關(guan) 注中國的發展動向,因為(wei) 這些關(guan) 乎兩(liang) 國合作的前景。
西尼亞(ya) 夫斯基表示,這是自己第六次來中國參加大型會(hui) 議的報道,他十分關(guan) 注中國的內(nei) 政外交政策,特別是對亞(ya) 美尼亞(ya) 的合作項目進展。他以中方投建的“南北公路”項目為(wei) 例,該路段全長達556公裏,橫跨亞(ya) 美尼亞(ya) 南北兩(liang) 端,建成後將連通波斯灣和黑海。“我們(men) 將其稱為(wei) ‘生命之路’。亞(ya) 美尼亞(ya) 將因此成為(wei) 國際交通運輸網絡的一部分,中方的貨物也能借道運往歐洲。”帕魯伊爾說,“各方都能從(cong) 該項目中獲益,中國對物流運輸領域的認識富有遠見。”
訪談中,帕魯伊爾表示武術對自己具有特殊的意義(yi) 。“中國武術給予我年少時的心靈啟蒙。”他說,武術像一把鑰匙,幫他打開了中國文化的大門。“我看過中國的四大名著,也研讀中國的曆史和政治類書(shu) 籍。”
談及自己對此次峰會(hui) 的關(guan) 注點,帕魯伊爾說:“除了報道論壇進程和成果,我要以記者的視角觀察在中國發生的一切。現在很多人對中國充滿好奇,如中國人如何上班,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如何在一個(ge) 擁有十幾億(yi) 人口的國家擠地鐵……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是很多人知之甚少。媒體(ti) 人有責任將這些信息傳(chuan) 遞給受眾(zhong) 。”帕魯伊爾認為(wei) ,當人們(men) 了解中國的文化、曆史和國情,就會(hui) 明白中國的處事邏輯,從(cong) 而理解中國立場。
“當今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唯一可以明確的是,現代科技終會(hui) 將所有人鏈接在一起。”帕魯伊爾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亞(ya) 美尼亞(ya) 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本國人就業(ye) 機會(hui) 。(人民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