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把助學金留給最需要的人 助學金分配機製仍需繼續優化

發布時間:2023-11-17 14:38:00來源: 南方日報

  把助學金留給最需要的人

  高 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備受關(guan) 注的“中大貧困生炫富”事件,有了最新進展。

  11月15日,中山大學深夜通報:經核查,學生趙某某被認定為(wei)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程序規範、材料齊全,符合相關(guan) 規定。但是在核查中發現,該生存在生活不節儉(jian) 、過度消費的行為(wei) 。根據學校相關(guan) 規定,決(jue) 定終止其助學金發放。此前,有網友發帖稱,該學生用的是蘋果係列四件套,而且還買(mai) 了價(jia) 值1517元的演唱會(hui) 門票,引發一片嘩然。

  值得肯定的是,麵對輿論的迅速發酵,中大的這波回應很及時。對於(yu) 終止趙某某的助學金發放,網友也普遍表示支持。從(cong) 撲朔迷離的天津助學金事件,到爭(zheng) 議四起的“中大貧困生炫富”,自始至終,輿論所關(guan) 切的都是公平,是對資源錯配的擔憂。

  想必有人會(hui) 問:貧困生就一定得當“苦行僧”嗎?問題不能混為(wei) 一談。作為(wei) 平等的社會(hui) 個(ge) 體(ti) ,其消費權利的確不應受到限製,但助學金屬於(yu) “雪中送炭”的公共資源,滿足的是基本生活範疇,怎能隨意揮霍?有人算過,蘋果四件套加上演唱會(hui) 門票,價(jia) 值高達一兩(liang) 萬(wan) 元,連不少收入尚可的網友都得“猶豫半天”。一個(ge) “貧困生”出手卻如此闊綽,未免太過於(yu) 違和了。

  也有人指出,出於(yu) 自卑心理,部分貧困生會(hui) 通過高消費尋找身份認同。趙某某有無此動機,我們(men) 不得而知。但可以明確的是,若貧困生有較強的虛榮心,恐怕不利於(yu) 培養(yang) 自強品格,雖能理解卻不可取。畢竟,“自身勤儉(jian) 好學”本身就是申請資助的一項條件。對此,校方不妨常態化關(guan) 注他們(men) 的心理健康,引導其形成理性的消費習(xi) 慣。

  當然,也不排除一種可能:趙某某貧困生身份認定的過程,的確是“符合程序”。然而,程序正義(yi) 和結果正義(yi) 是兩(liang) 碼事。事實上,一些網友質疑其真實家境,也不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炫富。據媒體(ti) 報道,有高校人士坦言:對於(yu) 學生家庭情況的摸底,隻能從(cong) 學生自己所填寫(xie) 的表格以及在校日常生活消費來判斷,很難到其家庭所在地實地考證。換句話說,校方更偏向於(yu) 材料上的形式摸查,而不是實質摸查,審核能力比較有限。若是證明開具的過程不夠嚴(yan) 格,就難免會(hui) 形成一些製度漏洞。

  一些過往案例也表明,在信息不對稱之下,助學金的分配機製仍需繼續優(you) 化:有的不顧貧困生的實際分布,搞起了平均分配;有的將助學金變成“人情獎”,發給誰要看和誰關(guan) 係好……部分高校的做法,不失為(wei) 一個(ge) 啟示。如早在2004年,中國科大就開始實行“隱形資助”,即通過大數據算法識別並資助貧困生。南京理工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等高校也陸續跟進,偷偷給貧困生充飯卡,既實現了精準資助,又減輕了學生的自證負擔。在這起風波中,同樣值得討論的是:如果發現助學金被不當使用,高校是否有權索回?

  把助學金留給最需要的人,也是一種教育公平,這離不開更完善的規則、更有效的監督。(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