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北京曲劇《茶館》走進北大 為學子們帶來一場文化盛宴

發布時間:2023-12-06 14:57: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後台探秘聊感受 “京味兒(er) ”文化引關(guan) 注

  北京曲劇《茶館》走進北大 為(wei) 學子們(men) 帶來一場文化盛宴

  “四九城兒(er) ,聞名的裕泰老茶館兒(er) ,大方桌兒(er) 寬條凳,燙金的對聯兒(er) ,銅板壺細蓋碗兒(er) ,小葉兒(er) 香片兒(er) ,侃西山道北海,取樂(le) 消閑兒(er) 。”12月3日晚,北京曲劇《茶館》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上演,為(wei) 北大學子帶來了一場京味兒(er) 文化盛宴。演出開始前,北京大學曲藝協會(hui) 、北京大學學生京昆社的幾位同學探班後台並與(yu) 劇中演員交流,近距離感受了濃濃京味的曲劇藝術。本次活動也是“‘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文藝行之“戲聚高校 佳作有約”係列活動之一。

  “演出最後一幕的鸚哥調時有什麽(me) 感受?”、“劇裏很多曲牌聽起來很新,是新創作的嗎?”“曲劇《茶館》與(yu) 話劇《茶館》有哪些區別?”……演出開始前,來自北京大學曲藝協會(hui) 和學生京昆社的幾位同學組成“觀劇團”,一起探秘後台,了解演員們(men) 如何化妝、對戲、走場、彩排,同學們(men) 也把積攢了很久的問題一股腦兒(er) 地問了出來。隨後,幾位同學又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走上舞台,以另一種視角感受曲劇藝術。“原來《茶館》中‘戲份’最重的蓋碗是紙做的!”看到實物道具,同學們(men) 不禁發出驚呼。北京曲劇團演員隊隊長趙浩博介紹,和蓋碗一樣,很多小道具都是當年老師傅們(men) 手工製作的,雖然《茶館》在各地演出了很多次、演員也換了好幾撥,但這些道具卻傳(chuan) 承了下來,很多都用了二十幾年。茶碗、爛肉麵……,精致的道具與(yu) 演員們(men) 精湛的表演一道構成了曲劇《茶館》的經典。

  北京大學中文係21級碩士研究生王羽端已經是第三次來看北京曲劇《茶館》了,但與(yu) 主創深度交流並探秘後台卻是第一次,這讓她這個(ge) “戲迷”激動不已。“以前都是台下看,這次走上舞台擁有了演員的視角。我還注意到道具裏的賬本寫(xie) 了好幾頁,這些細節讓我既驚喜又感動。”

  北京大學化學院23級研究生趙潤濤告訴北青報記者,每年會(hui) 有包括曲劇在內(nei) 的各種藝術門類到學校演出,這是他們(men) 接觸藝術文化非常好的契機。此外,學校還會(hui) 組織一些藝術講座,北京曲劇團的老師也曾來到北大,為(wei) 同學們(men) 打開了中華傳(chuan) 統藝術之門。

  在《茶館》中扮演秦仲義(yi) 的演員李相巋表示,曲劇作為(wei) 一個(ge) 年輕的劇種,特別希望與(yu) 年輕觀眾(zhong) 互動交流,也特別希望了解當下年輕人尤其是高校學子對這種藝術門類的見解,“隨著時代變化,曲劇也在不斷創新,我們(men) 也希望年輕觀眾(zhong) 多給我們(men) 提意見建議,幫我們(men) 不斷調整改革。”李相巋說。

  據了解,北京曲劇是北京唯一地方劇種,至今已有70餘(yu) 年曆史,而曲劇《茶館》則改編自同名話劇,是北京曲劇團的經典劇目,自1998年創排以來就深受觀眾(zhong) 朋友的喜愛,至今已經演出百餘(yu) 場。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曲劇團與(yu) 北京大學有著長期的合作,多年來推出經典北京曲劇《龍須溝》《北京人》及相關(guan) 藝術課堂等活動,廣受師生好評。而此次在講堂上演的北京曲劇《茶館》,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北京曲劇特有的說唱藝術手段、京味兒(er) 唱腔,進一步挖掘、呈現劇作深刻意蘊,於(yu) 通俗化、大眾(zhong) 化的曲劇形式中展現獨特的文化品位。

  文/本報記者 張月朦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北京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