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鑄重器 走近中國航發黎明發動機裝配廠“李誌強班”
匠心鑄重器 強勁“中國心”
走近中國航發黎明發動機裝配廠“李誌強班”
航空工業(ye) 被譽為(wei) 現代工業(ye) 的“皇冠”,航空發動機更被稱為(wei) 現代工業(ye) “皇冠上的明珠”,其研製集中了現代工業(ye) 最尖端的技術和最先進的成果。
兩(liang) 年前,中國航展首場發布會(hui) 透露,殲-20戰機用上了國產(chan) 發動機,引發關(guan) 注。發布者說,殲-20用上了“中國心”,這個(ge) 心,是心髒的“心”!
“航空發動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體(ti) 現。”9月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中國航發黎明發動機裝配廠“李誌強班”職工回信,對他們(men) 予以親(qin) 切勉勵並寄予厚望。“李誌強班”以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技術能手李誌強的名字命名,主要負責航空發動機總體(ti) 裝配工作。去信的8名職工代表在信中主要匯報了十年來在加強技術創新、推進航空發動機研製方麵取得的成績,表達為(wei) 建設航空強國貢獻力量的決(jue) 心。近日,記者前往位於(yu) 遼寧省沈陽市的中國航發黎明發動機裝配廠,采訪了寫(xie) 信發起人李誌強及部分同事。
牢記囑托,不斷在核心技術上取得新突破
這一幕,深深刻印在李誌強心底。
2013年8月30日下午,李誌強和同事們(men) 像往常一樣,在總裝工段緊張忙碌著。正在黎明公司考察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車間,微笑著與(yu) 李誌強握手。李誌強激動地大聲說:“總書(shu) 記,您好!歡迎您蒞臨(lin) 黎明公司,我們(men) 是總裝班——發動機裝配的最後一道工序。”
李誌強回憶:“當時,總書(shu) 記詳細了解航空發動機的研製生產(chan) 情況,問得很細、很專(zhuan) 業(ye) ,叮囑我們(men) ‘你們(men) 的工作很重要也很光榮。’這段記憶我時常想起,這輩子都無法忘記。”他反複咀嚼“重要”“光榮”這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覺得內(nei) 涵豐(feng) 富、意味深長。
他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理解:“重要”,是因為(wei) 航空發動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體(ti) 現;“光榮”,是因為(wei) 航發人生逢偉(wei) 大時代、從(cong) 事報國事業(ye) ,能夠用自己的雙手,努力為(wei) 航空發動機事業(ye) 做出貢獻,在建設航空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征程中貢獻力量。“我們(men) 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轉眼已是十年。在李誌強看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當年對大夥(huo) 兒(er) 的工作既有肯定、也有期望,“這些年,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ye) 發展很快,特別想與(yu)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分享這份喜悅。針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當時關(guan) 心的型號進展,我們(men) 也進行了匯報。”
無論是十年前的麵對麵交流,還是十年後的書(shu) 信往來,都是一段寶貴經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關(guan) 心奮戰在航空發動機科研生產(chan) 一線的普通勞動者,讓我們(men) 既溫暖又振奮。”對於(yu) 有幸參與(yu) 其中的“李誌強班”裝配修理鉗工張鵬飛而言,不變的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航空發動機事業(ye) 的期待、鼓勵和厚望,變化的是航空發動機事業(ye) 取得了長足進步,初步探索出一條自主創新的新路子,“這與(yu) 科研戰線同誌們(men) 付出的大量心血密不可分”。
