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居然也造假?
據11月3日澎湃新聞網報道,近日,有網友發布視頻稱,北京海澱區一垃圾站有人將白菜剁碎充作廚餘(yu) 垃圾,該視頻在網絡引發熱議。對此,海澱區中關(guan) 村街道經核查回應稱,此事係某公司工作人員為(wei) 完成當月廚餘(yu) 垃圾分揀任務,將公司內(nei) 部食堂的白菜充當廚餘(yu) 垃圾進行處理。目前街道已約談涉事公司,責成自查整改,對相關(guan) 責任人嚴(yan) 肅處理,並要求對轄區內(nei) 所有社區進行排查。
把好好的新鮮大白菜剁爛當廚餘(yu) 垃圾充數,不僅(jin) 是造假,也是食品浪費,令人痛惜。事發地街道對涉事公司約談,責成自查整改,要求對轄區內(nei) 所有社區進行排查,這都是必要之舉(ju) 。
問題是,凡事治病得究根。事發街道的回應中稱“為(wei) 完成當月廚餘(yu) 垃圾分揀任務”,指出了這一事件發生的根源在於(yu) 當地有關(guan) 方麵對廚餘(yu) 垃圾有考核指標。換句話說,僅(jin) 僅(jin) 處理涉事公司和員工顯然難除病根。
眾(zhong) 所周知,2019年《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評價(jia) 參考標準》發布,垃圾分類行動在全國各地陸續展開,這進一步提升了環境整治工作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效率,獲得廣大群眾(zhong) 的好評。當年,“垃圾分類”入選“2019年中國媒體(ti) 十大流行語”,也見證了公眾(zhong) 對垃圾分類的關(guan) 注。
垃圾分類提高了垃圾的資源價(jia) 值和經濟價(jia) 值,降低了垃圾處理成本及土地資源消耗,具有經濟、社會(hui) 、生態等多重效益。長遠看,垃圾分類必然將持續深入開展,既有現實利好的緊迫性,也有未來利好的必要性。但也須注意到,在垃圾分類的推進上也存在不少亂(luan) 象,比如有的地方弱執行乃至不執行,有的地方把垃圾分類搞成任務攤派等。此次“白菜當廚餘(yu) 垃圾”事件就是形式主義(yi) 的典型。
當地有關(guan) 方麵通過量化指標的方式推進垃圾分類,如果從(cong) 實際出發、嚴(yan) 格執行,當然是好事,但在一些人員那裏卻變成湊數、應付的形式主義(yi) ,讓垃圾分類整體(ti) 工作蒙羞。因此,有關(guan) 方麵當深挖細查,從(cong) 根子上對實施不合理考核指標等進行檢視整改。類似“白菜當廚餘(yu) 垃圾”的奇葩行為(wei) ,堅決(jue) 不能再發生。(工人日報 餘(yu) 明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