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潮】讓博物館與周邊文化產業更好融合發展
近日,中國電影博物館迎來了本年度第100萬(wan) 名觀眾(zhong) ,現在這裏已經成了網紅“遛娃勝地”。中國電影博物館的情況並非孤例,越來越多的人將博物館設定為(wei) 旅遊目的地。國家文物局的數據顯示,今年9月29日至10月6日的“雙節”期間,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zhong) 總量達6600萬(wan) 人次,其中一級博物館接待觀眾(zhong) 量約1000萬(wan) 人次。
目前,我國現存博物館超過6500家,其中九成以上是免費開放。正因如此,談及博物館與(yu) 產(chan) 業(ye) 經濟之間的關(guan) 係,很多人會(hui) 有誤區,認為(wei) 既然絕大部分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很難帶來正向的經濟效益,即便有收益,往往也隻是館內(nei) 餐飲、紀念品店、房屋出租以及特殊展覽售票等,總量有限。
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是偏頗的,要知道,博物館相關(guan) 企業(ye) 正在不斷增加。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博物館相關(guan) 企業(ye) 3.9萬(wan) 餘(yu) 家,其中有200餘(yu) 家博物館的北京市,相關(guan) 企業(ye) 多達6000餘(yu) 家。
“吸客”能力強的博物館,往往會(hui) 成為(wei) 其所處區域的遊客集中地,有效促進當地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帶動周邊包括餐飲、住宿、交通、購物、演藝等一係列衍生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而博物館的藏品,也可以為(wei) 當地文創產(chan) 業(ye) 提供一定的資源。換言之,看似免費的博物館,實則可以為(wei) 當地帶來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feng) 收。
但在實際操作中,並非所有的博物館都能產(chan) 生如此效益。博物館可以與(yu) 周邊文化產(chan) 業(ye) 業(ye) 態和相應園區有效融合,優(you) 勢互補,形成“博物館+旅遊”的發展態勢。而在融合過程中,既要用好智能化、數字化和可視化技術,用好文化產(chan) 業(ye) 的智慧化元素,也要運用好特色展品等博物館核心資源,可以將其數字化、虛擬化、文創化,發揮出更大作用。
周邊文化產(chan) 業(ye) 業(ye) 態也可以通過交互式、沉浸式、體(ti) 驗式的文化產(chan) 品,滿足消費者社交、娛樂(le) 等多種需求,與(yu) 博物館形成聯動,共促多元化發展,拓展旅遊空間,豐(feng) 富當地旅遊消費形式。
當然,博物館的實際權限,往往局限在“圍牆之內(nei) ”,對於(yu) 周邊文化產(chan) 業(ye) 業(ye) 態的影響力有限。對此,地方有關(guan) 方麵有必要完善“博物館+旅遊”的發展思路,合理規劃園區,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並加強相應配套設施的建設,最終促進當地文旅產(chan) 業(ye) 的整體(ti) 發展。
《工人日報》(2023年10月24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