中國航發黎明總裝工段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蔡特認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回信中提到“讓中國的飛機用上更加強勁的‘中國心’”,這不僅(jin) 僅(jin) 是對“李誌強班”同誌們(men) 提出的殷切希望,更是對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ye) 和航發人提出的新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予了航空發動機事業(ye) 極大的肯定、鼓舞和鞭策,全體(ti) 航發人必將堅定航空報國誌向,努力學習(xi) 新的業(ye) 務和知識,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不負重托,珍惜榮譽,再創佳績。
“國家對航空發動機的振興(xing) 寄予厚望,作為(wei) 一名航發人,深感承擔著重大使命和責任。”李誌強表示,所謂“使命”,體(ti) 現在工作上就是勇攻關(guan) 、敢擔當;所謂“責任”,體(ti) 現在工作上就是要耐心、專(zhuan) 注、精益求精。
為(wei) 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加快技術創新攻關(guan) ,黎明公司堅持打造勞模創新工作室等各類平台。牽頭成立“李誌強勞模工作室”後,李誌強和班組成員、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積極開展創新研究、傳(chuan) 幫帶教,改造工裝設備,培養(yang) 職工專(zhuan) 長,帶動技術技能人才開展了多項技術攻關(guan) 活動。
研製工裝工具300餘(yu) 件,拉動各層次技術、生產(chan) 骨幹開展技術創新項目30餘(yu) 項,申報發明專(zhuan) 利30餘(yu) 個(ge) ,先後解決(jue) 裝配技術難題50餘(yu) 項……這一連串數字背後,是李誌強帶領班組為(wei) 加快航空發動機自主研製做出的積極貢獻。他們(men) 還結合每一個(ge) 裝配點進行細致入微的探索創新,在不斷提升產(chan) 品質量的基礎上,持續開展精益改善活動。
“航空發動機的質量關(guan) 係著飛行員的生命安全。我們(men) 的責任就是要不斷提升產(chan) 品質量,注重細節、孜孜不倦。”李誌強說。
“守陣地、攻山頭”是軍(jun) 人的永恒信念
“就要退休了,說句心裏話,對這個(ge) 職業(ye) 真是戀戀不舍。”今年59歲的李誌強總感覺自己還年輕,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眼下,他最大的心願是把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航空發動機的裝配技能、絕招絕活傳(chuan) 給更多年輕人,促進青年員工快速成長成才,協助引領班組迎接新的挑戰、實現新的突破,“守住陣地,站好最後一班崗”。
“守陣地、攻山頭”是軍(jun) 人的永恒信念。與(yu) 航空發動機結緣,本不在李誌強的人生計劃之列。1983年,19歲的李誌強從(cong) 部隊退伍,本來想去當警察,卻被在黎明公司工作的父親(qin) “攔”了下來。李誌強的父親(qin) 也是軍(jun) 人出身,親(qin) 曆過裝備落後、艱苦殘酷的戰爭(zheng) 歲月,希望兒(er) 子能在和平年代為(wei) 國防建設事業(ye) 貢獻力量。
脫下軍(jun) 裝,換上工裝。初到裝配車間,李誌強被發動機外密密麻麻排布的管路、電纜“震”住了。從(cong) 分不出首尾到大致熟悉,他隻花了一年時間,比常人快一倍。“沒什麽(me) 訣竅,全憑舍得下苦功。”李誌強笑稱,自己特別喜歡接受挑戰,“幹點別人幹不了的,越研究越有意思”。
“不懂就問,不會(hui) 就記。”熟悉李誌強的人都知道,他上衣兜裏總是揣著小本子,大夥(huo) 兒(er) 開玩笑叫它“武功秘籍”。這是李誌強自學徒階段起養(yang) 成的習(xi) 慣,效仿的是早年間廠裏的全國勞模馬德有。他想方設法利用一切機會(hui) 學習(xi) ,遇到疑難問題,便追著老師傅虛心求教,就是要在崗位上幹出個(ge) 樣子來。“零基礎”的他並不畏難,而是利用業(ye) 餘(yu) 時間刻苦鑽研,不僅(jin) 自學了機械裝配專(zhuan) 業(ye) 的大部分課程,還參加了管理專(zhuan) 業(ye) 全部課程學習(xi) 。
在李誌強看來,“能裝配”和“會(hui) 裝配”是兩(liang) 碼事。“好比搭積木,如果隻是‘能’,積木搭好後可能就會(hui) 倒,隻有‘會(hui) ’,才能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用時更短。”經過長期實踐鍛煉,李誌強熟練掌握了多種型號發動機的裝配技能,成為(wei) 航空發動機裝配的行家裏手。
李誌強的“絕技”,來自公司的長期培養(yang) ,也來自他工作中的日積月累和追求創新。為(wei) 確保發動機部件安裝調試質量,規範裝配操作,李誌強根據自己多年的實際操作經驗,利用小本子積累總結提煉了一套具體(ti) 的調整步驟與(yu) 操作技法,在班組推廣,被稱為(wei) “李誌強調整法”。
