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設捕捉害蟲的“天網” 捍衛糧食安全
布設捕捉害蟲的“天網” 捍衛糧食安全(開卷知新)
2018年底到2019年初,草地貪夜蛾入侵我國。作為(wei) 一種危害全球的農(nong) 業(ye) 害蟲,它們(men) 一路遷徙,對我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糧食安全構成嚴(yan) 峻考驗。
好在,借助重大遷飛害蟲監測和防控體(ti) 係,我國科學家及時關(guan) 注和研判害蟲遷飛路線,並作出預案。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遷飛害蟲研究團隊在我國西南邊境提前進行布防,多個(ge) 試驗站建立起來,大量高空探照燈一路布設,連成一張大網。2019年初,科研人員完成了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的基因測序,確定了它們(men) 的類型、主要危害對象,同時也找到了精準防治的生物藥劑和化學藥劑。
除了邊境防控,天地空一體(ti) 化的監控網絡全天候監測遷飛情況,使草地貪夜蛾被牢牢控製在遷飛過渡區以南,沒有在我國黃淮海夏玉米和北方春玉米兩(liang) 大主產(chan) 區造成大的危害。
隨著科技進步,我們(men) 正在擁有更多“蟲口奪糧”利器。過去幾十年間,我國建立起一整套全球最龐大、最複雜、科技含量最高的植物保護係統,從(cong) 陸地到海洋,從(cong) 地上到天空,宛如一張“防蟲天網”,保衛著我們(men) 的勞動成果。
遷飛性害蟲為(wei) 害甚巨
蟲害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糧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脅。人類漫長的農(nong) 耕史,也是一場人類和蟲害鬥爭(zheng) 的曆史。檢搜史書(shu) ,可以找到太多諸如“蝗蟲過境,寸草不生”的記錄。
危害大田作物的農(nong) 業(ye) 害蟲,很多都具有遷飛的特點,蝗蟲就是最典型的遷飛性害蟲。據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統計,在世界範圍內(nei) ,農(nong) 作物病蟲害造成的產(chan) 量損失在37%左右,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遷飛性害蟲造成的。遷飛性害蟲會(hui) 隨著季風一起遷徙,有的遷飛數百公裏,有的跨越大陸,飛過海洋,遷飛距離可達數千公裏,在陌生而遙遠的地方突然暴發,對遷入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造成巨大威脅,是導致作物病蟲害大流行的重要原因。
昆蟲為(wei) 什麽(me) 要遷飛?這其實是一種生存策略。簡單來說,當一個(ge) 地方食物開始匱乏,昆蟲就會(hui) 集體(ti) 遷飛,開拓新的食物來源。以2019—2020年危害全球農(nong) 業(ye) 的沙漠蝗蟲為(wei) 例,它們(men) 最初從(cong) 非洲出發,一路遷飛到兩(liang) 河流域、南亞(ya) 等地,數量龐大,速度很快,為(wei) 害甚巨。來自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的監測數據顯示,每平方公裏中遷飛的沙漠蝗蟲,一天就可以吃掉3.5萬(wan) 人的口糧。
我國是農(nong) 業(ye) 大國,也是遷飛昆蟲影響的重點區域,尤其是我國東(dong) 部,處在東(dong) 亞(ya) 昆蟲遷飛場中,這是在東(dong) 亞(ya) 季風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下形成的一個(ge) 巨大遷飛場。我國公布的10種一類農(nong) 作物害蟲中,就有8種具有遷飛習(xi) 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遷飛性害蟲及其傳(chuan) 播的作物病害,在我國年均發生15億(yi) 畝(mu) 次以上,每年潛在糧食損失超過800億(yi) 斤。
從(cong) 人工標記到海上航捕
昆蟲的體(ti) 積通常很小,而且絕大部分習(xi) 慣於(yu) 夜間遷飛、白天休息,這種晝伏夜出的習(xi) 性,使得人類很難直接觀測到遷飛現象。那麽(me) ,科學家是怎麽(me) 知道和認識昆蟲遷飛現象的呢?
