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鄉村“共富路” 浙江新鄉賢“煥新”非遺活態傳承
中新網杭州10月26日電 (王瀟婧)“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因風景秀麗(li) 而美名遠揚,邁入全域旅遊新時代。時至今日,這個(ge) 浙西小縣城的美名已不僅(jin) 是山明水秀,新鄉(xiang) 賢回歸,反哺非遺活態傳(chuan) 承發展,創新賦能統籌城鄉(xiang) 均衡發展……一幅看得見、摸得著的共富新圖景,正在這裏徐徐展開。
新鄉(xiang) 賢賦能 共富路上“一個(ge) 都不能少”
鄉(xiang) 村,是鄉(xiang) 土文化的搖籃,正所謂“百裏不同風,十裏不同俗”,每一個(ge) 村莊形態折射的是人們(men) 不同的智慧和習(xi) 慣。其中,曆經歲月沉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記錄著一代代人的生活軌跡,成為(wei) 承載鄉(xiang) 愁鄉(xiang) 戀的重要載體(ti) ,也成為(wei) 激活鄉(xiang) 村高質量發展的“新密碼”。
走進桐廬縣深澳村,百匠街區裏的剪紙、斫琴、藍曬等非遺產(chan) 品讓人目不暇接,身懷技藝的新鄉(xiang) 賢從(cong) 天南海北匯聚於(yu) 此、安家於(yu) 此,以匠心匠品碰撞出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新火花,讓原本“沉睡”的古村漸漸蘇醒,向著藝術文化創業(ye) 基地的方向轉變。
“我們(men) 以‘百匠·同心薈’品牌為(wei) 依托,打造‘百人百匠’特色街區,引進非遺大師、人文講師等文創業(ye) 主,開設茶藝、製香、紮染等28種技藝學習(xi) 體(ti) 驗項目,舉(ju) 辦百匠藝術文化節、戲曲盲盒周等主題活動。”深澳村相關(guan) 負責人說,新鄉(xiang) 賢和老村民共榮共生,不僅(jin) 帶動30餘(yu) 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ye) ,而且為(wei) 村集體(ti) 年增收50萬(wan) 元。
如今,在浙江共同富裕的探索之路上,如何實現“一個(ge) 都不能少”?
桐廬縣莪山佘族鄉(xiang) 作為(wei) 浙西北唯一的少數民族鄉(xiang) ,新鄉(xiang) 賢雷天星、劉玉秀積極發揚佘鄉(xiang) “紅曲文化”,推進紅曲文化村落建設,打造佘寨紅街、紅曲廣場等獨具佘鄉(xiang) 風情的建築風貌,並植入高山流水長桌宴等民族特色業(ye) 態,盤活村級閑置資源,構建“村民-村集體(ti) -第三方”利益鏈接機製。
雷天星介紹,目前每周至少接待遊客2000人,紅街佘寨越來越紅火,大家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
新鄉(xiang) 賢破題 “老手藝”探索新市場
在桐廬合村鄉(xiang) 合村村的“合和布鞋廠”內(nei) ,從(cong) 鞋底到鞋幫,從(cong) 緄邊到繡花,十多道工序均由手工精製而成,繡娘們(men) 三五圍群,隨著手中上下翻飛的銀針,彩線不一會(hui) 就化成了鞋麵上花鳥飛禽、山川風物等圖案。
從(cong) 前,合村布鞋以傳(chuan) 統家庭作坊的模式經營,由於(yu) 小而散,始終缺乏市場競爭(zheng) 力。近年來,合村鄉(xiang) 政府加大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力度,通過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骨幹隊伍、鄉(xiang) 賢投資引智,成立“合和布鞋廠”。
“我們(men) 的繡花鞋製作技藝世代相傳(chuan) ,村裏許多姐妹都會(hui) 繡。”村民燕麗(li) 琴說,“村裏的繡娘培訓可以提高刺繡水平,傳(chuan) 承老手藝的同時,也讓更多姐妹憑一技之長,在家門口就能‘上班’。”
白天晾曬、夜晚製作,經過和麵、索麵、盤麵、熟麵、曬麵、收麵6道工序,新合索麵製作時間長達25個(ge) 小時……在桐廬新合鄉(xiang) 引坑村,製作新合索麵有著上千年的曆史,也是當地人世代相傳(chuan) 的手藝。
2022年,新合鄉(xiang) 投資400餘(yu) 萬(wan) 元建立新合索麵非遺工坊,交由新鄉(xiang) 賢鍾雲(yun) 山進行運營管理。
“工坊實施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原料、統一包裝和統一銷售的管理模式,整合原本分散的新合索麵‘小作坊’,形成品牌效應,讓新合索麵有了名氣。”鍾雲(yun) 山如是說。
“老手藝”探索出新市場後,鍾雲(yun) 山還建立新合索麵手工製作培訓基地,開授相關(guan) 課程,並提供免費名額,鼓勵更多村民參與(yu) 其中。不久前,新合索麵入選了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
新鄉(xiang) 賢聚勢 奏響城鄉(xiang) “共富曲”
鄉(xiang) 村強則中國強,農(nong) 民富則中國富。
近年來,桐廬做足“非遺+”文章,探索建立(非遺)新鄉(xiang) 賢同心共富實踐基地,圍繞“推進傳(chuan) 統工藝高質量傳(chuan) 承發展和非遺新鄉(xiang) 賢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目標,促進非遺係統性保護、活態化傳(chuan) 承,統籌協調非遺與(yu) 產(chan) 業(ye) 、市場、旅遊等各領域協同發展,全麵推進浙江“非遺助力共同富裕”試點縣建設。
截至目前,桐廬創成錢塘江詩路(富春山水)省級文化傳(chuan) 承生態保護區,依托豐(feng) 富獨特的非遺資源,積極推進非遺工坊、工作站培育,賦能非遺共富產(chan) 業(ye) 。
同時,桐廬創新傳(chuan) 承桐君傳(chuan) 統中藥文化、雪水雲(yun) 綠茶製作技藝、酒釀饅頭等10餘(yu) 個(ge) 非遺項目,衍生出各類非遺產(chan) 品,孵化非遺鄉(xiang) 賢企業(ye) 20餘(yu) 家,吸引眾(zhong) 多電商平台合作洽談,實現“非遺資源”轉化“非遺經濟”新路徑。(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