從(cong) “工作”到“事業(ye) ”,李誌強經曆了認識逐漸深化的過程。起初,裝配完成、試車合格、任務交付,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他並未去深究背後的意義(yi) 。漸漸地,隨著承擔的型號任務越來越多,對“國之重器”的理解越來越深刻,看到一架架飛機振翅高飛、直衝(chong) 雲(yun) 霄,他不由得心生自豪。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時,飛越天安門廣場的戰機中,就有部分發動機出自這裏。“通過自己雙手裝出來的發動機,成為(wei) 國防戰線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那種心情真的難以形容,就像看到老朋友、老戰友,既親(qin) 切又激動。”在他看來,當兵是為(wei) 了保衛國家;裝配先進的航空發動機,打造強勁“中國心”,是為(wei) 了強大祖國空軍(jun) 、捍衛祖國藍天。
把每次任務當作軍(jun) 令,把每次裝配當成考驗
組裝航空發動機是一個(ge) 複雜、係統的浩大工程,共需裝配數萬(wan) 個(ge) 零件,零件間的銜接異常精細,堪稱迫近極致的工藝技術。
蔡特告訴記者,裝配環節有三個(ge) 特點:一是周期短,二是工作強度大,三是質量要求高。“裝配環節是發動機製造的最後一環,需要在非常短的時間周期裏將高質量的產(chan) 品交付完成。與(yu) 其他環節相比,裝配工序直麵客戶,承受的壓力在某種意義(yi) 上會(hui) 更大。”
“這些特點對我們(men) 的工作也提出了相應要求。”蔡特進一步解釋道,首先,注重創新,大力開展AEOS(中國航發運營管理係統)建設,推進航空發動機製造數字化轉型,建成一批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chan) 線,改變過去傳(chuan) 統的操作模式,大大提升了裝配效率和裝配質量;其次,日常操作的基礎性要求絕對不能含糊,比如對技術文件的理解、規範性操作、班組管理規定等,都必須一絲(si) 不苟執行;最後,注重文化傳(chuan) 承,不斷提升員工的意誌品質,打造一支技術、作風都過硬的裝配“鐵軍(jun) ”。
在發動機總體(ti) 裝配、管路分析方麵,經常會(hui) 遇到一些裝配技術難題。李誌強勇於(yu) 攻堅克難,啃下了一個(ge) 又一個(ge) 硬骨頭。近年來,他在提升生產(chan) 效率,縮短班組生產(chan) 周期方麵不斷開展攻關(guan) 工作:一方麵,按照數字化轉型和精益生產(chan) 要求,細化總裝裝配的操作工序,控製每道工序時間,實現了接力作用、持續生產(chan) 。另一方麵,根據班組員工的裝配技能和熟練程度,充分發揮人員特點和優(you) 勢,提升了班組的綜合能力,大大提高了裝配效率。
有業(ye) 內(nei) 人士曾表示:“未來戰場,國產(chan) 戰機作戰半徑要更大,反應速度要更快,這就要求發動機推力更大,可靠性更高。”航空發動機的特殊性,決(jue) 定了其裝配生產(chan) 必須萬(wan) 無一失、絕對安全可靠,製造過程必須一次成功、不能有任何瑕疵。
為(wei) 了打造裝配“鐵軍(jun) ”,李誌強將自己三十多年來的裝配操作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徒弟,帶動班組職工共同學習(xi) 提高。班組廣泛開展人員挖潛活動,采取個(ge) 性培養(yang) 、師徒結對、技術互助、絕招共享等方法,力求將每一名員工都培養(yang) 成綜合素質強、技能技藝水平高、滿足航空發動機事業(ye) 發展需求的優(you) 秀人才。
航空報國的誌向,嚴(yan) 慎細實的作風,一次成功的理念,攻堅克難的品質,這是“李誌強班”作為(wei) 裝配“鐵軍(jun) ”實踐出的工作信條。無論是破難題,還是攻技術,大家把每一次任務都當作是軍(jun) 令,把每一次裝配都當成是考驗,這也是他們(men) 打贏各場“戰役”的必勝法寶。班組將工作信條與(yu) 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傳(chuan) 承相融合,與(yu) 裝配特點相貫通,展現了“動力強軍(jun) 、科技報國”的使命擔當,兢兢業(ye) 業(ye) 、拚搏奉獻的精神風貌,善於(yu) 學習(xi) 、刻苦鑽研的真實本領,立足崗位、爭(zheng) 創一流的不懈追求,任勞任怨、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
航空發動機行業(ye) 有句行話,叫“後牆不倒”,意思是:科研攻關(guan) 、生產(chan) 交付的時間節點必須牢牢守住。節點近在眼前,不可能也不允許按下“暫停鍵”。每一次任務都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戰役。“李誌強班”就是發動機總裝交付的一道“後牆”。
