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意文化遺產對話,有哪些共同語言?

發布時間:2023-10-27 14:3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10月26日電 題:中意文化遺產(chan) 對話,有哪些共同語言?

  記者 謝盼盼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七百多年前,就將對中國的認知傳(chuan) 遍了歐洲。作為(wei) 東(dong) 西方文明的傑出代表,中國和意大利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都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近日,一場關(guan) 於(yu) 文化遺產(chan) 的對話,將中國和意大利的距離拉近,並在文化遺產(chan) 認知上“同頻共振”。

  中意同為(wei) 文明古國,也是文化遺產(chan) 大國,都擁有璀璨的文明、悠久的曆史、眾(zhong) 多的古跡。近日,中意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地結好論壇在杭州舉(ju) 行。

  論壇期間,中意兩(liang) 國文物部門代表、專(zhuan) 家代表圍繞中意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理念、經驗開展對話。參與(yu) 論壇交流的中意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地,都是“牽手結好”的夥(huo) 伴。

  對彼此的認同,是合作的初心與(yu) 開端。

  意大利駐華大使安博思說,意大利和中國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公約》成員國,同時也是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chan) 地。“這是不可估量的文化遺產(chan) ,也是兩(liang) 國將其作為(wei) 人類知識共有的知識寶庫,要一起加以保護。我們(men) 也建立了非常牢固和穩定的支持關(guan) 係。”

  杭州與(yu) 意大利自古以來有著深厚的淵源和密切的聯係。早在13世紀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就到訪杭州,讚歎杭州為(wei) “世界上最美麗(li) 華貴之天城”。1599年,意大利傳(chuan) 教士利瑪竇就記述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據說這是首個(ge) 記錄傳(chuan) 播這句話的西方人。

  進入當代,中意兩(liang) 國文化遺產(chan) 交流互鑒不斷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特別是“中國古代文明展”1983年在威尼斯舉(ju) 辦,這是中國文物展首次亮相意大利,拉開了中意兩(liang) 國文化遺產(chan) 領域交流的序幕。

  正如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guan) 強在主旨發言時表示,中意文化遺產(chan) 交流合作40年,以互通見友誼,以互助促進步,以互鑒入人心,共同踐行以突出普遍價(jia) 值、真實性、完整性保護為(wei) 核心的保護理念,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

  40年來,中意兩(liang) 國文物工作者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方麵進行了深入合作。西安文物保護修複中心、陝西曆史博物館唐墓壁畫館及壁畫研究保護培訓中心、重慶大足石質文物保護中心等重要文物保護機構的設立與(yu) 發展,離不開意大利給予的慷慨支持。從(cong) 故宮太和殿前期勘查及修複研究到中意合作文物保護修複培訓,從(cong) 洛陽龍門大奉先寺聯合考古調查到四川樂(le) 山大佛保護修複。中意文化遺產(chan) 合作,共同促進了兩(liang) 國文物保護理念、標準和技術的對話、交流與(yu) 提升。

  在雙方看來,文化遺產(chan) 方麵的國際交流至關(guan) 重要。

  “這次論壇提供了一個(ge) 非常重要的會(hui) 麵機會(hui) ,我們(men) 可以交流寶貴的經驗、實用的技能,以及創新的傳(chuan) 播。”安博思說,在世界遺產(chan) 地一些不為(wei) 人所知的相關(guan) 區域中,我們(men) 要特別關(guan) 注它們(men) 擁有的多樣化潛力,並借此加強旅遊業(ye) 的可持續發展。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交流互鑒成為(wei) 此次中意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地結好論壇的重要主題,雙方在世界文化遺產(chan) 立法保護上有著深刻的共識。

  “意大利一直通過實施多項法律和條例,不斷完善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體(ti) 係。這些法律條文構建了一個(ge) 詳盡而複雜的框架,確保國家級文化遺產(chan) 可以被持續地保護和推廣。”意大利文化部國際關(guan) 係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事務司司長瑪利亞(ya) 阿孫塔·佩齊在主旨演講中介紹了意大利對文化遺產(chan) 的立法保護情況。

  作為(wei) 中國第一份“文化景觀”類型的文化遺產(chan)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於(yu) 2011年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管委會(hui) 主任孫國方介紹了西湖申遺成功十餘(yu) 年來的保護經驗。

  他認為(wei) ,在世界遺產(chan) 領域,製度保障和頂層設計是關(guan) 鍵因素。在“杭州西湖文化景觀”申遺成功的第二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此後,《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規劃》《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西湖十景”、代表性文化史跡保護規劃》《西湖風景名勝區9大景區控製性詳細規劃》等規劃相繼編製實施,為(wei) 西湖世界遺產(chan) 保護管理提供了法製和規劃依據。

