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信用卡業務步入“精耕細作”時代

發布時間:2023-10-26 15:36:00來源: 經濟日報

  信用卡業(ye) 務的變化是觀察銀行業(ye) 轉型發展的重要窗口。從(cong) 上市銀行披露的相關(guan) 信用卡業(ye) 務數據看,當前,信用卡業(ye) 務已從(cong) “跑馬圈地”進入存量競爭(zheng) 階段。信用卡發卡量為(wei) 何低迷?未來發展趨勢如何?在存量競爭(zheng) 階段,各商業(ye) 銀行如何“精耕細作”?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

  發卡量持續低迷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信用卡業(ye) 務經曆了跑馬圈地式的規模擴張。據統計,截至2022年末,我國信用卡累計發卡量由2010年的2.3億(yi) 張增加至7.98億(yi) 張。有5家銀行信用卡累計發卡量均超過1億(yi) 張,10家銀行信用卡累計發卡量(部分銀行統計口徑為(wei) 流通卡量)均超過5000萬(wan) 張。

  然而,央行今年9月1日發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支付體(ti) 係運行總體(ti) 情況》顯示,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7.86億(yi) 張,相較去年同期減少2100萬(wan) 張。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信用卡市場麵臨(lin) 諸多挑戰。2022年全國信用卡行業(ye) 發卡量持續低迷,信用卡交易金額、貸款金額分化加劇,有的銀行甚至出現明顯負增長。

  信用卡相關(guan) 數據為(wei) 何出現下降?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wei) ,信用卡發卡量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到2022年信用卡新規的影響。2022年7月,中國銀保監會(hui)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ye) 務規範健康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31個(ge) “不得”、1個(ge) “嚴(yan) 禁”及74個(ge) “應當”,如不得簡單地以發卡數量、客戶數量等作為(wei) 考核指標、睡眠信用卡占比不得超過20%等,全麵加強信用卡業(ye) 務監管。《通知》對信用卡業(ye) 務發展產(chan) 生了重大和深遠的影響,推動信用卡業(ye) 務從(cong) “跑馬圈地”的粗放發展階段邁入專(zhuan) 業(ye) 精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除了政策影響,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認為(wei) ,信用卡已經過了快速增長的階段。由於(yu) 信用卡相關(guan) 資產(chan) 質量承壓,大中型銀行對信用卡業(ye) 務的發展重點,已從(cong) 擴大規模轉向結構優(you) 化,注重提升客群質量。

  董崢是中國信用卡市場發展史親(qin) 曆者,他在1994年就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張信用卡。作為(wei) 信用卡的長期使用者,董崢認為(wei) ,過去銀行在發信用卡的時候,存在“重拉新,輕留存”的現象。“重拉新,輕留存”往往容易造成大量的睡眠信用卡。去年發布的《通知》涉及對睡眠信用卡的監管,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信用卡數量的下降。這也提醒從(cong) 業(ye) 者在對待信用卡業(ye) 務時,要從(cong) 使用者的角度多加考慮,不能隻關(guan) 注累計發卡量,一個(ge) 用戶可能存在持有多張信用卡的情況。

  除此之外,記者查閱近期各家上市銀行發布的半年報數據發現,今年上半年,部分全國性商業(ye) 銀行信用卡業(ye) 務各項指標增速放緩。除了前麵提到的累計發卡量有所縮減之外,多家銀行上半年信用卡消費額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何深耕信用卡存量用戶已成為(wei) 銀行麵臨(lin) 的一大挑戰。

  業(ye) 務有待深耕

  一直以來,信用卡在社會(hui) 經濟生活中都占據著重要地位。如近年來,部分商業(ye) 銀行通過發行聯名卡、粉絲(si) 卡等方式獲取客戶,深耕存量。不久前,“醬香拿鐵”火遍全網,寧波銀行信用卡在“醬香拿鐵”上市當天推出了“1分錢來一杯醬香拿鐵”活動。除此以外,流量IP、熱門電影、明星演唱會(hui) 、網紅景點、明星粉絲(si) 聯名卡等都成為(wei) 銀行信用卡業(ye) 務營銷的抓手。中國工商銀行作為(wei) 北京環球度假區銀行方麵的合作夥(huo) 伴,曾推出辦聯名信用卡享環球影城提前入園、消費達標贏免費門票的活動。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推出以“隻此青綠”為(wei) 卡麵主題的信用卡,設計多款精美卡麵,主打國潮風,受到用戶好評。

