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雙11回歸低價:曆經15年,這場促銷狂歡的未來在哪裏?

發布時間:2023-11-13 15:58:00來源: 成都商報

  ■一份成績單:今年“雙11”,截至11月11日零點,天貓共有402個(ge) 品牌成交破億(yi) ;截至11月11日晚23:59,2023年京東(dong) 累計超過60個(ge) 品牌銷售破10億(yi) 元,近20000個(ge) 品牌成交額同比增長超3倍,新商家成交單量環比增長超5倍

  ■一個(ge) 新觀察:相比以往,今年“雙11”期間,價(jia) 格比拚是電商平台競爭(zheng) 焦點之一

  ■一個(ge) 發展曆程:從(cong) 2009年淘寶商城借助11月11日的“光棍節”發起網絡促銷以來,“雙11”意外地成了億(yi) 萬(wan) 網民的狂歡節日,也成就了零售業(ye) 大顛覆的開始。15年來,也從(cong) 淘係的“一家獨大”發展到淘係、京東(dong) 、拚多多的“三足鼎立”

  ■一個(ge) 十字路口: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雙11”的未來,更有可能成為(wei) 培育新產(chan) 品、新服務的場景。

  今年“雙11”收官,各大電商平台不出意外地沒有公布GMV(商品成交總額)戰績。

  天貓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11日零點,共有402個(ge) 品牌成交破億(yi) 。京東(dong) 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11日晚23:59,2023年京東(dong) 11.11成交額、訂單量、用戶數齊創新高。累計超過60個(ge) 品牌銷售破10億(yi) 元。

  自從(cong) 2009年“雙11”購物節啟動以來,15年來,移動互聯網已經全麵進入從(cong) “流量到留量”的時代。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今年以來電商平台強調“低價(jia) ”,這實質上是渠道生意走過了可快速替代線下的紅利期後,回歸到最樸素的效率邏輯。

  今年“雙11”:

  價(jia) 格比拚成競爭(zheng) 焦點之一

  11月12日零點,2023年天貓“雙11”收官,用戶規模和商家規模顯著增長。

  截至11月11日零點,共有402個(ge) 品牌成交破億(yi) ,其中有243個(ge) 是國貨品牌,3.8萬(wan) 個(ge) 品牌成交同比增長超過100%。全周期累計訪問用戶數超8億(yi) ,創下曆史峰值。88vip用戶規模突破3200萬(wan) ,再創曆史新高,成交同比雙位數增長。

  此外,截至11月11日晚23:59,2023年京東(dong) 11.11成交額、訂單量、用戶數創新高,京東(dong) 采銷總觀看人數已突破3.8億(yi) 。目前累計超過60個(ge) 品牌銷售破10億(yi) 元,近20000個(ge) 品牌成交額同比增長超3倍,新商家成交單量環比增長超5倍。

  相比以往,價(jia) 格比拚是電商平台競爭(zheng) 焦點之一。

  截至11月11日零點,天貓新增的兩(liang) 個(ge) 價(jia) 格力貨盤,“官方立減”商品訂單量超2.1億(yi) ,“天天低價(jia) ”商品訂單量近9千萬(wan) 。在11月11日當天,百億(yi) 補貼成交額同比增長699%,購買(mai) 用戶同比增長386%。另外,京東(dong) 喊出將“真便宜”進行到底的口號,而拚多多、抖音“雙11”大促同樣主打低價(jia)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表示,低價(jia) 基礎上的產(chan) 品供給豐(feng) 富度提升,能讓不同消費層級的市場潛力得以釋放,進而為(wei) 企業(ye) 提供更多市場機會(hui) ,實現供給側(ce) 與(yu) 需求端共同繁榮。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院長李鳴濤表示,在“雙11”期間贏得消費者,維護平台的品牌價(jia) 值,最為(wei) 重要的仍然是如何持續提升消費體(ti) 驗,包括價(jia) 格、品質、服務等多維度的消費感受,從(cong) 而實現價(jia) 格低、品質高、服務優(you) 。

