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究:火星核或被矽酸鹽包裹 比此前所知更小密度更大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兩(liang) 篇行星科學研究發現,火星的液態鐵核可能被一層完全熔融的矽酸鹽包裹。這項研究結果提出了對火星內(nei) 部結構的新解釋,提示火星核比之前認為(wei) 的更小、密度更大。
據介紹,研究人員2021年對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洞察號”(InSight)著陸器的內(nei) 部結構地震實驗(SEIS)數據的分析顯示,火星有一個(ge) 很大但密度很低的核,由液態鐵和硫、碳、氧、氫這類輕元素組成。不過,該分析結果顯示,火星核內(nei) 輕元素的比例比根據這些元素在火星形成史早期的估算豐(feng) 度來得更高。
最新發表的兩(liang) 篇論文中,一篇由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A. Khan和同事完成,另一篇由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法國巴黎西岱大學Henri Samuel和同事及合作者完成,他們(men) 將最新一批火星震信號與(yu) 第一性原理模擬計算和地球物理模型結合分析,估算了火星核的大小和組成。這兩(liang) 項研究發現,火星的液態鐵核周圍有一層約150千米厚的近熔融矽酸鹽岩石,其頂部之前被誤認為(wei) 是火星核的表麵。火星核半徑的縮小意味著其密度比之前這個(ge) “洞察號”研究的估算值更高。
論文作者總結表示,他們(men) 這次研究的估算結果與(yu) 人們(men) 目前對火星化學豐(feng) 度的認識更一致,因為(wei) 這樣隻需要更少的輕元素融合就能產(chan) 生一個(ge) 穩定的液態核。
《自然》同期發表同行專(zhuan) 家的“新聞與(yu) 觀點”文章認為(wei) ,該結果是“目前對火星核和火星幔結構最準確且精準的估算”,也增進了人們(men) 對類地行星形成和組成的理解。(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