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網最低價”真正惠及消費者
默達
又是一年“雙十一”,又是一茬“最低價(jia) ”,價(jia) 格折扣卻總有貓膩。
今年“雙十一”的電商角逐已然打響,而各家平台的造勢還要更早——早在上個(ge) 月中旬,淘寶天貓就在發布會(hui) 上表示將以“全網最低價(jia) ”為(wei) 核心,變之前的紅包讓利為(wei) 價(jia) 格大戰;而網傳(chuan) 京東(dong) 采銷人員和頭部主播、品牌供應商之間關(guan) 於(yu) “全網最低價(jia) ”的摩擦更是涉及法律糾紛,無疑為(wei) 這場角逐增添了火藥味。
對於(yu) 消費者而言,追求質優(you) 價(jia) 廉,貨比三家,天經地義(yi) ;對於(yu) 商家而言,通過降價(jia) 讓利、薄利多銷甚至“賠本賺吆喝”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從(cong) 而實現更為(wei) 長遠的商業(ye) 目的,也十分常見。就舉(ju) “雙十一”為(wei) 例,作為(wei) 一個(ge) “人造”的消費節,從(cong) 一開始主打的就是便宜實惠、集中衝(chong) 量,商家平台齊上陣,用各種折扣吸引消費者,最終形成了品牌效應。而今“雙十一”已走過15個(ge) 年頭,經曆過平台之間的擴張期和磨合期,嚐試過搶券、打卡、紅包膨脹、瓜分現金,也曾窮盡手段引流造勢,效果反而不甚理想。如今商家選擇拋棄繁瑣的流程,重回“低價(jia) ”之爭(zheng) ,未嚐不是多數消費者希望看到的“返璞歸真”。
然而各家紛紛喊出“全網最低價(jia) ”的口號,卻有消費者不買(mai) 賬,原因何在?多是對商家的字眼遊戲和“千層套路”有所“免疫”。“先漲價(jia) 後折扣”沒有誠意,預售和尾款製度令人焦慮,而今濫用支配地位和定價(jia) 權來人為(wei) 製造“全網最低價(jia) ”,更是讓不少消費者失望,於(yu) 是幹脆選擇“不看不買(mai) ”。加之近日來多名頭部主播的傭(yong) 金分成比例被曝光,成本為(wei) 幾元十幾元的東(dong) 西,被通過協議定價(jia) ,層層抽成的方式哄抬至幾十元上百元,甚至為(wei) 了“全網最低價(jia) ”的噱頭操縱競爭(zheng) 對手的定價(jia) 。“最低價(jia) ”不低,到頭來卻是消費者吃了虧(kui) 。
“全網最低價(jia) ”不是靠做廣告、喊口號喊出來的,也不是靠人為(wei) 規定、協議履約的,而應是經過充分的市場競爭(zheng) 和各方博弈產(chan) 生的,是動態調整的結果。以“全網最低價(jia) ”作為(wei) 噱頭欺騙消費者,或是借由“底價(jia) 協議”打壓競爭(zheng) 對手,不僅(jin) 違反廣告法關(guan) 於(yu) 絕對用語的規定,更可能麵臨(lin) “二選一”等涉及不正當競爭(zheng) 的法律風險。反不正當競爭(zheng) 法中明確指出,經營者應明示折扣,不得誤導消費者,不得擾亂(luan) 市場正常秩序。並在征求意見稿中擬新增“相對依賴地位條款”,對平台、頭部主播濫用定價(jia) 權開展“保護價(jia) ”“二選一”等做法做出更為(wei) 明確的限製。期待相關(guan) 法規能夠與(yu) 時俱進,對電商競爭(zheng) 中的變相壟斷行為(wei) 做出限製和嚴(yan) 肅處理。
一樁好的生意,價(jia) 格、質量、口碑和人氣缺一不可,單想靠“最低價(jia) ”的名頭吸引消費者,終究不是長遠之計。更要看到,經曆了一次次“電商大戰”後,多數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正趨於(yu) 理性實用,比價(jia) 工具、攻略評測增多,社會(hui) 監督呈現出新的形式,留給商家暗箱操作的空間逐漸被壓縮。隻有讓“全網最低價(jia) ”真正惠及消費者,才可實現長期認可、互利共贏。(南方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