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學師生曆時129天 在牆壁複刻《千裏江山圖》

發布時間:2023-11-01 15:04: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中學師生曆時129天 在牆壁複刻《千裏江山圖》 老師表示參與(yu) 學生大多沒有繪畫基礎

  近日,吉林省長春市第一五〇中學憑一幅《千裏江山圖》浮雕壁畫火出圈。這幅《千裏江山圖》畫麵鋪滿學校美術教室的三麵牆,高近3.5米,總長度11米,由該校美術老師段英子和21名同學共同完成,曆時129天。

  10月30日,段英子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參與(yu) 創作的學生來自高一、高二年級,大多沒有美術基礎,為(wei) 降低難度,她選擇用浮雕的形式再現此畫。創作完成後,除了感受到國畫的魅力,有的學生表示專(zhuan) 注力提高了,還有學生覺得這樣的一幅畫都能完成,學習(xi) 不那麽(me) 困難了。

  中學師生曆時129天 複刻《千裏江山圖》壁畫

  近日,吉林長春第一五〇中學師生共創的一幅《千裏江山圖》浮雕壁畫引發關(guan) 注。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這幅《千裏江山圖》畫麵鋪滿學校美術教室的三麵牆,高近3.5米,總長度11米,由該校美術老師段英子和21名同學共同完成,主要利用美術選修課和晚休的時間,曆時129天。畫麵內(nei) 容選取北宋畫家王希孟《千裏江山圖》中內(nei) 容最豐(feng) 富、最有名的片段,描繪萬(wan) 壑千岩、羊腸小道、涓涓細流、林戶人家,色彩鮮豔卻又古色古香。

  前日,北青報記者采訪了指導老師段英子。據她介紹,這幅畫是學校特色選修課的教學內(nei) 容,為(wei) 了帶領學生用浮雕壁畫的形式再現《千裏江山圖》,她從(cong) 今年2月底開始籌備課程,3月份正式上課。在籌劃階段,段老師本想將這幅畫做得更恢宏一些,以覆蓋教室牆壁更大的麵積,但實際操作中考慮到同學們(men) 登高繪畫存在安全問題,相對縮小了畫作的規模。考慮到大多數參與(yu) 的學生沒有繪畫基礎,所以選擇更好上手的浮雕壁畫,用油畫刀做肌理,山石的質感很容易就能凸顯出來,比在宣紙上直接畫簡單。

  段英子說,壁畫線稿需要等比例放大原畫,學生不好掌控,大概的輪廓和畫麵的高低點是她畫的,學生們(men) 補充了細節。比如一座山,她定了最高點和最低點,學生負責山中溝壑的描繪。畫完線稿就是製作浮雕和調色,其中調色是一大難題,因為(wei) 顏料材質不同,想要調出和原畫相近的顏色比較困難。“不過好在丙烯顏料具有覆蓋性,經過多次嚐試,最終呈現到大家眼前的這幅《千裏江山圖》非常接近於(yu) 原作的色彩。”

  創作完成後部分學生專(zhuan) 注力有所提高

  這幅《千裏江山圖》畫作之大、作畫人數之多都給創作帶來了挑戰。創作過程中,大家如何分工呢?段英子告訴北青報記者,起初,她將畫麵的每塊區域平均分給每個(ge) 學生,但後來發現大家的美術天賦和空閑時間有所不同,其中就有六名學生因升學而減少了參與(yu) 時間,還有兩(liang) 位學生因身體(ti) 原因不能充分參與(yu) 。針對參與(yu) 學生的個(ge) 體(ti) 差異,她後來在分工上做了調整,美術基礎好、興(xing) 趣足的學生負責更多的畫麵製作和更細節的描繪,美術基礎差一些、時間相對少的則負責相對簡單的鋪色工作。這樣的安排使得每位同學都能夠參與(yu) 到壁畫的創作當中,共享創作的樂(le) 趣和成就感。

  到今年7月的第一周,這幅《千裏江山圖》浮雕壁畫就完成了。在開始繪製前,段英子從(cong) 網上購買(mai) 了《千裏江山圖》原畫原比例複印品,在課堂上賞析畫作內(nei) 容、講解創作背景。選修這門課的大多是高一、高二學生,當同學們(men) 得知原畫作者王希孟創作此畫時才18歲,如今十六七歲的他們(men) 根本無法想象自己能畫出這樣的一幅畫,但大家還是很興(xing) 奮、很期待。段英子說,壁畫完成後,除了在臨(lin) 摹過程中感受國畫作品的魅力,學生們(men) 還有意外收獲。有學生覺得自己專(zhuan) 注力提高了,還有學生覺得像這樣的一幅畫都能完成,感覺學習(xi) 也不是那麽(me) 困難了。

  老師表示想通過沉浸式教學讓學生感受國畫魅力

  如今,這間繪有《千裏江山圖》的教室依舊用作美術教室,段英子和學生依然在裏麵上課,偶爾會(hui) 有其他學生慕名而來欣賞畫作。段英子告訴北青報記者,每次看到這幅畫,她內(nei) 心都會(hui) 有種成就感。在未來的日子裏,每目及此畫,她也會(hui) 想起師生一起創作的那段時光。

  段英子說,起初開設國畫類課程時,她讓學生用毛筆、宣紙等傳(chuan) 統國畫工具作畫,但在此過程中發現這種方式對於(yu) 部分學生來說難度較高,因為(wei) 大部分選修該課程的學生並沒有美術基礎。為(wei) 了降低難度,經過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她指導過學生用圓珠筆還原《清明上河圖》,這次則是用丙烯顏料和浮雕壁畫相結合的方式再現《千裏江山圖》。“這種更靈活、更全身心投入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men) 走進名家畫作,沿著古人的筆跡一點一點地去經曆畫中的情景,去遊覽大宋的繁華街市、去體(ti) 驗祖國的大好河山。”

  段英子強調,她的課程並非為(wei) 了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的國畫人才,而是想通過課程讓學生領會(hui) 到國畫的魅力所在,讓學生體(ti) 味來自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文化自信。這種沉浸式教學的課堂,對每一位學生都具有普適性。“在這門課中,不管你是否會(hui) 畫畫、是否畫得好,都可以穿越千年與(yu) 名家對話。”

  文/本報記者 戴幼卿 實習(xi) 生 易夢涵

  統籌/孫慧麗(li)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