  針對以上種類繁多的營銷活動,董崢表示並不意外。在采訪中,他向記者展示了此前策劃推出過的多款信用卡,其中不乏以凡·高、莫奈的畫作以及蒙娜麗(li) 莎畫作為(wei) 卡麵主題設計的信用卡,造型別致。信用卡一直以來就具有細分市場、細分用戶的功能。過去,銀行在信用卡方麵也曾推出過黑金卡、鑽石卡等,用於(yu) 篩選用戶,用戶持有此類卡片可以在指定銀行享有VIP待遇。如今,市場上消費者在不斷變化,用戶有了更多不同的興(xing) 趣和愛好。

  由於(yu) 沒有一款信用卡產(chan) 品可以包羅萬(wan) 象,因此銀行就要根據用戶多樣化的需求來設計信用卡產(chan) 品,找到對應的客戶群體(ti) ,盡量讓客戶在剛性消費需求中使用信用卡。比如,針對平日開車出行的用戶,銀行可以設計具有加油或洗車優(you) 惠的信用卡產(chan) 品;針對有親(qin) 子需求的用戶,銀行可以在母嬰產(chan) 品方麵做出讓利;針對留學生,銀行在外匯手續費等方麵就可以做些讓利。董崢認為(wei) ,未來信用卡業(ye) 務發展趨勢就是要融入和滿足消費者的剛性消費需求。

  除了創新營銷方式,銀行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實現信用卡發展的“精耕細作”?董希淼認為(wei) ,未來銀行要想在信用卡的市場競爭(zheng) 中突出重圍,可以尋求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道路,進而形成特色品牌。首先,應在客群定位上有所區分。除了傳(chuan) 統受青睞的信用卡群體(ti) ,銀行還應關(guan) 注區域內(nei) 個(ge) 體(ti) 工商戶、進城務工人員及農(nong) 村居民。這部分群體(ti) ,一方麵由於(yu) 收支在時間上的錯配,對信用卡需求更為(wei) 迫切,另一方麵可能因為(wei) 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申請不到信用卡,是信用卡業(ye) 務發展的藍海地帶。其次,應在信用卡產(chan) 品定價(jia) 上有所區分。商業(ye) 銀行在信用卡產(chan) 品的定價(jia) 上可以更加靈活,不但能實現與(yu) 其他銀行的差異化,還能實現對不同客戶的差異化。

  盡管信用卡領域進入存量時代,市場充滿挑戰,但隨著行業(ye) 整體(ti) 步入成熟期,接下來信用卡將聚焦“精細化”發展,通過吸引細分客戶群體(ti) ,力求在存量時代做到“精耕細作”。

  數字化轉型成趨勢

  除了通過發行聯名卡粉絲(si) 卡等方式深耕存量,記者還注意到信用卡業(ye) 務出現新的轉型趨勢。近些年,商業(ye) 銀行紛紛上線了自己的APP,比如招商銀行的掌上生活、中信銀行的動卡空間、交通銀行的買(mai) 單吧。這些線上APP往往具有傳(chuan) 統信用卡的功能,同時通過數字化手段,商業(ye) 銀行既可以增強客戶黏性,又能開發新的玩法,比如給理財業(ye) 務導流,通過多倍積分活動引導客戶多刷卡等。這已經成為(wei) 銀行零售業(ye) 務數字化發展的重要渠道。

  董希淼介紹,早在2020年,以銀聯無界卡、中信銀行Huawei Card為(wei) 代表的數字信用卡先後推出,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我國商業(ye) 銀行在信用卡領域的競爭(zheng) 開始步入數字信用卡階段。因此,發展信用卡業(ye) 務未來要加快係統建設,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

  《中國信用卡消費金融報告(2023)》認為(wei) ,以用戶為(wei) 中心的數字化轉型成為(wei) 信用卡業(ye) 務戰略發展方向,隨著信用卡線上服務便利化政策進一步放開,銀行信用卡業(ye) 務數字化轉型也將迎來更多機遇。今年3月,中國銀行業(ye) 協會(hui) 聯合普華永道共同發布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22)》顯示,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成為(wei) 銀行業(ye) 新的利潤增長點。59.9%的銀行選擇“推進數字化轉型”作為(wei) 戰略重點,位列首位。以中信銀行信用卡為(wei) 例,中信銀行2023年半年報顯示,在移動網絡和智能手機全麵普及的當下,以手機端APP為(wei) 代表的移動終端已成為(wei) 金融服務的重要載體(ti) 。截至報告期末,中信銀行信用卡動卡空間APP線上月活用戶達1861.36萬(wan) 戶,同比提升15%。

  展望未來,隨著信用卡業(ye) 務運營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商業(ye) 銀行需要構建起強大的科技服務和數據服務能力,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多樣的支付結算和消費信貸需求,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記者:蘇瑞淇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