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大V”粉絲越多,社會責任越重

發布時間:2023-11-02 14:42:00來源: 檢察日報

  10月31日,微信、抖音、快手、微博、B站發布關(guan) 於(yu) 推進頭部自媒體(ti) 賬號實名信息展示的公告。如微信的公告顯示,近期將首先引導100萬(wan) 粉絲(si) 以上的自媒體(ti) 賬號對外展示實名信息;抖音的公告則提出,粉絲(si) 數量達到50萬(wan) 且發布涉及時政、社會(hui) 、金融、教育、醫療衛生、司法等內(nei) 容的自媒體(ti) 賬號,需授權平台在賬號主頁展示通過認證的實名信息。

  梳理互聯網發展的脈絡可以發現,推進網絡“大V”落實前台實名製其實並不“突然”,而是我國網站平台運作和管理的一個(ge) 必然趨勢。早在2015年,中央網信辦就出台了《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確立了“後台實名、前台自願”的原則;2017年正式實施的網絡安全法規定,用戶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網絡運營者不得為(wei) 其提供相關(guan) 服務;今年,中央網信辦又發布《關(guan) 於(yu) 加強“自媒體(ti) ”管理的通知》,對強化資質認證展示、規範賬號運營行為(wei) 等13項工作進行了細化。上述規範無不釋放著一個(ge) 清晰的信號:在互聯網平台發展過程中,網絡實名製範圍的拓展是大勢所趨。

  隨著自媒體(ti) 的發展,網絡“大V”的粉絲(si) 動輒以幾十萬(wan) 、上百萬(wan) 乃至上千萬(wan) 計,成了毋庸置疑的“公眾(zhong) 人物”。並且,其發表的內(nei) 容會(hui) 被海量轉發,獲得裂變式傳(chuan) 播,影響成千上萬(wan) 的網友。然而,有一些網絡“大V”為(wei) 獲得流量頻頻觸碰法律紅線,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前台匿名”為(wei) 其披上了自認為(wei) 安全的“馬甲”。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網絡“大V”在享受互聯網帶來的流量紅利時,也必須遵循權利義(yi) 務相統一、權責平衡這些重要的法律原則。粉絲(si) 越多流量越大,所應承擔的社會(hui) 責任也就越重。作為(wei) 公眾(zhong) 人物,網絡“大V”不能隻看到言論自由的一麵,而忽視社會(hui) 責任的一麵。前台實名製正是要求網絡“大V”在“鼠標輕點”之前,要經過審慎的考慮。

  不可否認,保護隱私權是現代文明社會(hui) 的基本要求,但是公眾(zhong) 人物與(yu) 普通民眾(zhong) 的隱私權保護範圍有著明顯差別:普通民眾(zhong) 的隱私權受到廣泛保護,而公眾(zhong) 人物則需要向社會(hui) 讓渡出一部分權利,以保障民眾(zhong) 的知情權與(yu) 監督權。我們(men) 雖然不能苛求公眾(zhong) 人物成為(wei) “道德聖人”,但是其理應帶頭守法,更應受到廣大群眾(zhong) 的監督,而前台實名製展示,為(wei) 公眾(zhong) 監督提供了契機。

  我們(men) 注意到,此次實名製改革有兩(liang) 個(ge) 顯著特點:一是多家網絡平台同時推進,可見改革力度之大;二是並沒有采取“一刀切”的辦法,而是突出積極穩妥推進。針對部分網友提出的前台實名製可能導致“大V”隱私嚴(yan) 重泄露、易受網暴等擔心,也值得相關(guan) 平台在新舉(ju) 措推進中予以留意,及時總結經驗,完善配套機製,力促新舉(ju) 措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積極效應。

  期待這項重大改革舉(ju) 措的積極推進,能有效督促網絡“大V”們(men) 正確看待自身影響力,愛惜其“公眾(zhong) 人物”的羽翼,做法治的倡導者、倫(lun) 理的堅守者、理性言論的傳(chuan) 播者。(檢察日報 石佳)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