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老字號並非“一老永逸”

發布時間:2023-11-14 15:18:00來源: 南方日報

  高 維

  老字號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的時代,過去了!近日,《商務部等5部門關(guan) 於(yu) 公布中華老字號複核結果的通知》發布,引發公眾(zhong) 廣泛討論。根據《通知》,長期經營不善的55個(ge) 品牌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經營不佳、業(ye) 績下滑的73個(ge) 品牌被要求在6個(ge) 月內(nei) 完成整改。

  “一個(ge) 招牌,就是一段傳(chuan) 奇。”從(cong) 曆史深處走來的老字號,不僅(jin) 是不可多得的品牌資產(chan) ,更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而在55個(ge) 被“摘帽”的品牌當中,出現了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如天津稻香村、重慶冠生園、上海老半齋等。從(cong) 曾經風光無兩(liang) ,到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不禁讓人發出一聲歎息。

  但細想一下,這個(ge) 結果並不算意外。誠然,老字號代表著一種情懷,但沒有口碑支撐的情懷,市場向來都是“接受無能”——“早該摘牌了,又貴又難吃”,不少網友在評論區跟帖吐槽,就值得企業(ye) 好好反思。近年來,一些老字號更是負麵新聞不斷,如早在2018年,老半齋就被曝店大欺客,不點滿三個(ge) 菜便下“逐客令”,如今被黯然“除名”著實不冤——事實上,在商務部“官宣”之前,它們(men) 在市場口碑中,早就“名存實亡”。

  “沒有企業(ye) 的時代,隻有時代的企業(ye) 。”穿越周期是企業(ye) 的使命,當市場和消費群體(ti) 都在變化,老字號招牌再大名聲再響,又焉有“一老永逸”之理?深層次探究,老字號遭遇發展困境不是個(ge) 別,背後有著各種各樣的“躺平”:有的內(nei) 部經營管理僵化,體(ti) 製機製跟不上現代市場經濟運行;有的迷信“酒香不怕巷子深”,不重視新媒體(ti) 時代的市場營銷,不肯放下身段、和年輕客戶“親(qin) 密互動”;有的還在幻想“一招鮮吃遍天”,不願下苦功夫開發新產(chan) 品,尋找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不難想象,隨著經營成本上升、“後浪”競品衝(chong) 擊,老字號若是依然不思進取、故步自封,遲早會(hui) 砸了自己的飯碗。

  有為(wei) 方能有位。正如商務部發言人何亞(ya) 東(dong) 表示,這次複核“有進有出”,不是為(wei) 了淘汰老字號,而是為(wei) 了推動中華老字號順應市場機製、持續健康發展。應該看到,對被“摘帽”的老字號而言,失去了一個(ge) 耀眼的光環,但並不影響企業(ye) 繼續運營,若能痛定思痛,失而複得也不是沒有可能。這對其他老字號也無異於(yu) 一記警鍾:過去再輝煌也沒有“免檢權”,不忘初心、守正創新方為(wei) 王道。

  從(cong) 拉內(nei) 需、促消費的角度看,老字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從(cong) 中央到地方,扶持振興(xing) 老字號的動作接連不斷,動態管理、以“出”促“進”,正是又一項必要之舉(ju) 。在此背景下,部分老字號更沒有理由裹足不前,唯有緊扣消費脈搏、學會(hui) “倚老賣新”,才能基業(ye) 長青、“老而彌新”。(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