  在《世界遺產(chan) 公約》頒布的“上一個(ge) 50年”,全世界達成“世界遺產(chan) 是人類共同的遺產(chan) ”的共識。在“下一個(ge) 50年”啟動之初,孫國方期望,西湖願與(yu) 更多遺產(chan) 地攜手開啟新的探索,共同為(wei) 世界遺產(chan) 保護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要保護好,還要利用、活化好。這一點,位於(yu) 意大利的哈德良和埃斯特別墅也進行了深入挖掘。

  哈德良別墅是羅馬皇帝哈德良留下的傑出建築遺產(chan) ;埃斯特別墅是位於(yu) 意大利蒂沃利小城的一處花園別墅,於(yu) 文藝複興(xing) 時期修建。哈德良和埃斯特別墅管理機構主任安德烈·布魯賈蒂表示,兩(liang) 個(ge) 別墅雖然是獨立的,但如今它們(men) 已經構成了一個(ge) 整體(ti) ,這是一個(ge) 集文化、體(ti) 育和旅遊特色於(yu) 一體(ti) 的區域。“我們(men) 希望用一種非常先進的理念打造去旅遊區域。”

  孫國方說,西湖對於(yu) 杭州來說,它的意義(yi) 不僅(jin) 僅(jin) 在於(yu) 一片湖山。它代表了文化,代表了曆史,更成為(wei) 人們(men) 的精神家園,以潤物無聲的形式惠及民眾(zhong) 。當下的西湖正在創新形式,展現獨特魅力,如打造宋韻文化、禪茶文化、名人文化等特色文旅品牌,辦好“杭州西湖日”“國風節”等特色文化旅遊活動,為(wei) 國內(nei) 外市民遊客提供高品質的文化和旅遊消費體(ti) 驗。

  “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意大利和中國、維羅納和杭州需要互相交流,互相幫助。比如,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我們(men) 可以使用更多先進技術將自然環境和曆史建築結合在一起,維羅納和杭州可以互助開發旅遊業(ye) ,通過共同努力,提高雙方保護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水平。”維羅納市歐洲政策部議員賈科莫·科納說。

  “我們(men) 要以西湖世遺保護為(wei) 例子,向杭州學習(xi) ,杭州也可以從(cong) 我們(men) 身上學到一些經驗。”他說。

  如果說,2019年“梁山伯與(yu) 祝英台”遇上了“羅密歐與(yu) 朱麗(li) 葉”,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與(yu) 維羅納城因“愛”結緣,締結了友好關(guan) 係,那麽(me) ,這次論壇的舉(ju) 辦,既是向中意兩(liang) 國文化遺產(chan) 交流合作四十周年獻上一份賀禮,也是兩(liang) 個(ge) 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地之間“情緣”的延續。

  除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與(yu) 意大利維羅納城外,雲(yun) 南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與(yu) 朗格羅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園景觀也已締結友好關(guan) 係。北京頤和園與(yu) 哈德良和埃斯特別墅,蘇州古典園林與(yu) 威尼斯及其瀉湖也就“結好”達成初步共識。當天,各方在本次論壇中開展了精彩的對話交流。

  關(guan) 強表示,中國和意大利是古絲(si) 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意大利更是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領域的大國、強國。中國國家文物局希望兩(liang) 國繼續攜手落實《關(guan) 於(yu) 中意兩(liang) 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地之間開展締結友好關(guan) 係項目旨在推廣、保護、了解、開發和利用世界遺產(chan) 地的諒解備忘錄》所形成的共識,進一步深化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領域務實合作,為(wei) 加強兩(liang) 國戰略夥(huo) 伴關(guan) 係作出貢獻。

  安博思也說,意大利和中國是世界上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chan) 數量最多的兩(liang) 個(ge) 國家,為(wei) 此意大利和中國在全球範圍內(nei) 對於(yu) 文化遺產(chan) 負有非常重要的責任,此次論壇是加強兩(liang) 國對話與(yu) 合作的寶貴平台,旨在共同推動世界遺產(chan) 的保護、開發,將推動跨文化交流以及兩(liang) 國人民關(guan) 係取得進一步進展。

  中意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地結好論壇由國家文物局、意大利文化部指導,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文物局、意大利駐華大使館主辦,中共杭州市委宣傳(chuan) 部、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hui) 承辦。(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