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八閩千姿)800餘載考亭書院“弦歌不輟”

發布時間:2023-11-10 14:4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福建南平11月10日電 題:800餘(yu) 載考亭書(shu) 院“弦歌不輟”

  中新社記者 張麗(li) 君

  “眼前所見石牌坊,是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所建,按宋朝當時考亭書(shu) 院的格式重建;牌坊匾額‘考亭書(shu) 院’四大字傳(chuan) 為(wei) 宋理宗禦筆。”站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的考亭書(shu) 院石牌坊前,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祝熹近日向中新社記者娓娓道來書(shu) 院的前世今生。

  據載,中國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教育家朱熹晚年還居建陽,1192年承父誌建“竹林精舍”,後更名為(wei) “滄州精舍”;1244年宋理宗詔為(wei) 書(shu) 院,禦書(shu) “考亭書(shu) 院”匾額,褒崇朱熹。

  祝熹說,考亭書(shu) 院是朱熹晚年定居終老之地。朱熹在此著書(shu) 立說,講學授徒,完成修訂了《孟子要略》《儀(yi) 禮經解》《楚辭集注》《四書(shu) 章句集注》等一係列重要著作,形成了以朱熹學為(wei) 核心、被認為(wei) 是理學正宗的“考亭學派”。

  “東(dong) 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yu) 武夷。”著名曆史學家蔡尚思這一跨越時空的評價(jia) ,道出了朱熹在儒學發展史上的地位。作為(wei) 朱子理學的創建者,朱熹一生興(xing) 辦、修複和讀書(shu) 講學的書(shu) 院達60多所,其中考亭書(shu) 院就是當時全國的學術研究和教育中心,享有“閩學之源,理學之巔”的盛譽。

  穿過石牌坊,可見當地1998年興(xing) 建的朱子祠立於(yu) 考亭玉枕峰之麓。祠中為(wei) 集成殿,殿名取自清朝康熙皇帝評價(jia) 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chuan) 之學,開愚蒙而立億(yi) 萬(wan) 世一定之規”之語;大殿正中立著的朱子塑像,手持書(shu) 卷,恍如正在講學授徒;殿旁兩(liang) 廡,為(wei) 竹林、滄洲兩(liang) 精舍。

  “感覺書(shu) 中的世界活過來了。”十多年前“登陸”的台灣博士、福建武夷學院特聘專(zhuan) 家黃柏翰來到考亭書(shu) 院,參觀後感慨不已,“期許兩(liang) 岸共同研究朱子,豐(feng) 富人文精神教育的內(nei) 涵與(yu) 深度。”

  集成殿兩(liang) 側(ce) 壁上,“格物、致知、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十幾個(ge) 大字格外醒目。祝熹說,朱子理學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產(chan) 生極其重大的影響,還不斷向外傳(chuan) 播,對海外特別是東(dong) 南亞(ya) 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朱子學遠播日本、朝鮮等國家和地區,又於(yu) 近代傳(chuan) 入西方,成為(wei) 一門世界性的學說。曆經800餘(yu) 載,考亭書(shu) 院今亦成海內(nei) 外朱子後裔及遊人追尋朱子足跡的“闕裏”,斯文不絕,弦歌不輟。

  沿著朱子的足跡,踏訪朱子文化遺存,感受朱子及其弟子間的師生情誼;坐在考亭書(shu) 院的學堂裏,聆聽關(guan) 於(yu) 朱子的講座,體(ti) 悟古人的哲思......古時四方學子求學問道的場景,隨著一個(ge) 個(ge) 研學營、一場場研討交流活動的舉(ju) 辦,在考亭書(shu) 院屢屢重現。

  “來之前,我們(men) 隻了解孔子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不知道朱熹的朱子理學在曆史上占據著如此重要的位置,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年7月,參加2023漢學青年學者研習(xi) 營的16個(ge) 國家22名外國留學生走進考亭書(shu) 院,對朱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今年10月,第七屆海峽兩(liang) 岸書(shu) 院論壇在考亭書(shu) 院舉(ju) 行,200多名兩(liang) 岸專(zhuan) 家學者追根溯源,共話兩(liang) 岸書(shu) 院文化的交融與(yu) 複興(xing) 。截至目前,考亭書(shu) 院已與(yu) 台北陽明書(shu) 院簽訂合作意向書(shu) ,閩台18家書(shu) 院攜手成立了海峽兩(liang) 岸書(shu) 院聯盟,推動兩(liang) 岸書(shu) 院文化交流合作。

  “朱熹對台灣的書(shu) 院教育影響至深且巨。”在台灣陽明書(shu) 院院長溫明正看來,閩中大儒,以朱子為(wei) 最,海內(nei) 外書(shu) 院無不崇奉。

  作為(wei) 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要載體(ti) ,書(shu) 院在中國曆時千載。中國朱子學會(hui) 顧問、福建省閩學研究會(hui) 特約研究員朱清認為(wei) ,書(shu) 院文化從(cong) 福建傳(chuan) 到台灣,已成為(wei) 連接兩(liang) 岸根脈的紐帶,也是兩(liang) 岸同胞共有的精神財富;要因勢利導,促進書(shu) 院複興(xing) ,開展“朱子之路”“書(shu) 院之旅”等交流活動,共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