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10分鍾不該困在教室裏
靜子
近日,多家媒體(ti) 調查揭示中小學生“課間10分鍾”被約束現象:有班主任規定除接水、上廁所外,學生都要待在座位上;有學校安排值日老師、學生幹部在每層樓巡查,嚴(yan) 禁學生在走廊追逐玩耍;更有老師以強調紀律為(wei) 名,想方設法讓好動的學生安靜下來,並美其名曰“文明休息”……小課間校園正在變得“靜悄悄”。
“消失的課間10分鍾”早已不是什麽(me) 新鮮話題。2019年一項針對1900餘(yu) 名家長的調查顯示,75.2%的家長認為(wei) 身邊中小學存在“安靜的小課間”,且在小學最為(wei) 突出。然而,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雙減”政策的落地落實,如今這一現象仍“遍地開花”、層出不窮。有必要追問,到底是誰“偷”走了孩子們(men) 的課間10分鍾?把寶貴的玩耍時間還給孩子們(men) 到底有多難?
綜觀各媒體(ti) 報道,不難發現校方存在的顧慮與(yu) 難處。其一,安全問題是繞不過去的一個(ge) 坎兒(er) 。比如,不少城區學校的教學樓建得比較高,學生跑上跑下電梯不夠用,而狹窄的樓道較易發生擁擠踩踏。再比如,玩耍過程中學生偶有磕磕碰碰,而此時學校不僅(jin) 要向家長道歉,還可能涉及賠償(chang) 等問題。其二,硬件條件不充分當引起足夠重視。必須指出的是,目前不少學校的操場狹小、運動設施有限,恐難以滿足短時大量學生的湧入。此外,部分教師習(xi) 慣於(yu) 拖堂、提前上課等,亦嚴(yan) 重壓縮了學生們(men) 的放鬆時間。微博話題“中小學生連上廁所的時間都快沒了”衝(chong) 上熱搜榜,或許也從(cong) 側(ce) 麵說明了此問題存在的可能。
即便如此,課堂10分鍾“靜悄悄”就合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正所謂“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ti) 魄”,隻有精神世界充盈、身體(ti) 健康成長,才是當代中小學生應有的樣子。然而,出現在各地的“課間被偷走”現象顯然有悖以上期待——過度約束不僅(jin) 是在壓抑孩子的天性,可能導致其精神倦怠;而且還會(hui) 影響到孩子的身體(ti) 發育,比如出現近視、脊柱側(ce) 彎等一係列健康問題。鑒於(yu) 此,教育部製定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就明確規定,“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遊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
課間10分鍾,動起來又何妨?目前社會(hui) 已就落實相關(guan) 規定形成了普遍共識,且不少地方也作出了正式回應,接下來的工作重點在於(yu) 把規定落到實處、落到細處。細究各地的典型做法:有學校主動加強對學生的技能指導和安全教育,以降低磕碰等意外發生的概率;有學校派出體(ti) 育教師、年級教師等在樓梯、操場進行巡查,以確保學生平安……以上有益經驗值得學習(xi) 。此外,家校共育才能攜手同行、共創未來,當發生校園安全問題時,社會(hui) 和家長亦應多一份理解與(yu) 智慧,而不是將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和教師。
“讓我們(men) 那疲勞的眼睛看一看藍天,讓緊張的大腦吹進清風……”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歌詞中的美好畫麵必將走進校園生活、走向美好現實!(南方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