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國際銳評丨下一個10年,新互聯互通網絡如何“立體”?

發布時間:2023-10-20 14:17: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實現互聯互通將給歐洲提供恢複競爭(zheng) 力的機會(hui) 。” 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匈牙利總理歐爾班高度評價(jia) 匈塞鐵路建設,呼籲歐洲乃至全球尋找互聯互通的新機遇。

  歐爾班總理提到的互聯互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主線,也是本屆高峰論壇的關(guan) 鍵詞。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18日在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宣布了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其中第一項就是“構建‘一帶一路’立體(ti) 互聯互通網絡”。這表明,互聯互通仍將是未來共建“一帶一路”的優(you) 先領域。

  要想富,先修路。剛果(布)的國家一號公路、克羅地亞(ya) 連接南北國土的佩列沙茨大橋、歐洲最大的渡輪港口比雷埃夫斯港……過去10年,一條條寬廣的高速公路、一座座高聳的橋梁、一個(ge) 個(ge) 高效運行的港口,讓“山不在高、路不再遠”。這些互聯互通建設的標誌性成果,實現了中國與(yu) 每一個(ge) 共建國家的“雙向奔赴”,提升了民眾(zhong) 的福祉,促進了共建國家的經濟增長。

  當今世界並不太平,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全球發展麵臨(lin) 諸多挑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站在新起點,如何進一步推動互聯互通建設、拉動全球經濟增長?

  習(xi) 主席提出了一個(ge) 關(guan) 鍵詞——“立體(ti) ”。相關(guan) 專(zhuan) 家接受《國際銳評》采訪時表示,這是一個(ge) 全新升級的提法,是在過去10年互聯互通建設基礎上的總結和升華。所謂“立體(ti) ”指的是互聯互通不限於(yu) 海、陸、空三個(ge) 維度,還包括網絡數字聯通、金融聯通、衛星通信定位聯通等多個(ge) 領域。

  根據本屆論壇發布的主席聲明,下一步工作重點將進一步促進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各國人民“心聯通”。

  關(guan) 於(yu) “硬聯通”,中方這次提出了清晰務實的發展舉(ju) 措,包括加快推進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會(hui) 同各方搭建以鐵路、公路直達運輸為(wei) 支撐的亞(ya) 歐大陸物流新通道等。

  如果說過去10年“硬聯通”建設主打“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未來的“硬聯通”將更加聚焦“新通道”。以搭建“亞(ya) 歐大陸物流新通道”為(wei) 例。分析人士認為(wei) ,這個(ge) 提法很新,未來亞(ya) 歐大陸不僅(jin) 有中歐班列這樣的鐵路運輸,還將有公路直達運輸,這將把亞(ya) 歐大陸更緊密地聯係起來,為(wei) 陸地經濟再度振興(xing) 打下基礎。

  除了“硬聯通”,還有建立共同規則標準的“軟聯通”。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與(yu) 65個(ge) 國家標準化機構以及國際和區域組織簽署了107份標準化合作文件。目前,共建國家規則標準對接正在紮實推進,但由於(yu) 各國資源稟賦、法律製度規則、參與(yu) 國際經濟合作水平不同,在合作中仍麵臨(lin) 一些挑戰。未來,如果能在“軟聯通”方麵取得較大進展,將使相關(guan) 政策更好地落地,進一步深化合作,提升發展中國家在未來世界格局中的話語權,推動國際規則體(ti) 製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在論壇期間,中方還宣布未來將繼續推進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並將實施1000個(ge) 小型民生援助項目等。這些“小而美”的民生項目將讓“一帶一路”倡議變得具體(ti) 而生動——它們(men) 是水和電,是學校和醫院,是值得期待的明天。更多接地氣、聚人心的項目,將促進共建國家人民的“心聯通”,進一步夯實共建“一帶一路”的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屆論壇互聯互通高級別論壇上,中方除提出進一步細化政策、設施、貿易、資金、民心的“五通”措施外,還強調要“拓展合作新領域”。這些新領域包括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可謂與(yu) 時俱進、契合時代發展需要,進一步豐(feng) 富了互聯互通的內(nei) 涵。

  走過碩果累累的10年,“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打造“立體(ti) 互聯互通網絡”的新格局,無疑將進一步增強共建國家經濟造血功能,推動各國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實現共同發展。這也將進一步打通經濟全球化大動脈,為(wei) 各國共同實現現代化注入更大能量。正如聯合國高級顧問哈龍·謝裏夫所說,“一帶一路”倡議將對全球經濟複蘇發揮推動作用,曆史會(hui) 銘記這一倡議如何惠及各國民眾(zhong) 。

  (國際銳評評論員)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