“不講任何條件,沒有任何借口,麵對困難,大家隻有一個(ge) 信念,就是想辦法解決(jue) 。李師傅不光是班組的一麵旗幟,也是我們(men) 全廠的一麵旗幟。我們(men) 內(nei) 部有個(ge) 說法,人人都成為(wei) 李誌強,才是名副其實的‘李誌強班’。”蔡特說。
營造幹事創業(ye) 的良好環境,為(wei) 加快實現航空發動機自主研製清障護航
中國航發黎明始建於(yu) 1954年,是新中國渦輪噴氣式航空發動機的“搖籃”。今年7月,中國航發集團紀檢監察組組長、黨(dang) 組成員邵林到中國航發黎明實地調研,一麵刻有勞模、先進以及其他突出貢獻者的金屬浮雕牆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國為(wei) 重、家為(wei) 輕,擇一事、終一生。今年是新中國航空事業(ye) 發展72周年。從(cong) 修理到仿製再到自主研發,老一輩航發人篳路藍縷,砥礪前行;如今,戰鷹振翅騰飛,但航發人“誓把先進航空發動機搞出來”的信仰堅定如初,夜以繼日、戰天鬥地的精神曆久彌堅。“在‘李誌強班’車間裏,我看到大家的眼睛裏真的有光,都鉚足了一股勁兒(er) !”邵林說,由於(yu) 長期彎腰裝配,李誌強和不少同事都落下了腰痛的病根。
國之重器,舉(ju) 國關(guan) 注。作為(wei) 人類有史以來最複雜、最精密的工業(ye) 產(chan) 品之一,航空發動機研製難度大、周期長、成本高,中國要在這一領域形成強大自主創新能力、爭(zheng) 創世界一流,任重道遠。
越是艱難時,越是期待高,越需人心齊,越需風氣正。“航空發動機事業(ye) 需要政策、技術、質量、生產(chan) 、人才等方方麵麵的資源支持,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是基礎而持久的保障。”邵林認為(wei) ,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是航空發動機事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堅實保障,必須把監督挺在前麵,為(wei) 千千萬(wan) 萬(wan) 航發人營造幹事創業(ye) 的良好環境。
精準有力強化政治監督。中國航發集團紀檢監察組聚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航空發動機事業(ye) 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握“加快自主研製”這一關(guan) 鍵,不斷推進政治監督具體(ti) 化、精準化、常態化。今年9月起,集團紀檢監察組開展集團年度重點任務政治監督專(zhuan) 項檢查,圍繞2023年政治監督工作台賬中的8項重點任務,從(cong) “責任履行、工作作風、推進實效”三個(ge) 方麵,重點監督各級黨(dang) 組織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並推動整改。今年以來,集團紀檢監察組還牽頭會(hui) 同黨(dang) 組巡視辦、財務部、審計與(yu) 法律事務部和相關(guan) 職能部門,聚焦巡視、審計等反饋的問題整改及措施落實情況,專(zhuan) 題開展聯合監督檢查。
多向發力做實日常監督。中國航發集團紀檢監察組聚焦物資采購、招投標等領域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加強科研領域、采購領域等的廉潔風險防控,結合實際製定《廉潔風險防控責任清單》,逐步構建“分崗查險、分險設防、分權製衡、分級預警、分層追究”機製。
牢牢把握“三個(ge) 區分開來”要求,嚴(yan) 管厚愛結合、激勵約束並重。中國航發集團近期出台新版容錯糾錯實施辦法,推動容錯糾錯與(yu) 長效防錯並舉(ju) ,大力弘揚保護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旗幟鮮明為(wei) 擔當者擔當、為(wei) 負責者負責、為(wei) 幹事者撐腰。
“早日研製出獨立自主、技術先進、質量可靠的航空發動機,是中國航發堅定捍衛‘兩(liang) 個(ge) 確立’、堅決(jue) 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的最好體(ti) 現。”邵林表示,將牢記“國之大者”,把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情況的監督作為(wei) “頭等大事”,促進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廉潔、合規、高效推進,確保方向不跑偏、發展不走樣,為(wei) 加快實現航空發動機自主研製清障護航。
本報記者 管筱璞 柴雅欣 自遼寧沈陽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