  15年發展:

  從(cong) “一家獨大”到“三足鼎立”

  當時間退回到2009年時,中國互聯網發生了決(jue) 定性的變局,由新浪、搜狐和網易“三巨頭”所統治的門戶時代,向百度、阿裏巴巴和騰訊的BAT時代轉軌。

  2009年11月11日,淘寶商城借助“光棍節”這個(ge) 互聯網語境下年輕人創造的梗,對中國消費影響深遠的大型促銷活動誕生了。

  一場時代的序幕就此拉開。2009年27個(ge) 品牌在淘寶參與(yu) “雙11”後,僅(jin) 在這一天成交額就達到0.52億(yi) 元。第二年這一數字就變成了9.36億(yi) ,隨後“雙11”一發不可收拾。“雙11”意外地成了億(yi) 萬(wan) 網民的狂歡節日,也成就了零售業(ye) 大顛覆的開始。

  2012年被業(ye) 內(nei) 人士看作“雙11“的爆發年。2012年“雙11”當天,天貓與(yu) 淘寶的總銷售額達到191億(yi) ,其中天貓達到132億(yi) ,淘寶達到59億(yi) 。這也是天貓第一次成交額破百億(yi) 。那一年,淘寶商城改名叫天貓。“雙11”被正式注冊(ce) 為(wei) “全球購物狂歡節”,並開始推廣到海外市場。

  從(cong) 2012年開始,“雙11”就進入了一個(ge) 高速發展期。

  到了2014年的“雙11”,移動電商已經有了爆發的態勢。

  不少聲音認為(wei) ,2015年是互聯網大轉折的開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到了2015年,中國城鎮人口數是7.71億(yi) ,鄉(xiang) 村人口數是6.03億(yi) 。電商研究者謝璞表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的進程,恰好與(yu) 中國城鎮人口超越鄉(xiang) 村人口的進程重疊。

  2015年也是4G元年。2015年全國網民規模6.88億(yi) ,新增3951萬(wan) ,其中手機網民6.2億(yi) ,較2014年增加了6303萬(wan) 。

  麵對新的人群,新的市場,對“雙11”也出現了質疑的聲音。吳曉波在2015年發文認為(wei) ,趕羊式的營銷運動看上去很熱鬧,其實已是非常陳舊低效的模式。而且,幾何級暴增的貨物配送量讓全國物流體(ti) 係一次次地經受考驗,造成了巨大的混亂(luan) 和社會(hui) 資源浪費。

  “雙11”需要新的改變。很多人對2015年“雙11”記憶猶新的是,天貓與(yu) “湖南衛視”合辦了一場“雙11”晚會(hui) 。在此之後,聯合衛視台舉(ju) 辦購物狂歡晚會(hui) ,成為(wei) 慣例,也有人把它稱為(wei) “貓晚”。

  晚會(hui) 、紅包、移動購物,這些“雙11”的“慣例”從(cong) 2016年開始,成為(wei) “新常態”。

  “2015年之後才是真正意義(yi) 上的一個(ge) 移動互聯網。”謝璞指出,2016年開始了移動互聯網創業(ye) 潮,那時候大批純粹通過手機上網的人群湧入了互聯網,不少電商平台和創業(ye) 者都來搶食這一批蛋糕。

  根據星圖數據顯示,2016年“雙11”當天,全網銷售額最終為(wei) 1770.4億(yi) 元,淘係占比68.2%,為(wei) 1207億(yi) ,同比增長32.3%;京東(dong) 占比22.7%,大約402億(yi) ,同比增長59%,後者是前者的三分之一。

  2016年“雙11”格局,從(cong) “一家獨大”悄然變為(wei) “兩(liang) 強領軍(jun) ”。拚多多加入戰局後,格局再次從(cong) “兩(liang) 強領軍(jun) ”變為(wei) “三足鼎立”。

  漢能投資集團執行董事黃萌認為(wei) ,阿裏起初是有流量紅利的,不過後續大家都麵臨(lin) 同質化的競爭(zheng) ,這種標簽化就不明晰了。在行業(ye) 內(nei) 出現兩(liang) 個(ge) 變量,一個(ge) 是拚多多,另一個(ge) 是抖音電商。“拚多多自身的低價(jia) 策略,以及抖音的興(xing) 趣電商策略,很有可能引發後續電商格局的變化。”

  觀察

  告別促銷:“雙11”的欲望能持續多久?

