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能源強國建設路上的華電“碳”索

發布時間:2023-10-26 15:32:00來源: 人民政協報

  能源強國建設路上的華電“碳”索

  卜葉蕾 朱慧花

  “華北電力大學將進一步強化中國高等教育‘國家隊’的使命擔當,以服務‘雙碳’目標為(wei) 己任,加快完善與(yu) ‘雙碳’目標相適應的高水平辦學體(ti) 係,為(wei) 中國能源強國建設和亞(ya) 太電力事業(ye) 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在第24屆東(dong) 亞(ya) 及西太平洋電力工業(ye) 協會(hui) 大會(hui) 上,華北電力大學校長楊勇平表示。

  3年前,作為(wei) 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唯一一所以能源電力為(wei) 辦學特色的“雙一流”建設高校,華北電力大學在國內(nei) 高校中率先發布了“碳達峰 碳中和”行動計劃。三年過去了,華北電力大學的“碳”索之旅碩果累累,構建起新型能源電力學科體(ti) 係,形成能源電力卓越人才培養(yang) 新範式,並努力成為(wei) 科研創新的主力軍(jun) 。

  2022年3月,全國第一個(ge) 氫能本科專(zhuan) 業(ye) 落戶華北電力大學。同年9月,90名氫能本科新生入校報到。氫能教研室主任劉建國教授在新生見麵會(hui) 上深情地鼓勵同學們(men) ,“作為(wei) 全國第一個(ge) 氫能本科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學習(xi) ,為(wei) 國家的氫能發展打下基礎,也希望你們(men) 成為(wei) 中國氫能發展的火種,把氫能帶到更廣闊的天地。”

  其實,“雙碳”引領學科布局優(you) 化升級的大幕早已拉開。2005年率先開設了風能與(yu) 動力工程專(zhuan) 業(ye) ,2007年組建了內(nei) 地高校首家可再生能源學院,2009年開設了中國首批新能源科學與(yu) 工程、新能源材料與(yu) 器件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專(zhuan) 業(ye) ,形成了較為(wei) 完備的新能源學科體(ti) 係。

  新時代以來,學校主動適應國家需求和行業(ye) 需要,聚焦“雙碳”目標,優(you) 化學科治理體(ti) 係,強化學科外延和內(nei) 涵建設,推動學科專(zhuan) 業(ye) 調整優(you) 化和轉型拓新,增強卓越人才培養(yang) 能力,初步構建起了“雙碳”引領、結構完整的新型能源電力特色學科專(zhuan) 業(ye) 體(ti) 係。

  今年8月,華北電力大學本科生羅海靜、唐斌堯站上第十六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hui) 實踐與(yu) 科技競賽決(jue) 賽的領獎台。他們(men) 的科研項目“龍卷訊冷——基於(yu) 龍卷風效應的儲(chu) 能電站電池綜合溫控係統”一舉(ju) 拿下決(jue) 賽的一等獎。學校在該項賽事中獲一等獎10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4項,獲獎數量創曆史新高。另有1項作品獲海洋與(yu) 島礁能源動力挑戰賽(專(zhuan) 項賽)三等獎。一等獎獲獎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作為(wei) “中國電力人才搖籃”,華北電力大學圍繞服務“雙碳”目標需要,錨定以行業(ye) 需求的卓越工程師為(wei) 核心的人才培養(yang) 目標,建立並逐步完善了“縱向貫通、橫向打通、內(nei) 外互通”的三維融通人才培養(yang) 模式,打破人才培養(yang) 在層次、專(zhuan) 業(ye) 以及類型上的傳(chuan) 統壁壘,推進本碩博全鏈條優(you) 化貫通、學科專(zhuan) 業(ye) 交叉融合、校內(nei) 外多元協同的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不斷深化。我們(men) 著力在激活產(chan) 教融合引擎、提升科教融匯育人成效、匯聚國際協同育人動力等方麵積極探索,創建了電力人才培養(yang) 的“華電範式”。

  “十四五”以來,學校承擔可再生能源技術、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氫能技術”等1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助力解決(jue) 行業(ye) “卡脖子”技術難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是科研創新的使命擔當。無數個(ge) 華電科技工作者,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劈波斬浪,奮楫爭(zheng) 先。

  華北電力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周堅表示:“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主動服務‘雙碳’目標,是對學校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的一場大考。華北電力大學將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創新發展模式,將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方案、‘雙碳’行動計劃、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各項實施方案一體(ti) 推進、互為(wei) 支撐,在服務‘雙碳’目標中進一步釋放特色發展潛力,為(wei) 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促進能源電力行業(ye) 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王菡娟 來源:人民政協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