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提升創新能力鞏固向好勢頭(產經觀察·重點行業穩增長)
機械工業(ye) 是工業(ye) 經濟大盤的“壓艙石”。今年上半年,機械工業(ye) 主要經濟指標實現較快增長,呈現較好發展態勢。7月份以來,行業(ye) 運行出現波動,機械工業(ye) 企業(ye) 主動作為(wei) ,以質量提升對衝(chong) 增長壓力。
前8月,機械工業(ye) 累計實現營業(ye) 收入18.3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7.2%;實現利潤總額1.07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9%,收入與(yu) 利潤增速均高於(yu) 同期全國工業(ye) 。
機械工業(ye) 企業(ye) 如何應變克難?下一步將如何穩增長、提質量、促升級?記者進行了采訪。
抓住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機遇,不斷匯聚發展新動能
全球首台商用無人駕駛自主作業(ye) 電動裝載機,可接收2000公裏外的操控指令,自動進行物料轉運作業(ye) ;全球最大噸位混動全地麵起重機,每年可節約運營成本8萬(wan) 元至10萬(wan) 元;微混泵車、拖電泵車既有力又靈活,機械臂可在高空中比出“巨型愛心”……
日前,中國(北京)國際工程機械展在北京落下帷幕,工程機械行業(ye) 集中展示了近兩(liang) 年研發的2萬(wan) 多項新產(chan) 品、新技術。“從(cong) 展會(hui) 可以看到,電動化、智能化正成為(wei) 工程機械產(chan) 品的重要發展趨勢。”中國工程機械工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蘇子孟說。
以裝載機為(wei) 例,前9月,工程機械行業(ye) 共銷售各類裝載機7.81萬(wan) 台,同比下降15%,但電動裝載機銷量逆勢增長128.5%。
今年以來,受市場需求等因素影響,機械工業(ye) 企業(ye) 在手訂單以短單居多。不少企業(ye) 抓住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機遇,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不斷匯聚發展新動能。
一方麵,綠色能源裝備快速發展。
水電機組產(chan) 量同比增長51.7%,風電機組產(chan) 量同比增長20.8%……上半年,能源裝備製造行業(ye) 營收同比增長13.9%、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8.1%。
機械工業(ye) 發電設備中心有關(guan) 負責人分析,這主要得益於(yu) 實現雙碳目標帶來的轉型發展機遇,“上半年,全國主要發電企業(ye) 電源工程完成投資3319億(yi) 元,同比增長53.8%,其中清潔能源投資占比達88.2%。需求拉動下,行業(ye) 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技術創新進入活躍期。”
另一方麵,智能化產(chan) 品較大規模應用。
2022年,我國工業(ye) 機器人裝機量超過全球總量的50%,連續9年位居世界首位。隨著企業(ye) 智能化轉型持續深入,製造業(ye) 設備更新需求持續釋放。據統計,今年前8月,全國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量達28.15萬(wan) 套,同比增長2.3%。
“麵對各類壓力,機械工業(ye) 企業(ye) 搶抓機遇、開拓市場,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國機械工業(ye) 聯合會(hui) 執行副會(hui) 長羅俊傑說,雖然7月份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放緩,但8月份指標下行壓力有所緩解。
產(chan) 品產(chan) 銷形勢逐步恢複。8月份,機械工業(ye) 重點監測的120種主要產(chan) 品中,86種產(chan) 品產(chan) 量實現環比增長,占比達71.7%。
經濟效益指標總體(ti) 平穩。前8個(ge) 月,機械工業(ye) 14個(ge) 分行業(ye) 中,9個(ge) 分行業(ye) 營業(ye) 收入增長,數量與(yu) 1至7月持平;10個(ge) 分行業(ye) 利潤總額增長,數量與(yu) 1至7月持平。
固定資產(chan) 投資穩步增長。1至8月,機械工業(ye) 主要涉及的行業(ye) 大類中,汽車、電氣機械、儀(yi) 器儀(yi) 表行業(ye) 投資增速分別為(wei) 19.1%、38.6%和24.5%,均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電氣機械行業(ye) 在電池製造、輸變電及控製設備等領域的帶動下,2022年2月份以來投資增速始終高於(yu) 33%。
提升創新能力,以過硬的產(chan) 品和技術贏得市場認可
麵對挑戰,機械工業(ye) 企業(ye) 搶抓機遇、開辟新賽道,同時苦練內(nei) 功、提升創新能力,以過硬的產(chan) 品和技術贏得市場認可。
——攻克關(guan) 鍵核心技術,努力強鏈補鏈。
水電機組“中國心”研發實現新突破。8月31日,由東(dong) 方電氣集團東(dong) 方電機有限公司牽頭研製的世界首台單機容量500兆瓦衝(chong) 擊式水電機組轉輪中心體(ti) 鍛件全麵通過驗收。
“轉輪是水電機組最核心的部件,被視為(wei) 水電機組的‘心髒’,也是機組中研發難度最大的核心部件。”東(dong) 方電機總工程師梁權偉(wei) 介紹,衝(chong) 擊式水電機組一般用於(yu) 山區和高原地區的高水頭水電站,水位落差可達700多米,水流速度約為(wei) 120米每秒,每一次水流衝(chong) 擊產(chan) 生的能量相當於(yu) 一輛1.5噸的小車以450公裏/小時的速度撞擊所產(chan) 生的能量。
從(cong) 150兆瓦級大型衝(chong) 擊式水輪機轉輪成功投用,到首套自主可控抽水蓄能電站勵磁係統成功通過鑒定、實現“芯片級”自主可控,再到國產(chan) 8.61米盾構機主軸承在長沙下線、盾構機主軸承國產(chan) 化取得積極進展,機械工業(ye) 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正穩步提升。
