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作者:代玉啟(浙江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今年是毛澤東(dong) 同誌批示學習(xi) 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20周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會(hui) 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時,勉勵他們(men) 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wei) 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新征程上,我國基層社會(hui) 治理要展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wei) ,必須準確把握“楓橋經驗”的精髓要義(yi) ,傳(chuan) 承創新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工作方法,打好基層治理的“組合拳”。
1.“楓橋經驗”的時代傳(chuan) 承
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基層治理格局聞名的“楓橋經驗”產(chan) 生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時期,發展於(yu) 改革開放新時期,創新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隨著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斷轉化發展,展現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在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運動中,作為(wei) 當時浙江省的試點,位於(yu) 紹興(xing) 諸暨的楓橋鎮幹部群眾(zhong) 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開展說理鬥爭(zheng) ,取得顯著成效。“楓橋經驗”誕生時的核心內(nei) 容,就是通過基層黨(dang) 組織發動群眾(zhong) ,不把矛盾和尖銳問題上交。擴展到基層社會(hui) 管理中,就是充分發揮黨(dang) 的政治優(you) 勢,依靠基層組織和廣大群眾(zhong) ,就地解決(jue) 當地發生的各種矛盾、化解糾紛,最大限度將問題解決(jue) 在萌芽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楓橋經驗”始終堅持通過發動和依靠群眾(zhong) ,創新群防群治,創造性地開展“組織建設走在工作前、預測工作走在預防前、預防工作走在調解前、調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的矛盾糾紛“四前”工作法,就地消化大量糾紛矛盾和一般治安問題,實現了“矛盾少、治安好、發展快、社會(hui) 文明進步”的良好局麵,成為(wei) 全國社會(hui) 治安綜合治理的典範。
進入新世紀,浙江處在經濟大發展、社會(hui) 大轉型的關(guan) 鍵時期,新老問題交織疊加,矛盾糾紛增多,“楓橋經驗”再次發揮出獨特優(you) 勢。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著眼於(yu) 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guan) 係,提出“維護社會(hui) 和諧穩定同樣是政績”,“要‘平安’,不要‘平庸’”,“要拎著‘烏(wu) 紗帽’為(wei) 民幹事”等重要論述。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浙江省委提出要根據新形勢下維護社會(hui) 穩定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把學習(xi) 推廣新時期“楓橋經驗”作為(wei) 加強社會(hui) 治安綜合治理的總抓手。楓橋鎮在浙江省率先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建立全國第一個(ge) 綜治工作中心,“楓橋經驗”進一步向社會(hui) 管理縱深推進,探索、創新、實踐了社會(hui) 管理的新路子,形成了“黨(dang) 政動手、依靠群眾(zhong) 、源頭預防、依法治理、減少矛盾、促進和諧”的工作格局。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出一係列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yi) ,發揚優(you) 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zhong) 工作方法,善於(yu)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jue) 涉及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為(wei) “楓橋經驗”賦予新的時代內(nei) 涵。新時代“楓橋經驗”從(cong) 鄉(xiang) 村拓展到社區、網絡等新空間,從(cong) 社會(hui) 治安領域擴展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生態等新領域,特色鮮明,應用廣泛。近年來,新時代“楓橋經驗”先後寫(xie) 入《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和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
2.“楓橋經驗”的價(jia) 值意蘊
縱觀“楓橋經驗”從(cong) 誕生到演進再到創新的發展曆程,盡管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卻始終彰顯著一脈相承、曆久彌新的獨特價(jia) 值意蘊。
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人民立場。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yi) 的根本立場,也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屬性。“楓橋經驗”正是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思想的有效彰顯。一切為(wei) 了群眾(zhong) 、一切依靠群眾(zhong) ,始終是“楓橋經驗”的本質所在。“楓橋經驗”從(cong) 誕生之日起,便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主線,主動適應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變化,從(cong) 發動群眾(zhong) ,創造“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jue) ”的經驗,到依靠群眾(zhong) 、預防調解、就地消化大量糾紛矛盾和一般治安問題,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經驗,再到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形成“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新時代“楓橋經驗”,真正做到察民情、集民智、聚民心,真正做到群眾(zhong) 敢於(yu) 自治、善於(yu) 自治,政府相信自治、支持自治,將尊重人民主體(ti) 地位和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有機結合,讓群眾(zhong) 成為(wei) 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廣泛參與(yu) 者和首要受益人。
