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燈招牌統統拆掉”?香港特區政府回應
近日有一組圖片在網絡上廣傳(chuan) ,其中一張圖片顯示,兩(liang) 輛貨車滿載拆卸下的霓虹燈招牌行駛在香港街頭。發出此圖片的網民聲稱,香港會(hui) 將屹立了半個(ge) 多世紀的霓虹燈招牌統統拆掉。
經記者查證,這張圖片不是真實照片,而是香港一位攝影師兼平麵設計師通過PS創作的作品。而所謂言論更是子虛烏(wu) 有,香港特區政府屋宇署(以下簡稱:屋宇署)也向記者證實,署方從(cong) 沒有針對霓虹燈招牌采取大規模執法行動。
而引起這一輿論注目的,是幾天前香港廟街最經典的轉角地標“美都餐室”霓虹燈招牌正式熄燈卸下,引起大眾(zhong) 關(guan) 注及感懷。
為(wei) 何要拆卸霓虹燈招牌?
屋宇署答複記者問詢表示:特區政府一直重視招牌安全,並以“風險為(wei) 本”為(wei) 原則,多管齊下處理違例、危險或棄置招牌。對生命財產(chan) 明顯構成威脅的招牌,屋宇署會(hui) 采取執法行動即時取締,亦會(hui) 優(you) 先執法取締正在建造或新豎設的違例招牌。針對大量現存違例招牌,屋宇署會(hui) 每年揀選若幹存在較多違例招牌的繁忙街道路段進行“目標街道大規模行動”,就違例、危險及棄置招牌進行全麵的清拆行動。此外,屋宇署亦會(hui) 針對公眾(zhong) 構成較大風險的大型違例招牌展開大規模行動。
一言蔽之,答案是為(wei) 了安全。避免年久失修的霓虹燈招牌某日從(cong) 天而降,釀成人員傷(shang) 亡的事故。
根據屋宇署的記錄,屋宇署人員曾到九龍廟街63號視察,發現一個(ge) 附建於(yu) 該樓宇麵向眾(zhong) 坊街1字樓至3字樓外牆的現存違例招牌,其主要字眼為(wei) “美都餐室”。按照現行的執法政策,有關(guan) 招牌屬須予以取締類別,署方遂透過“大型招牌大規模行動”於(yu) 去年10月19日根據《建築物條例》第24條向招牌擁有人發出清拆令,令其拆除有關(guan) 招牌。其後,根據有關(guan) 招牌擁有人委任的注冊(ce) 小型工程承建商呈交的工程展開通知書(shu) ,有關(guan) 拆卸工程已在今年11月展開,署方會(hui) 繼續跟進有關(guan) 清拆令的遵辦情況。
不過,同樣考慮到社會(hui) 對於(yu) 霓虹燈招牌的情結,以及大部分現存招牌正由商戶使用,並有助促進本地商業(ye) 活動,屋宇署自2013年9月2日起開始實施“招牌檢核計劃”。
該計劃容許規模較小、風險較低,並於(yu) 檢核計劃實施當日之前已經豎設並符合相關(guan) 小型工程項目技術規格的招牌,在經專(zhuan) 業(ye) 人士的檢查、鞏固及向屋宇署核證後,可繼續保留使用,其後須每隔5年重新進行安全檢核或將該等招牌拆除。
霓虹燈手工藝式微
霓虹燈招牌從(cong) 城市的淡出,除了潛在的安全隱患外,亦與(yu) 大多傳(chuan) 統手工行業(ye) 存在同樣的困境:後繼無人,不敵時代浪潮。
香港霓虹燈招牌師胡智楷成長於(yu) 一個(ge) 霓虹燈招牌遍地、璀璨繁華的時代,“從(cong) 20世紀60、70年代起,香港的餐廳、戲院、銀行、珠寶金行等,都會(hui) 選擇用霓虹燈做招牌,它們(men) 之間還會(hui) ‘鬥大’,一到晚上,街道成為(wei) 一片燈海,成為(wei) 當時香港的一大特色。”據胡智楷回憶,20世紀80、90年代,香港約有100多名霓虹燈手藝人,超過300間霓虹燈招牌製作公司。
但隨著發光二極管(LED)技術於(yu) 20世紀90年代出現,霓虹燈行業(ye) 逐漸式微。入行30餘(yu) 年,胡智楷看著手藝人紛紛轉行,如今僅(jin) 剩約七八名,最年輕的也有40多歲。在特區政府政策推動下,至2014年,香港約有12萬(wan) 個(ge) 不合規範的霓虹燈招牌接受屋宇署“違例招牌檢核計劃”被清拆。
一些店家和市民,或許出於(yu) 情懷,會(hui) 製作小型霓虹燈招牌擺放在店門口或家中,作為(wei) 裝飾。霓虹燈從(cong) 室外走入室內(nei) ,由主流走向邊緣,最終緩慢地走進了城市曆史。
今年4月,一部以完成亡夫遺願製作霓虹燈招牌為(wei) 主題的電影《燈火闌珊》在香港上映,胡智楷為(wei) 幾位主演擔當技術指導,一步步教張艾嘉和任達華如何烤火、彎管、注入稀有氣體(ti) ,最後通電點亮燈管。後來看成片,胡智楷感慨萬(wan) 千。時勢造就人,世代更迭亦決(jue) 定著行業(ye) 跌宕。
文字記者 韓星童
攝影記者 李誌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