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愛譜寫和平友誼之歌
今年2月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第十九批援助中非共和國的中國醫療隊隊員回信指出:“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珍視生命,援外醫療就是生動的體(ti) 現。希望你們(men)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力弘揚不畏艱苦、甘於(yu) 奉獻、救死扶傷(shang) 、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以仁心仁術造福當地人民,以實際行動講好中國故事,為(wei) 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ti) 作出更大貢獻。”
今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60年來,一代又一代援外醫療隊隊員牢記黨(dang) 和祖國的重托,發揚國際人道主義(yi) 精神,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全心全意為(wei) 受援國人民服務,促進了受援國醫療衛生事業(ye) 發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他們(men) 既是救死扶傷(shang) 的白衣天使,也是傳(chuan) 遞情誼的友好使者。
相知無遠近,萬(wan) 裏尚為(wei) 鄰。1963年,我國向阿爾及利亞(ya) 派出第一支援外醫療隊。60年來,我國累計向非洲、亞(ya) 洲、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76個(ge) 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wan) 人次,診治患者2.9億(yi) 人次,贏得廣泛讚譽。目前,援外醫療隊在全球56個(ge) 國家的115個(ge) 醫療點工作,其中近一半在偏遠艱苦地區。
仁心仁術 救死扶傷(shang)
“醫學沒有國界,救死扶傷(shang) 是醫生的天職。”這是湖北省黃岡(gang) 市中心醫院婦產(chan) 科主任醫師徐長珍的鏗鏘誓言。
她曾先後4次赴阿爾及利亞(ya) 援外醫療,和隊友們(men) 共開展手術1.5萬(wan) 餘(yu) 台次,搶救危重病人780多人次,用仁心仁術譜寫(xie) 了一曲曲生命之歌。
1993年11月24日,徐長珍到達阿爾及利亞(ya) 首都阿爾及爾。當天深夜,蒂格尼夫醫院來了一名重度胎盤早剝、失血性休克的孕婦,麵色蒼白,血壓為(wei) 0,生命危在旦夕。徐長珍取出胎兒(er) ,剝除胎盤止血,但新生兒(er) 窒息,心跳微弱,沒有呼吸。在吸痰器等搶救設備缺乏的情況下,她毫不猶豫地俯下身子,口對口吸出新生兒(er) 口內(nei) 的羊水和分泌物。很快,新生兒(er) 皮膚變得紅潤,開始有了呼吸,終於(yu) “哇”的一聲哭了出來。手術室一片歡騰,產(chan) 婦和孩子平安脫險。
2010年9月,徐長珍再次接到援外任務通知。此時,已退休的她毅然第四次踏上援外之路。
內(nei) 蒙古自治區第四醫院主任醫師李俊升援非近10年,用無疆大愛守護了盧旺達1.2萬(wan) 名患者的生命健康。
2022年9月下旬的一天,在盧旺達東(dong) 方省基本戈醫院手術室,李俊升正在為(wei) 一名中年男子施行雙側(ce) 腹股溝疝修補手術,一個(ge) 多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與(yu) 此同時,在另外兩(liang) 間手術室,婦產(chan) 科醫生陳鴻友與(yu) 盧旺達同行合作,為(wei) 一名婦女進行緊急剖宮產(chan) 手術;骨科醫生馬曉峰在為(wei) 一名少年進行切除手部腫塊的外科手術。這是中國第二十二批援盧旺達醫療隊隊員工作的情景。
李俊升先後6次到盧旺達援外。他說:“盧旺達非常需要醫生,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經常得不到及時治療,我們(men) 能實實在在幫助當地患者緩解病痛。”
每周二和周四是中國醫生的手術日。李俊升在每個(ge) 手術日平均要完成6台外科手術,最多的時候要做8台,經常下午兩(liang) 三點才能吃上午飯。由於(yu) 缺乏微創設備,中國醫生靠過硬的技術,把刀口盡量開小一點;危重患者術後沒有ICU護理,醫生術後查房頻率要更高一些,看護時間更長一些;有的患者生活拮據,術後沒有條件加強營養(yang) ,中國醫生就把自己的餐食送給患者。
佟玲是天津市人民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曾4次參加援外醫療隊。1995年9月,佟玲首次來到剛果(布)首都布拉柴維爾市的達郎蓋伊醫院工作。很快,她為(wei) 當地一名70多歲的老太太做了白內(nei) 障手術,整個(ge) 過程不到20分鍾。術後第二天,當老太太掀開紗布,興(xing) 奮不已,出院後便讓兒(er) 子帶著水果感謝中國醫療隊。
中國醫療隊憑借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贏得了當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讚譽,架起了一座座友誼的橋梁。
不畏艱苦 患難與(yu) 共
在病毒肆虐時救治危重患者,在艱苦環境中填補醫學空白……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中國醫療隊的身影。
2011年6月,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蘇州醫院主任醫師盧建林參加了中國第二十四批援桑給巴爾醫療隊,帶領20名隊員遠赴非洲,展開一場跨越萬(wan) 裏山海之旅。
一名患者需要切除增生的前列腺,微創手術是最佳選擇。當地醫生告訴盧建林,醫院有一套舊設備。盧建林一看,不僅(jin) 鏽跡斑斑,鏡子也不配套,隻能看到12度視野,而這樣的手術通常需要30度視野。於(yu) 是,盧建林在狹窄的視野中,小心翼翼地操作電刀。老舊的電刀並不鋒利,每切割一塊組織,都要將刀頭拿出來刷洗。手術結束,盧建林已是汗流浹背。