與(yu) 時俱進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治理理論。“楓橋經驗”是在馬克思主義(yi) 普遍原理基礎上結合我國社會(hui) 治理具體(ti) 實際展開的實踐探索,完成了從(cong) 實踐經驗向理論範式的有效轉型。馬克思恩格斯在構想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時指出,每個(ge) 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為(wei) 基本原則的社會(hui) 形式。按共產(chan) 主義(yi) 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hui) 將有計劃地組織社會(hui) 生產(chan) ,將大力發展生產(chan) 力以滿足社會(hui) 全體(ti) 成員的需要。這些觀點都蘊含著共建共治共享的思想。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dong) 同誌結合我國實際,要求學習(xi) 借鑒楓橋鎮“在黨(dang) 的領導下,發動和依靠群眾(zhong) ,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jue) ,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經驗。隨著時代發展與(yu) 我國社會(hui) 結構深刻轉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開始出現,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強調“要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對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指示、批示,強調“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準群眾(zhong) 訴求,及時解決(jue) 基層群眾(zhong) 的困難和矛盾”。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堅持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推進基層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的根本遵循,充分表明了以“楓橋經驗”為(wei) 重要內(nei) 容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具有獨特優(you) 勢,為(wei) “楓橋經驗”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楓橋經驗”不僅(jin)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wei)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為(wei) 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經驗方法。“楓橋經驗”的目標、方法始終圍繞社會(hui) 發展和矛盾解決(jue) 而展開,彰顯了強烈的時代特征,展現了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廣闊前景。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需要國家治理尤其是作為(wei) 微觀基礎的基層社會(hui) 治理不斷更新理念和方法。“楓橋經驗”堅持人民群眾(zhong) 主體(ti) 地位,激活群眾(zhong) 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的活力;堅持創新糾紛調解法治化,讓廣大群眾(zhong) 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增強法治約束;堅持將國家宏觀政策與(yu) 區域社會(hui) 實際相結合,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時代精神相結合,營造德治文化;堅持數字化創新載體(ti) 運用,實現治理空間由線下延伸至線上,創新數字治理新技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格局,有助於(yu) 為(wei) 新時代的基層治理提供參照和啟迪,推進基層治理的寶貴經驗向中國治理的“全景”轉化,加快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步伐。
3.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建設平安中國是新時代社會(hui) 治理的重要目標,“楓橋經驗”正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抓手。60年來,“楓橋經驗”從(cong) 楓橋出發,不斷與(yu) 時俱進、迭代升級,體(ti) 現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楓橋式工作法”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湧現。隻有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hui) 環境,才能為(wei) 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堅持黨(dang) 的領導,與(yu) 發動群眾(zhong) 、依靠群眾(zhong) 相結合。黨(dang) 的領導是“楓橋經驗”的政治靈魂,反映了“楓橋經驗”的本質特征。“發動群眾(zhong) ,依靠群眾(zhong) ”是“楓橋經驗”的精髓,貫穿於(yu) “楓橋經驗”各個(ge) 曆史時期。作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一項重要實踐經驗,“楓橋經驗”成功的關(guan) 鍵就是充分發揮黨(dang) 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自1963年毛澤東(dong) 同誌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以後,“楓橋經驗”成為(wei) 把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堅持好、貫徹好的典範,並不斷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經驗。隻有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yi) ,發揚優(you) 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才能真正把“楓橋經驗”堅持好,把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貫徹好。隻有深入挖掘群眾(zhong) 當中蘊藏的社會(hui) 治理智慧,及時將群眾(zhong) 工作的創新舉(ju) 措提煉升華,才能使工作中的經驗和成效在更大範圍內(nei) 發揮積極作用,激發社會(hui) 治理的內(nei) 生動力。
堅持人民至上,聚焦人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決(jue) 定黨(dang) 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人民至上是“楓橋經驗”的核心理念,實現人民利益是“楓橋經驗”的根本價(jia) 值導向。“楓橋經驗”始終將人民群眾(zhong) 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關(guan) 注人民群眾(zhong) 的實際問題,聚焦人民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要堅持把人民群眾(zhong) 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cong) 人民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事情做起,從(cong) 讓人民群眾(zhong) 滿意的事情做起。”新時代新征程,繼續發揮“楓橋經驗”的優(you) 勢,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就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和深入了解認識群眾(zhong) 的真實需求,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及早發現和糾正苗頭性、傾(qing) 向性問題,防止問題的滋生和惡化,有效預防和化解潛在的風險和問題,真正把社會(hui) 治理經驗轉化為(wei) 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偉(wei) 大實踐。
堅持係統思維,完善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製。社會(hui) 治安社會(hui) 治,綜合治理綜合抓。新時代“楓橋經驗”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堅持統籌發展、治本抓源,牢牢抓住基層基礎,推進基層社會(hui) 治理規範化、製度化、法治化,最大限度把矛盾風險防範化解在基層。“楓橋經驗”通過整合各種資源和力量,形成多元參與(yu) 、多元治理的綜合機製,將社會(hui) 治理中的各個(ge) 方麵納入考慮,並通過協調各方利益關(guan) 係,切實解決(jue) 問題。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就要促進多方參與(yu) ,不斷創新機製,鼓勵包括政府、企業(ye) 、社區組織、居民等在內(nei) 的更多主體(ti) 共同參與(yu) 、共同治理,建立協商、合作和共治的機製,探索完善政治引領、思想引領、組織引領、能力引領、機製引領等渠道,為(wei) 平安中國建設提供更多創新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5日 0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