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校學子沉浸式體驗非遺 “麵對麵”尋跡傳統文化之美
中新網重慶12月6日電(記者 鍾旖)“我可以跟您合照嗎?”“這個(ge) 帽子裏有機關(guan) 嗎?方便給我看看嗎?”……6日,在重慶大學校園內(nei) ,剛表演完川劇變臉的民間藝人李勇被學生團團圍住。幾分鍾前,學生距離他不到一米,卻看不出變臉的任何破綻,嘖嘖稱奇。
當天,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重慶大學)、重慶大學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聯合主辦的“遺起尋跡時間之美”非遺麵對麵活動拉開帷幕。
活動以“全沉浸式非遺好物交互”為(wei) 核心,打造場景故事沉浸區、互動體(ti) 驗沉浸區、心靈感受沉浸區三大區域,以“彩”“織”“繡”“文”“器”“雕”“食”“體(ti) ”為(wei) 主要內(nei) 容,多角度、全方位展示30餘(yu) 項非遺代表性項目,並邀請到20餘(yu) 位非遺技藝傳(chuan) 承人現場還原非遺工藝製作過程。師生可與(yu) 傳(chuan) 承人共同完成非遺作品,沉浸式感受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大多數時候,我都是在舞台上表演,來到學生們(men) 中間很難得。他們(men) 的熱情讓我感動。”今年32歲的李勇學習(xi) 川劇變臉已有8年。他說:“讓學生以第一視角看變臉,可以讓他們(men) 對變臉有更直觀的感受。這也是弘揚國粹的一個(ge) 好方式。”
現場,58歲的非遺項目“渝州李氏花毽”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李興(xing) 蘭(lan) 將羽毛毽的製作材料一一鋪開,供學生們(men) 自由組合製作。為(wei) 增強普及的趣味性,她還提出踢毽子挑戰,踢到一定數量者可獲得獎勵。學生們(men) 玩得不亦樂(le) 乎。
“80後”非遺糖畫師李梅的展位一度被包圍得水泄不通。從(cong) 17歲起獨立擺攤,李梅已從(cong) 事糖人糖畫製作22年。她熱情地邀請學生們(men) 上手體(ti) 驗,手把手地教學生如何手拿銅勺,用糖汁勾勒線條。“手不要僵硬、不要停頓,輕輕晃動……”在李梅的耐心指導下,學生們(men) 拿著自製的“機器貓”“小豬佩奇”等載興(xing) 而歸。
“之前我隻在電視上看過麵塑,這是第一次上手體(ti) 驗,比想象中的難。”跟著老師學習(xi) 揉搓麵塑的重慶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研一學生蔣婉說,自己不僅(jin) 感受到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更體(ti) 會(hui) 手藝人的不易。
年畫、糖人、剪紙……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研一學生孫世新此行收獲頗豐(feng) 。他認為(wei) ,近距離接觸非遺是了解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也需要年輕一輩沉下心感受,“以我為(wei) 例,僅(jin) 僅(jin) 是幾十秒的體(ti) 驗,足以讓我產(chan) 生興(xing) 趣”。
重慶大學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常務副部長楊新涯表示,一直以來,該校持續引進非遺文化進校園,引導廣大師生零距離接觸非遺,在親(qin) 身體(ti) 驗和實踐中增進傳(chuan) 承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目的就是讓“非遺之花”在校園落地生根發芽,綻放新的光彩。(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