  “雙11”發展至今,早已不再隻是促銷的代名詞。對商家來說,“雙11”也不再是唯一。

  一家足浴盆品牌的創始人邢強觀察到,現在每個(ge) 平台都有自己的節日,“雙11”也不再隻是阿裏的“雙11”,線上銷售渠道越來越多,流量越來越分散。“雙11”越來越回歸到常態化,“直播間裏的一次活動可能和‘雙11’的銷售熱度也差不太多”。

  “自2018年開始,‘雙11’的發展就進入成熟期。作為(wei) 一個(ge) 大的市場營銷活動,已經開始見頂了。”黃萌表示,無論是通過調整周期,還是用複雜的營銷方式來提升銷量和銷售額,都比較困難。與(yu) 此同時,上遊的品牌商家長期參與(yu) 其中,要迎合流量訴求,也略顯疲憊。

  不過,在星圖數據運營副總裁王穎看來,“雙11”已經變成了一個(ge) 標誌性的時間點,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品牌在這個(ge) 時間點都形成了慣性。相較於(yu) 十多年前,整個(ge) 行業(ye) 在電商投入更多,品牌的參與(yu) 度反而更高。更大的變化是,自2017年之後,新零售平台以及線下商超等開始參與(yu) 到“雙11”中,如今“雙11”是一個(ge) 全民參與(yu) 的節日。

  現在,在網絡購物節期間集中購物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習(xi) 慣。

  近年來,平台試圖通過回歸最樸素的效率邏輯,來激發品牌和消費者對“雙11”的欲望。以今年為(wei) 例,各個(ge) 平台都在強調低價(jia) ,回歸到最開始以價(jia) 格促銷手段直接吸引消費者。

  浙江工商大學教授趙浩興(xing) 告訴記者,從(cong) 整體(ti) 宏觀環境來說,這兩(liang) 年經濟增速放緩,大部分消費者開始變得更加理性,追求性價(jia) 比,因此電商平台也逐漸回歸到理性。

  但需要警惕的是,通過價(jia) 格來吸引消費者並不意味著降低品牌價(jia) 值和服務來換取市場。“低價(jia) 的核心是性價(jia) 比,是商家投入產(chan) 品研發、優(you) 化生產(chan) 流程、創新組織結構後,通過效率提升、成本下降換來的。”百聯谘詢創始人莊帥認為(wei) ,這樣的“價(jia) 格戰”才是一次產(chan) 業(ye) 的淘汰賽,能夠帶來新的產(chan) 業(ye) 升級。

  天下網商代運營負責人青木感受到今年以來最大的變化,就是平台和商家更加注重利潤和持續性。“以往電商在一個(ge) 高速發展期,大家都是在一味地灌水,拔苗助長,最直觀的感受就是GMV。而目前的品牌更注重用戶增長的質量,注重消費者體(ti) 驗。”

  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看來,在疫情期間,“雙11”充分釋放了被抑製的內(nei) 需潛力,一些線下中小商家也通過數字化轉型捱過經濟寒冬。“雙11”的未來,更有可能成為(wei) 培育新產(chan) 品、新服務的場景。

  最早的“雙11”,承載著電商對線下零售的野心。當網購消費行為(wei) 從(cong) 節日儀(yi) 式化走向常態化,也在不斷推動中國商業(ye) 消費模式的變革。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程璐洋 俞瑤 綜合中國新聞周刊、經濟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