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秀三明 破局起勢
閩江之源,客家祖地,紅色是福建三明最厚重的底色。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在三明市將樂(le) 縣常口村調研時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jia) 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如今,三明牢記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踔厲奮發、務實篤行,傳(chuan) 承深厚的文化底蘊,依托鮮明的產(chan) 業(ye) 特色,從(cong) 守護的山水間捧出“金飯碗”,讓紅色熱土實現綠色蝶變。
將樂(le) :工業(ye) “輕騎兵”的百億(yi) 藍圖
很少有人知道,“複興(xing) 號”動車組關(guan) 鍵部件“客室門鎖”是三明製造,廠家是位於(yu) 將樂(le) 的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將樂(le) )半固態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
將樂(le) 是老區蘇區縣,也是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孕育地實踐地。2008年,將樂(le) 引進瑞奧麥特輕金屬公司,邁出輕合金產(chan) 業(ye) 化發展第一步;2012年12月,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將樂(le) )半固態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重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高強度、高韌性及高導熱率的高端鋁合金產(chan) 品。
隨著中國高鐵的提速,以往采用的德國進口門鎖已達不到技術要求。作為(wei) 國內(nei) 唯一以半固態技術命名的專(zhuan) 業(ye) 研究機構,半固態技術研究所自主研發的半固態擠壓鑄造技術,通過對車門關(guan) 鍵件包括車門主鎖鎖體(ti) 等在內(nei) 的係列產(chan) 品在輕量化領域的開發完善與(yu) 規模生產(chan) ,打破了該類產(chan) 品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並在短短幾年時間內(nei) ,100%搶占了“複興(xing) 號”動車門鎖市場。
龍頭帶動,產(chan) 業(ye) 集聚。經過十幾年的砥礪前行,將樂(le) 著力於(yu) 輕合金半固態產(chan) 業(ye) 的延鏈強鏈,重點培育一批龍頭企業(ye) ,形成“引來一個(ge) 、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聚集效應,先後兩(liang) 次被中國鑄造協會(hui) 授予“中國輕合金半固態產(chan) 業(ye) 基地”。
如今,輕合金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將樂(le) 特色產(chan) 業(ye) ,正向百億(yi) 產(chan) 業(ye) 集群邁進,不僅(jin) 是“複興(xing) 號”動車門鎖,華為(wei) 、中興(xing) 、愛立信等通訊業(ye) 巨頭通訊濾波器、散熱器……也都從(cong) 將樂(le) 走向了全國。
“我們(men) 要用好創新平台,推動政產(chan) 學研用深度融合,支持企業(ye) 開展關(guan) 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guan) ,加快設備更新、工藝改進,打造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單項冠軍(jun) 、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術企業(ye) ,拓展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價(jia) 值鏈高端環節,不斷提升製造業(ye) 發展能級。”三明市委書(shu) 記李興(xing) 湖如是說。
依靠創新搶抓機遇,三明正迎來新一輪的突破,成為(wei) 一座蓬勃發展的產(chan) 業(ye) 之城。
建寧:穩穩端牢中國人的“飯碗”
三明,因工業(ye) 而生,也因農(nong) 業(ye) 而興(xing) 。曾是中央蘇區反“圍剿”中心的建寧,現在是全國最大雜交水稻種子生產(chan) 基地縣之一。
自1976年雜交水稻製種技術在建寧紮下根後,建寧雜交水稻製種品種發展到現在已有400多個(ge) 。今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財政部公布第五批20個(ge)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認定名單,建寧以雜交水稻製種為(wei) 主導創建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名列其中。
“全國每10粒水稻種子就有1粒以上來自這裏。40多年來,全縣累計生產(chan) 種子5億(yi) 公斤,成為(wei) ‘國家隊’中的‘領頭羊’。”建寧縣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管理委員會(hui) 副主任餘(yu) 友成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目前全縣雜交水稻製種麵積和產(chan) 量均占全國10%以上,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眼下,建寧建設國家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扶持企業(ye) 建設種子加工、精選、倉(cang) 儲(chu) 等設施設備;嫁接科研院校資源協同開展育種攻關(guan) ,培育科技創新人才;對選育新品種實行激勵;成立全省首家種業(ye) 巡回法庭,在知識產(chan) 權保護等方麵護航種業(ye) 發展、改善田間基礎設施……一係列措施相繼落地,在培育引進龍頭企業(ye) 、提升機械化水平、促進產(chan) 業(ye) 融合以及強化種業(ye) 科技人才賦能等方麵取得突破。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2022年,建寧縣雜交水稻製種麵積和產(chan) 量分別達到15.5萬(wan) 畝(mu) 、3550萬(wan) 公斤,總產(chan) 值超20億(yi) 元,種子銷往菲律賓、越南等東(dong) 南亞(ya) 國家和全國各水稻產(chan) 區,形成了“北張掖、南建寧”兩(liang) 大主要農(nong) 作物種子品牌格局,穩穩地撐起了中國人的“飯碗”。
泰寧:讓古建築“破繭重生”
“種子”的故事在三明並不是個(ge) 例,“如畫三明”成為(wei) 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創新實踐地。
泰寧是千年古城,有“漢唐古鎮,兩(liang) 宋名城”之譽,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65處。多年來,由於(yu) 產(chan) 權複雜、資金不足等原因,不少古建築在曆史洪流中黯淡失色。
去年8月,泰寧被列為(wei) 省級曆史文化名城,目前正推進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工作。以此為(wei) 契機,當地籌資4.5億(yi) 元,由政府總體(ti) 規劃,以明城文旅發展公司為(wei) 運營主體(ti) ,聘請老工匠、運用老工藝、使用老材料,“繡花功”漸進式最大限度恢複古城原有肌理、原有風貌。
為(wei) 了讓古建築真正“活化”,且不因商業(ye) 價(jia) 值忽視其曆史文化價(jia) 值,泰寧經過多方調研,采取“公認民養(yang) ”新模式,由全縣鄉(xiang) 鎮部門單位自願“認養(yang) ”古厝,實行一對一管理,再由他們(men) 委托給經濟能人或第三方公司進行運營,植入業(ye) 態,同時圍繞尚書(shu) 街、紅軍(jun) 街、後坊街和爐烽山街區“三街一區”格局,整合各類房地產(chan) 資源,編製《古城業(ye) 態招商圖冊(ce) 》,鼓勵原住民和返鄉(xiang) 青年參與(yu) 古城發展,已形成“工藝美術大師一條街”“泰寧晚茶一條街”等特色商業(ye) 街區。
認養(yang) 運營,古厝活化利用,不僅(jin) 豐(feng) 富了泰寧旅遊的夜色經濟,也讓古城煥發新的活力:今年國慶假期當天,全縣遊客接待量就達到18.21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283.33%,旅遊總收入20302.1萬(wan) 元,同比增長443.09%,遊客接待量和總收入均創曆史新高。
三明的改革故事還在進行,繼續走出一條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相促進的新路子,也必將成為(wei) 三明不停探索的課題。(記者 張李源清)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