2014年3月,非洲暴發了嚴(yan) 重的埃博拉疫情。之後數月,幾內(nei) 亞(ya) 疫情愈加嚴(yan) 重,感染人數激增,病死率極高。麵對如此緊張的形勢,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王振常帶領中國第二十四批援幾內(nei) 亞(ya) 醫療隊遠赴重洋,深入一線抗擊埃博拉病毒。
“有些人因為(wei) 埃博拉走了,中國人卻因為(wei) 埃博拉來了。”這句流傳(chuan) 在當地的話,是對中國醫療隊的最好褒獎。
為(wei) 幫助非洲國家有效應對埃博拉疫情,中國政府提出無償(chang) 幫助幾內(nei) 亞(ya) 培訓1000名公共衛生師,北京市派出了6批12人次的公共衛生專(zhuan) 家赴幾內(nei) 亞(ya) 等國執行防控和培訓任務。第二十四批援幾內(nei) 亞(ya) 醫療隊與(yu) 北京公共衛生專(zhuan) 家組臨(lin) 危受命,共同組成培訓團隊,負責開展幾內(nei) 亞(ya) 的埃博拉防控培訓任務,協助受援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普及防控知識。
2016年至2018年,河北省衛生健康委機關(guan) 服務中心主任王俊輝擔任援剛果(金)醫療隊隊長。此間,剛果(金)兩(liang) 次發生埃博拉疫情。中國醫療隊迅速建立了檢測、預警、報告等機製,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
2020年5月,為(wei) 幫助防控新冠疫情,中國援助剛果(金)抗疫醫療專(zhuan) 家組在一個(ge) 月的時間裏,先後到達了剛果(金)、剛果(布)、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等非洲國家,總行程3.5萬(wan) 公裏。中國醫療專(zhuan) 家組除了每天5個(ge) 小時的睡眠時間,其他時間都在工作。他們(men) 的辛勤付出,得到了高度認可。
同心抗疫,友誼彌堅。
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叔叔,我離你很遠,我什麽(me) 時候去看門診都可以嗎?”在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一名患兒(er) 眨著大眼睛問。
“中國醫生一直都在。就算我走了,還會(hui) 有別的叔叔在那裏等你。”一名中國醫療隊隊員回答。
60年來,中國援外醫療隊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極大提高了受援國醫療技術水平,培養(yang) 醫療人員10萬(wan) 餘(yu) 人次,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中國與(yu) 41個(ge) 國家和地區的46家醫院建立對口合作,共建25個(ge) 臨(lin) 床重點專(zhuan) 科中心,填補數千項技術空白。
2019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nei) 科副主任醫師吳德熙被選派為(wei) 援多米尼克醫療隊隊員。在中多友誼醫院援外3年,他和隊員們(men) 先後救治5000多名患者,開展多項新技術,並創建多米尼克首個(ge) 心內(nei) 科。
2021年5月7日,吳德熙接到中多友誼醫院急診電話,一名73歲的女性患者心率隻有22次/分,請求心內(nei) 科醫生緊急會(hui) 診。他查看患者後,初步診斷為(wei) 急性心肌梗死。在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吳德熙成功地進行了多米尼克曆史上首例臨(lin) 時起搏器植入術,術後患者病情穩定。
心血管疾病是多米尼克的高發病。吳德熙發現,當地醫生大多主修全科或內(nei) 科,心血管疾病診治經驗普遍不足,導致誤診率和漏診率較高。由於(yu) 沒有心血管專(zhuan) 科,一旦罹患疑難雜症,或是需要進行動態心電圖和動態血壓監測檢查時,患者就隻能到附近國家就醫。
為(wei) 了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吳德熙把幫助培養(yang) 醫生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他先後舉(ju) 辦多場心血管專(zhuan) 題講座,在臨(lin) 床上悉心傳(chuan) 授經驗,幫助當地醫生考取心血管內(nei) 科專(zhuan) 科醫生資質。他還被當地的諸聖醫科大學聘為(wei) 心血管專(zhuan) 科導師。
2021年5月,多米尼克首個(ge) 心血管專(zhuan) 科在中多友誼醫院掛牌。2023年7月7日,中多心血管影像學中心和遠程醫學中心啟動儀(yi) 式在中多友誼醫院舉(ju) 行。2023年7月19日,中多友誼醫院成功開展了多米尼克第一例心髒增強核磁共振檢查,標誌著多米尼克心血管專(zhuan) 科邁入新階段。
寧夏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兒(er) 科主任郎誌存,曾兩(liang) 次參加援貝寧醫療隊。作為(wei) 兒(er) 科專(zhuan) 家,他不僅(jin) 利用現代醫療技術挽救了許多患兒(er) 的生命,還將針灸這一中國傳(chuan) 統醫療技術帶到當地醫院,使當地患兒(er) 得到更多有效治療。
為(wei) 了讓貝寧人民享受優(you) 質的醫療服務,郎誌存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在貝寧洛克薩中心醫院建立“貝寧(洛克薩)—中國(銀川)遠程會(hui) 診中心”和“遠程心電診斷中心”,並首次使用遠程會(hui) 診係統進行專(zhuan) 家會(hui) 診,同時在遠程視頻指導下為(wei) 貝寧一名巨大甲狀腺腫瘤患者進行了手術,成為(wei) 我國援外醫療隊應用“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典範。
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中國援外醫療隊勇於(yu) 擔當、不辱使命,在人類醫療衛生合作史上樹立了典範,為(wei) 增進人類健康福祉、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ti) 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20日 1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