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強國看農業】皖糧引“新食尚” 徽食鏈“大廚房”

發布時間:2023-11-03 15:11:00來源: 央廣網

  編者按:  強國必先強農(nong) ,農(nong) 強方能國強。從(cong) 會(hui) 種地到“慧”種地,從(cong) 食物觀到大食物觀,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由增產(chan) 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藏糧於(yu) 技”正成為(wei) 現實。為(wei) 展現廣袤大地農(nong) 業(ye) 現代化奔湧的新氣象、新探索,更好地促進各地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央廣網特別推出“強國看農(nong) 業(ye) ”係列報道,記者走進田間地頭、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農(nong) 業(ye) 科研基地,帶您一起領略大美中國的農(nong) 業(ye) 新“豐(feng) ”景。

  秋色如畫,“豐(feng) ”景正好。在全國第四大糧食主產(chan) 省安徽,秋糧迎來收獲期。今年以來,安徽省提出要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nong) 頭工尾”增值大文章,而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是實現“頭尾呼應”的關(guan) 鍵環節。

  在位於(yu) 安徽滁州鳳陽縣小崗村的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生產(chan) 車間,機器轟鳴聲下,一袋袋小崗蒸穀米奔向千家萬(wan) 戶的餐桌,也托起小崗村“糧頭食尾”產(chan) 業(ye) 夢。

  該公司主攻稻穀的精深加工。公司負責人嚴(yan) 偉(wei) 龍告訴記者,蒸穀米的生產(chan) 和傳(chuan) 統大米生產(chan) 工藝不同,這種生產(chan) 工藝是將水稻進行浸泡、蒸煮、幹燥、冷卻緩蘇後,再脫殼碾製。稻穀本身的營養(yang) 在高溫和負壓的作用下,反滲入米粒,符合人們(men) 的健康需求,此工藝加工的大米可以賣到10塊錢一斤。

  為(wei) 了確保蒸穀米的品質,企業(ye) 還積極推行發展“訂單式”農(nong) 業(ye) ,與(yu) 種糧大戶在回收價(jia) 格上約定高於(yu) 市場價(jia) ,保障了糧農(nong) 的種糧效益。

  “下個(ge) 月初就可以開鐮收割了,收割後的糧食直接運往蒸穀米廠加工。”望著金黃的稻田,鳳陽縣板橋鎮種糧大戶徐從(cong) 繞笑意盈盈。

  蒸穀米飄香小崗,也飄香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我們(men) 希望通過食品加工業(ye) ,以及市場的溢價(jia) ,來反哺、帶動我們(men) 的農(nong) 民、農(nong) 業(ye) 。”嚴(yan) 偉(wei) 龍說。

  在安徽宿州靈璧縣,一座座“蘑菇工廠”拔地而起。這裏有著安徽單體(ti) 最大的雙孢菇生產(chan) 基地,全縣食用菌年產(chan) 量達到2萬(wan) 噸。

  走進這座雙孢菇生產(chan) 基地的空調菇房,高高低低的架子上長滿了雪白的雙孢菇,工人正加緊采摘、分揀、裝籃、運送。基地生產(chan) 經理花屯生介紹,不同於(yu) 大棚種植,該菇房控製係統可以對蘑菇生產(chan) 的各種條件實現精準控製,解決(jue) 了雙孢菇種植生產(chan) 受季節因素的影響。

  在靈璧縣,以食用菌為(wei) 樞紐,一條植物、動物和菌物“三物循環”的綠色經濟產(chan) 業(ye) 鏈正在形成。記者在廠區看到,秸稈在混料機中與(yu) 雞糞混合,經過發酵最終形成雙孢菇的基料。據介紹,這裏種植的食用菌每年可以“吃”掉10萬(wan) 噸秸稈,2萬(wan) 噸畜禽糞便,出菇後的殘料還可以加工成有機肥還田。

  “食用菌營養(yang) 豐(feng) 富,不僅(jin) 鮮菇受消費者歡迎,深加工發展空間也大。”靈璧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特色農(nong) 業(ye) 站站長田恒傑表示,靈璧縣鏈接好“農(nong) 頭”與(yu) “工尾”,挖掘全鏈條的增值潛力,推出以食用菌為(wei) 原料的食品,不僅(jin) 將一筐筐鮮蘑端上餐桌,也讓一罐罐蘑菇罐頭遠銷海外。

  做大做強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安徽一直在重點產(chan) 業(ye) 上重點發力。今年,安徽又謀劃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xing) 計劃,力爭(zheng) 再造一個(ge) 千億(yi) 級綠色食品產(chan) 業(ye) 。

  在亳州利辛縣最大的肉牛標準化養(yang) 殖企業(ye) 的牛舍內(nei) ,一頭頭西門塔爾牛“津津有味”地進食。記者在肉牛日糧生產(chan) 基地TMR(全混合日糧)中央廚房看到,除塵揉絲(si) 後的秸稈整齊碼放,隨後被送到飼料加工車間,和其他調配好的“營養(yang) 餐”一起混合成為(wei) 飼料。“牛飼料原料中,秸稈占三分之二。”該公司運營經理嚴(yan) 家虎說。

  “牛政策”護航“牛產(chan) 業(ye) ”,利辛縣還在安徽省率先出台激勵肉牛養(yang) 殖的十條政策,促進肉牛全產(chan) 業(ye) 鏈加快發展。

  秸稈變優(you) 質飼料,好飼料、好政策“養(yang) ”出優(you) 質肉牛,肉牛還可以變身美味佳肴。在利辛縣,越來越多的企業(ye) 走上了肉牛深加工之路,牛肉產(chan) 品層出不窮。

  “一頭肉牛,隻能賣兩(liang) 萬(wan) 多塊錢,但如果進行深加工,價(jia) 值能增加2到3倍。”利辛縣肉牛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曄表示,利辛縣積極引導肉牛加工企業(ye) 利用現代加工技術和裝備生產(chan) 開發各種牛肉製品,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

  如今,安徽正不斷提升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增值效益,加快打造長三角乃至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大糧倉(cang) ”“大肉庫”“大廚房”,向高質高效的農(nong) 業(ye) 強省邁進。

  總策劃:張軍(jun) 於(yu) 鋒

  總監製:伍剛 宮歆慧

  統籌:陶玉德

  策劃:李紅笛 周然

  記者:徐秋韻 張宣劍

  (來源:央廣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