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超長預售期”套路該整治

發布時間:2023-12-06 14:48:00來源: 經濟日報

  隨著線上消費方式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商家開始使用“預售”的形式銷售商品,許多商品是先銷售後生產(chan) 。預售時間跨度也隨著商品總量的增加、產(chan) 業(ye) 鏈的延長而不斷拉長。

  預售模式是供應鏈管理的一種策略,商家收到預付資金與(yu) 訂單後才進行生產(chan) 與(yu) 製作,既減輕了自有資金壓力,又規避了庫存積壓或不足的風險,從(cong) 而更好地應對銷售高峰期的壓力。預售還能夠為(wei) 商家提供更多市場反饋信息,更好了解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喜好,為(wei) 未來的銷售策略作出更有針對性的調整。

  不過,從(cong) 消費者角度看,等待商品到貨的過程可能會(hui) 降低購物的即時滿足感,尤其長時間等待可能讓他們(men) 失去購物的樂(le) 趣和新鮮感,支付款項後的一段時間內(nei) 無法享受實際產(chan) 品或服務,影響未來購物決(jue) 策過程。

  麵對“超長預售期”帶來的諸多問題,有關(guan) 部門應共同聯手,加強規範和治理互聯網預售模式。目前,部分平台已出手整治商家“超長預售期”。比如,有電商平台規定,對那些未按照承諾時間發貨的商家,消費者可以向平台投訴,平台將通過扣除積分、罰款等方式加以懲戒;對於(yu) 一些虛假發貨的行為(wei) ,平台已製定了相應的懲罰措施。

  隨著商家的預售現象越來越普遍,整治“超長預售期”還需落到實處,持續發力。更多的電商平台應加強規範和治理,出台相關(guan) 銷售政策,加強對商家銷售過程的製約。要將預售期設置在合理範圍內(nei) ,對於(yu) 受眾(zhong) 群體(ti) 小、生產(chan) 工序複雜、手工藝品等特殊商品,可以適當設置預售期;對於(yu) 食品、衣服、生活用品等日常品應現貨銷售。

  市場監管部門也應加強監督,對平台上商家的銷售資質和銷售行為(wei) 加強審核,對存在問題的商家應要求其及時整改,整改不合格或拒絕整改的應強製下線。最後,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避免落入商家的銷售陷阱。總之,持續發力促進預售模式健康發展,才能提升消費者購物體(ti) 驗,滿足個(ge) 性化購物需求。

  李彥臻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