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媒走進四川眉山 感受詩韻與現代農業交融
中新網眉山10月20日電 (王利文)19日,“行走中國·2023海外華文媒體(ti) 美麗(li) 四川行”活動走進眉山市,來自美國、加拿大、意大利、哈薩克斯坦等22個(ge) 國家和地區的41家海外華文媒體(ti) 探訪三蘇祠、永豐(feng) 村等地,感受穿越古今的東(dong) 坡詩韻和現代農(nong) 業(ye) 的發展。此次參訪活動是第十一屆世界華文傳(chuan) 媒論壇的配套活動,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僑(qiao) 務辦公室和中國新聞社四川分社共同組織。
因蘇東(dong) 坡而得名的眉山市東(dong) 坡區,是蘇洵、蘇軾、蘇轍的故鄉(xiang) ,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孕育出深厚的東(dong) 坡詩韻。近年來,為(wei) 傳(chuan) 承弘揚三蘇文化,眉山市東(dong) 坡區以三蘇祠為(wei) 核心,加快推進古建築維修、展陳改造提升係列工作,進一步提升三蘇文化的熱度。在這裏,海外華文媒體(ti) 代表們(men) 聆聽了講解員講述三蘇父子的生平事跡和東(dong) 坡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
“蘇東(dong) 坡樂(le) 觀豁達的性格和成長環境密不可分,在海外生活的華人對中華文化有著濃厚的興(xing) 趣和認同感。”走進三蘇祠,芬蘭(lan) 《赫爾辛基時報》中文版董事長仇紹光將鏡頭對準古井、古樹,相機快門按個(ge) 不停。他舉(ju) 例,“明月幾時有”西方人隻以為(wei) 在講月亮,實際上蘊含了豐(feng) 富的中華文化底蘊。
仇紹光認為(wei) ,除了紮實做好文化遺產(chan) 挖掘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外,海外華文媒體(ti) 應該當起橋梁紐帶,把這份詩韻傳(chuan) 遞給世界。
距離眉山市主城區10公裏的東(dong) 坡區太和鎮永豐(feng) 村,耕地麵積達6320畝(mu) ,建成的永豐(feng) 片區高標準水稻種植基地3100畝(mu) ,近年全村土地流轉率達96%以上。依托水稻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和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水稻研究所技術優(you) 勢,當地還建成全省規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試驗基地之一,在全省率先實現水稻“耕、種、播、收”全程機械化生產(chan) ,形成了優(you) 質、高產(chan) 、高效的良種良法技術集成。
“畝(mu) 產(chan) 量是多少?承包規模有多大?農(nong) 民把土地流轉出去了收益從(cong) 何而來?”海外華文媒體(ti) 代表一路參訪,一路提問。
得知在該高標準水稻種植基地采用糧食、蔬菜和中藥等經濟類作物輪作的種植方式後,加拿大七天傳(chuan) 媒主席尹靈感歎,現代農(nong) 業(ye) 分工協作讓各方發揮所長,提高了耕種效率,農(nong) 民可以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和務工收入,更多人從(cong) 中受益。“這樣的好做法讓人印象深刻,海外華僑(qiao) 華人應該對中國農(nong) 業(ye) 發展有更新的了解。”
加納華人資訊董事長晏立權表示,眉山市東(dong) 坡區的發展理念值得借鑒。他坦言自己此行“帶著任務而來”,在考察完永豐(feng) 村高標準水稻種植基地後,晏立權想將中國農(nong) 業(ye) 技術和經驗帶到加納等非洲國家。“助推‘天府糧倉(cang) ’建設的‘眉山經驗’,可能同樣適用於(yu) 光熱條件充足、土地流轉成本更低的非洲國家,希望能以此為(wei) 契機,在未來加強合作。”他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