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藥的力量

發布時間:2023-11-07 10:58:00來源: 新京報

  自古以來,中藥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非典(嚴(yan) 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新冠肺炎疫情中,更是讓世界見識到中藥的力量。作為(wei) 中國特色藥品種類,中藥不僅(jin) 僅(jin) 是在疫病防治領域,在其他疾病預防、治療、康複、保健等多個(ge) 方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中醫藥事業(ye) 傳(chuan) 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在頂層政策加持下,中藥行業(ye) 正駛入蓬勃發展的快車道。不過,在迎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中藥行業(ye) 也麵臨(lin) 著諸多挑戰。如何“守正創新”,走出中藥現代化發展之路,繼而走出國門,還需從(cong) 多方麵加強努力。

  疫病之下彰顯“中藥力量”

  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央指導組提出的中醫藥早期介入、全程介入到救治中,讓中醫藥在阻斷疫情蔓延、降低方艙醫院輕症患者轉重症的幾率、出院後的及早康複等多個(ge) 方麵發揮重要作用。

  2020年,在國新辦舉(ju) 行的發布會(hui) 上,國家中醫藥局黨(dang) 組書(shu) 記餘(yu) 豔紅就曾提及,臨(lin) 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90%以上,已篩選出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淨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等有明顯療效的“三藥三方”。

  其中,“三藥”中的金花清感顆粒是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研發的中成藥,連花清瘟和血必淨注射液均是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研發的創新中藥。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均適用於(yu) 新冠肺炎輕症和普通型患者,血必淨則被用於(yu) 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也是治療重症肺炎及膿毒症的代表性藥物。

  “三方”則包括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和宣肺敗毒方,是由在武漢抗疫臨(lin) 床一線眾(zhong) 多院士專(zhuan) 家篩選出的有效方藥,均來源於(yu) 古代經典名方。2021年3月2日,在“三方”基礎上成果轉化的清肺排毒顆粒、化濕敗毒顆粒、宣肺敗毒顆粒同時獲批,成為(wei) 中藥注冊(ce) 分類改革後首次按照《中藥注冊(ce) 分類及申報資料要求》“3.2類其他來源於(yu) 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複方製劑”審評審批的品種。

  在此前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張伯禮建議將中醫藥納入我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ti) 係,加大中醫藥學生傳(chuan) 染病學、臨(lin) 床重症醫學救治等方麵的培養(yang)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青海、吉林、甘肅等地已將中醫藥納入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ti) 係。

  與(yu) 此同時,中國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已翻譯成英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新媒體(ti) 上全文公開,並主動分享給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據了解,有關(guan) 組織和機構目前已向意大利、法國等十幾個(ge) 國家和地區捐贈中成藥、飲片、針灸針等藥品器械,並有中醫專(zhuan) 家前往意大利、柬埔寨抗疫。

  利好政策密集出台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中藥產(chan) 業(ye) 發展,力圖解決(jue) 行業(ye) 長期以來存在的很多根本性問題,讓行業(ye) 逐漸步入良性發展期。

  2016年2月22日,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將中醫藥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其中提及,要全麵提升中藥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利用,推進中藥材規範化種植養(yang) 殖,促進中藥工業(ye) 轉型升級,構建現代中藥材流通體(ti) 係。

  2017年7月1日,我國首部《中醫藥法》實施,其中明確,國家保護傳(chuan) 統中藥加工技術和工藝,支持傳(chuan) 統劑型中成藥的生產(chan) ,鼓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傳(chuan) 統中成藥。

  2018年機構改革後,國家藥監局修訂《中藥注冊(ce) 管理補充規定》,並於(yu) 今年2月正式發布,更名為(wei) 《中藥注冊(ce) 管理專(zhuan) 門規定》,在中藥注冊(ce) 分類與(yu) 上市審批、人用經驗證據的合理應用、中藥創新藥、中藥改良型新藥、古代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等多個(ge) 方麵製定細則。

  2022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在中藥創新、中藥抗疫、提升中藥質量、納入醫保等多方麵提出加強政策,相較於(yu) “十三五”規劃再次升級,增加明確發展數據的指標。

  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之下,頂層設計日臻完善,中藥產(chan) 業(ye) 也步入快速發展通道。據今年4月國家藥監局發布的《藥品監督管理統計年度數據(2022年)》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中成藥企業(ye) 及中藥飲片企業(ye) 合計達到4569家,包括中成藥企業(ye) 2319家,中藥飲片企業(ye) 2250家。另據全國醫藥工業(ye) 統計數據,中藥工業(ye) 主營收入已由2012年的5156億(yi) 元增長到2021年的近7000億(yi) 元。

  北京中醫藥大學岐黃法商研究中心主任、醫藥衛生法學教授鄧勇表示,從(cong) 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密集出台促進中藥現代化、提升中醫藥服務水平、促進產(chan) 業(ye) 全球化布局等多方麵發展的政策文件,對中藥產(chan) 業(ye) 發展、人才培養(yang) 、中藥現代化等起到很好的指引和推動作用,中藥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創新研發呈現蓬勃生機

  在國家鼓勵發展中醫藥大背景下,中藥創新備受關(guan) 注。創新藥研發難度大,中藥創新藥因其產(chan) 品本身的特殊性,研發曆來就比化藥、生物藥研發更為(wei) 艱難。新京報記者依據醫藥魔方新藥數據統計,2016年至2020年,每年隻有1-3個(ge) 新藥獲批上市,五年累計隻有9個(ge) 1類中藥新藥獲批。

  2020年以來,國家藥監局陸續出台多個(ge) 指導文件,重塑藥品注冊(ce) 管理和技術評價(jia) 體(ti) 係,中藥新藥上市速度加快。2021年-2022年,中藥新藥審評/上市數量創下近年新高,中藥創新藥行業(ye) 拐點已至。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1年,中藥創新迎來爆發期,多達13款中藥新藥獲批上市,獲批數量首次突破兩(liang) 位數。2022年雖再次回落到3個(ge) ,但2023年至今,已有5個(ge) 1類中藥新藥獲批上市,且有15款中藥新藥在今年提交上市申請,遠超去年同期。

  從(cong) 同花順中藥板塊的上市企業(ye) 披露的今年三季報研發數據也能看到,中藥龍頭企業(ye) 不斷增強自身的研發實力,研發投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以嶺藥業(ye) 、白雲(yun) 山今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占營收比分別達到17.96%、14.59%,此外還有康緣藥業(ye) 、華潤三九、濟川藥業(ye) 等9家中藥企業(ye) 的研發投入占營收比超5%。

  與(yu) 早年相比,中藥企業(ye) 的研發熱情被激發,與(yu) 生物製劑、化學製劑板塊相比仍有差距。今年4月博鼇亞(ya) 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hui) 發布的《中國中藥工業(ye) 創新報告》就指出,由於(yu) 中藥新藥研發長期套用化藥標準,導致中藥新藥申請難度較大,中藥企業(ye) 研發積極性不高。近年來,隨著中藥研發政策體(ti) 係不斷完善,中藥企業(ye) 研發投入持續加大,研發強度仍低於(yu) 醫藥行業(ye) 平均水平。

  “中藥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是中藥材質量,中藥材質量是產(chan) 業(ye) 發展生命線。雖然中藥材質量有所提升,但中藥材以次充好、染色等問題依然存在。”鄧勇指出,要真正促進中藥產(chan) 業(ye) 發展,中藥材質量一定要花大力氣改革和完善。此外,中藥產(chan) 業(ye) 人才依然匱乏,學曆層次、職業(ye) 等級、對非遺傳(chuan) 承的保護等多方麵還有待加強。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