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和國家安全“雙穗雙收” 中國耕地梯田何以保護和發展
中新網台州11月7日電(張益聰 董輝)近日,“稻香慶豐(feng) 年九三助共富”2023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浙江·楊豐(feng) 山)暨全國梯田科技聯盟(下稱,聯盟)成立儀(yi) 式在仙居縣朱溪鎮楊豐(feng) 山村舉(ju) 行。該活動聚焦中國耕地梯田保護與(yu) 發展,並延伸至農(nong) 業(ye) 科技、產(chan) 業(ye) 經濟、文保文旅、共同富裕等多元領域,助力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生態文明建設。
作為(wei) 聯盟成立的號召地,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朱溪鎮楊豐(feng) 山梯田近期迎來豐(feng) 收,而作為(wei) 聯盟成員,雲(yun) 南哈尼梯田、廣西龍脊梯田、湖南紫鵲界梯田……各地梯田及相關(guan) 單位、機構聚力梯田保護與(yu) 發展,更意味著中華民族農(nong) 耕文明、農(nong) 業(ye) 文化傳(chuan) 承,以及當今中國國家糧食安全的“雙穗雙收”。
糧食作物“一稈雙穗”不僅(jin) 寓意著風調雨順、豐(feng) 收吉祥,更有農(nong) 業(ye) 科學上的研究意義(yi) 。再擴大到中國耕地梯田保護、發展前景,文化記憶與(yu) 詩詞歌賦、科技助農(nong) 與(yu) 農(nong) 旅經濟……交錯縱橫間,正如這漫山的梯田,看似錯綜複雜,實則井然有序。
作為(wei) 中華民族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傑作,梯田不僅(jin) 承載了人類延續幾千年的農(nong) 耕文明,也為(wei) 中國古代優(you) 美詩篇增添了綺麗(li) 的景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錢前表示,“保護梯田自然景觀,將為(wei) 浙東(dong) 唐詩之路添美。”
換句話說,如果梯田景觀消失,那麽(me) 眾(zhong) 多描述梯田的唐詩佳作將無法得到現實印證,這種現象還將蔓延至現代的攝影、文學、藝術作品。這對於(yu) 當代人是記憶損失,對更多子子孫孫則是這方麵文化的缺失。
“拋荒增多是當下梯田不可回避的難題。”錢前在本次活動致辭中表示,一方麵,適齡勞動人口流失並非丘陵山區個(ge) 例;另一方麵,梯田的耕作模式不利於(yu) 大麵積、機械化作業(ye) ,農(nong) 作物經濟價(jia) 值進一步走低,導致梯田進一步荒廢。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全域現有梯田耕地2億(yi) 畝(mu) ,有潛在建設價(jia) 值的梯田耕地5億(yi) 畝(mu) 。而根據2020年完成的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顯示,中國耕地麵積19.179億(yi) 畝(mu) ,耕地梯田的潛力尚未發揮出來。
然而在細枝末節上,梯田的現狀更是捉襟見肘。化肥用量劇增,耕地板結嚴(yan) 重;水稻種植效益低,梯田旱地化;梯田美學景觀價(jia) 值降低、生態服務功能價(jia) 值下降……麵對諸多難題,科學有效解決(jue) 僅(jin) 是一方麵,可持續發展才是根本路徑。
浙江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浙江省委主委葉正波表示,在深度挖掘包括地質遺跡在內(nei) 的地質環境資源的基礎上,九三學社各級組織將與(yu) 聯盟協同,融合梯田資源,發揮高知優(you) 勢,助力打造休閑旅遊、地學科普、環境保護、文化傳(chuan) 承等於(yu) 一體(ti) 的特色旅遊精品村,助力梯田可持續發展與(yu) 保護有機結合。
以仙居楊豐(feng) 山梯田為(wei) 例,自2020年以來,仙居與(yu) 九三學社各級組織結對發展,探索“文旅+節慶+直播”發展模式,開發豐(feng) 收節、插秧節、油菜花節、梯田馬拉鬆等節慶賽事,從(cong) 單一農(nong) 耕轉向“農(nong) 文旅體(ti) ”融合發展。
近年來,中國全域梯田在保護的基礎上謀發展,將千年農(nong) 耕文明的“活化石”帶上了活態之路。隨著成功申報曆史文物、文保單位的梯田及周邊古村落形成氣候,接下來,中國全域將探索鄉(xiang) 村文物保護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結合,助力地方可持續發展。
此外,由九三學社浙江省委員會(hui) 和中國水稻研究所共同指導、見證,活動當天,楊豐(feng) 山村完成了3個(ge) 重大文旅、共富項目的簽約,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和農(nong) 戶創業(ye) 增收再添動力,為(wei) 楊豐(feng) 山梯田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