——推出全球領先產(chan) 品,提升競爭(zheng) 能力。
先看工程機械。
9月1日上午,在巢馬城際鐵路馬鞍山公鐵長江大橋南主塔施工現場,一節重313噸的鋼塔被精準吊裝到高220.5米的混凝土塔柱上,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機正式投入使用。這是由中聯重科研發的R20000—720塔式起重機,最大起重量達720噸,最大起升高度400米,相當於(yu) 一次將500輛小轎車起吊至130層樓的高度。
中交二航局副總工程師楊秀禮介紹,隨著裝配式建築的推廣,以及新能源行業(ye) 重型吊裝需求的釋放,超大噸位塔機增勢看好,“中國工程機械企業(ye) 超前謀劃,搶占了超級塔機技術與(yu) 市場的先機”。
再看海上風機。
全球最大功率20兆瓦半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成功下線,全球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單位兆瓦重量最輕的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成功並網發電,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成功研製……今年以來,一批技術先進的海上風電機組陸續下線投用。
“中國的海上風電行業(ye) 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機型不斷更新迭代、性能持續提升,真正做到了全球領先。”福建三峽海上風電產(chan) 業(ye) 園運營負責人王金樹說。目前,我國生產(chan) 的發電機、輪轂、塔架等鑄鍛件以及葉片、齒輪箱、軸承等關(guan) 鍵零部件產(chan) 量已占全球市場的70%以上。
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的背後,是持續完善的創新體(ti) 係。截至6月末,機械工業(ye) 掛牌運行和批準建設的創新平台達到260家,其中工程研究中心130家,重點實驗室121家,創新中心9家,基本形成了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科研院所及高校為(wei) 支撐,輻射麵較廣、研究實力較為(wei) 雄厚、功能比較完備的行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
練內(nei) 功、促升級、拓市場,推進出口提質增效
8月底,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出台《機械行業(ye) 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以下簡稱《方案》),從(cong) 供需兩(liang) 側(ce) 提出4方麵16條重點任務,推動機械行業(ye) 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受訪企業(ye) 表示,下一步,推動機械工業(ye) 運行保持良好態勢,要落實好《方案》要求,著力練內(nei) 功、促升級、拓市場。
——發力智能製造,努力降本增效。
就不少機械工業(ye) 產(chan) 品來看,生產(chan) 模式屬於(yu) 典型的離散製造,多品種、小批量、工藝複雜。以樁工機械為(wei) 例,鑽杆多達170多種,動力頭也有20多種,最重可達16噸。
為(wei) 了更好降成本、增效率,機械工業(ye) 企業(ye) 正持續發力智能製造。走進三一重工北京樁機工廠,“智能大腦”工廠控製中心將訂單實時分解到每條柔性生產(chan) 線、每個(ge) 工作島;AGV(自動引導車)往來穿梭,即使27米超長超重物料也能實現自動上下料;工廠“雙手”機器人飛速運轉,完成各項工序。“相比改造前,工廠總體(ti) 生產(chan) 設備作業(ye) 率從(cong) 66.3%提升到86.7%,平均故障時間下降58.5%。”北京樁機工藝所所長尹言虎說。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ye) 發展中心總工程師左世全建議,機械工業(ye) 龍頭企業(ye) 在自身實現智能化的前提下,應著力推動上下遊企業(ye) 供應鏈協同,幫助產(chan) 業(ye) 鏈上的中小製造企業(ye) 形成輕量級、低成本、標準化的智能製造解決(jue) 方案,共同打造一批高水平智慧供應鏈。
——研發高端裝備,提升技術水平。
機械行業(ye) 是為(wei) 國民經濟、民生事業(ye) 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行業(ye) 。其中,機床作為(wei) 工業(ye) 母機,被稱作“製器之器”。左世全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持續攻關(guan) ,我國部分機床產(chan) 品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仍有一些高端主機及數控係統等核心功能部件依賴進口。
“建議各部門各地區充分發揮產(chan) 品攻關(guan) 、技術改造、財稅金融等各類政策作用,接續實施好相關(guan) 科技重大專(zhuan) 項,完善創新體(ti) 係布局建設,部署一批中試驗證平台,幫助機械工業(ye) 企業(ye) 更好聚焦核心領域高端裝備研發和產(chan) 業(ye) 化應用,在單點突破的基礎上,努力做到化點成珠、串珠成鏈、成組連線,加快形成現實生產(chan) 力。”左世全說。
——積極“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
最近,中國中鐵裝備集團出海盾構機迎來集中交付:出口新加坡的兩(liang) 台7米級盾構機、出口意大利的一台直徑9米盾構機、出口韓國的一台小直徑3米盾構機陸續驗收下線。“今年前9月,我們(men) 已完成10台盾構機的出口。”中鐵裝備總經理張誌國介紹,年底前出口意大利、土耳其等地的盾構機還將陸續下線,海外市場正成為(wei) 公司新的業(ye) 績增長點。
工信部裝備工業(ye) 二司一級巡視員袁鑫濤表示,機械行業(ye) 是穩出口的主戰場,接下來,將從(cong) 加大信貸等政策支持,搭建高水平供需對接平台等措施入手,推進機械工業(ye) 出口提質增效。
《人民日報》(2023年10月25日第1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