在我國,相關(guan) 領域研究可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最初,科學家們(men) 在不同區域發現了類似的病蟲害現象,猜想害蟲可能像候鳥一樣遷飛。為(wei) 了證實這一猜想,中國農(nong) 科院植保所牽頭組建了協作組,以當時危害嚴(yan) 重的黏蟲為(wei) 研究對象。這一工作持續了3年,在我國東(dong) 部8省份,捕捉、標記並釋放了200萬(wan) 頭黏蟲,並先後在遠離釋放地的地方回收到12頭標本。這項研究首次證實了黏蟲是一種遷飛性害蟲,它們(men) 南北往返,接力式遷飛,直線飛行距離可達600到1400公裏。
20世紀80年代針對棉鈴蟲的研究,成為(wei) 遷飛性害蟲研究和防治的典型案例。當時,棉鈴蟲在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暴發成災,麵積之大、為(wei) 害之重曆史罕見。奇怪的是,蟲災在南北不同地方同時暴發,但在同一地方每年發生的情況又有所不同。科學家們(men) 猜想,這種差異可能是遷飛造成的。為(wei) 此,科學家們(men) 提出了一個(ge) “棉鈴蟲兼性遷飛”的假說。
為(wei) 證實這一假說,科學家們(men) 首先根據暴發地分布,推測棉鈴蟲遷飛路線,然後再去實地驗證,看能否捕到昆蟲。在這條推測路線中,渤海灣是一個(ge) 重要通道,每年從(cong) 華北往東(dong) 北遷飛的昆蟲,很可能在這裏跨越大海。為(wei) 此,1996—1997年,科研人員14次乘坐客輪,在海上捕捉昆蟲。
這場艱辛漫長的跨海捕蟲之旅證明,之前的預測是準確的,14次航捕中,科學家們(men) 發現21種跨海遷飛的昆蟲,並首次證實棉鈴蟲具有長途遷飛的能力。
全天候監測為(wei) 防治提供支持
發現了昆蟲遷飛規律和遷飛通道,意味著可以把蟲害防治關(guan) 口前移,在遷飛途中甚至在遷出地進行更大力度防治,盡可能減少遷飛種群數量,將遷飛昆蟲危害降到最低。
而要做到這一切,當時的科研能力遠遠不夠,還需要長期觀測和深入研究。為(wei) 此,科學家們(men) 反複尋找,在渤海灣中找到一個(ge) 沒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小島——北隍城島。北隍城島隸屬於(yu) 山東(dong) 蓬萊長島,麵積2.7平方公裏,島上有兩(liang) 個(ge) 村莊,人們(men) 以漁業(ye) 為(wei) 生,不進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這意味著島上不會(hui) 有本地的農(nong) 業(ye) 害蟲,凡是在島上發現的農(nong) 業(ye) 害蟲,都是遷飛過境的,這是一個(ge) 絕佳的研究地點。
科研人員2002年上島,在島上安置高空探照燈,這種設備可以在夜晚誘捕大量趨光昆蟲。隨後,一部車載昆蟲雷達被運送到島上,安置在一座小山的山頂,這是我國製造的第二部昆蟲雷達,可以在夜空中監測到人類肉眼看不到的昆蟲。
現在看起來,這部車載昆蟲雷達並不算先進,它無法準確識別昆蟲的種類,隻能捕捉動態畫麵,然後由科研人員將雷達成像拍攝下來,寄回北京進行對比識別。科研人員住在漁民家裏,晚上監測和誘捕昆蟲,白天解剖昆蟲,研究昆蟲遷飛過程中的特點和習(xi) 性,每日不輟,積累了大量研究數據和素材。
後來,科學家們(men) 在北隍城島建起了一座監測和研究遷飛昆蟲的試驗站,命名為(wei) 長島試驗站。在這裏,科學家們(men) 針對多種遷飛昆蟲進行長時間的監測和研究,並研發出多種監測預警和防治方法。
實施“三區四帶”布防措施
探明昆蟲的遷飛規律、遷飛通道等特點,蟲害防治就變得更加高效。比如,在遷出地加大防治力度,能減少昆蟲遷出數量,這樣它們(men) 在遷入地造成的危害就會(hui) 降低,或可維持在可控範圍內(nei) 。針對棉鈴蟲的防治就是其中的典型。在探明渤海灣遷飛通道後,科學家們(men) 進一步了解了棉鈴蟲遷飛路線,它們(men) 每年5—6月從(cong) 華北平原起飛,一路翻山跨海到達東(dong) 北平原,在9—10月又從(cong) 東(dong) 北平原回到華北平原。可見,華北平原是重要的防治地,科學家們(men) 在這裏種植抗蟲棉,減少棉鈴蟲數量,遷出的棉鈴蟲少了,遷入的自然也就少了。
再如,在昆蟲遷飛途中進行攔截,也可有效降低蟲群數量。昆蟲攔截方法有很多,遷飛高峰期,一盞高空探照燈一個(ge) 晚上可以誘捕成千上萬(wan) 的昆蟲。地麵燈誘設備、性誘設備等,也可用來協同攔截遷飛昆蟲。
長島試驗站這樣的工作各地都在進行。基於(yu) 防控工作的需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實施了“三區四帶”布防措施。所謂“三區”,指主要位於(yu) 西南華南的周年繁殖區、主要位於(yu) 長江流域的遷飛過渡區以及主要位於(yu) 黃淮海及北方的重點防範區。三個(ge) 區域特點不同,采取的防治措施也不同。所謂“四帶”,即邊境防線、長江防線、黃河防線、長城防線四大防線。每一條防線上,都有無數試驗站、昆蟲雷達、高空探照燈、地麵誘捕設施等,根據田間情況及時開展應急防治工作。
目前,我國各地農(nong) 業(ye) 部門、農(nong) 業(ye) 科研單位、農(nong) 業(ye) 院校等都在不斷推進農(nong) 業(ye) 遷飛害蟲的監測預警。這張全方位監測預警的“防蟲天網”威力還在不斷強化,比如,今天的昆蟲雷達更加先進,可以實時監測昆蟲遷飛情況,包括識別昆蟲種類、監測遷飛數量等。在全國任何地點發現遷飛昆蟲,都可以在最短時間內(nei) 確定遷飛情況並發出預警,開啟防治工作。這樣的場景正在不斷實現。
(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院長 吳孔明 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