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手護自然”公益組織3年翻山越嶺,撿走7.1噸山野垃圾

發布時間:2023-12-08 14:24:00來源: 新京報

  “我們(men) 希望每次進山空手而歸”

  “手護自然”公益組織3年翻山越嶺,撿走7.1噸山野垃圾

  慕田峪長城上,零星的雪花飄落。“手護自然”團隊領隊誌願者劉晉銳放下手中的垃圾袋,看了眼運動軟件,距離出發點,他們(men) 已經爬升了300多米。

  山間氣溫降到了零下3℃,雖然持續爬升和撿拾讓劉晉銳的身體(ti) 不停出汗,但是戴著手套的手指依舊被凍得冰涼麻木。他不停彎腰,撿起路邊的包裝袋、塑料瓶,丟(diu) 進手中的編織袋。

  11月25日,“手護自然”公益組織的誌願者來到北京市懷柔區的慕田峪長城。這是他們(men) 的第51次活動,48名誌願者行進了7.68公裏,爬升629米,清理山野垃圾112.73公斤。

  “手護自然”成立三年有餘(yu) ,專(zhuan) 注於(yu) 山野垃圾的清理。創始人劉鬆介紹,三年來,他們(men) 3000多人次誌願者共清理了山野垃圾7.1噸,這約等於(yu) 384個(ge) 飲水機桶裝水的重量。“能帶動這些熱心公益的小夥(huo) 伴去把山野垃圾清理幹淨,很治愈也很有成就感。”劉鬆說。

  一次活動需要120個(ge) 編織袋裝垃圾

  11月24日晚,“手護自然”團隊領隊之一劉晉銳開始準備第二天攀登慕田峪長城的裝備。他準備了一個(ge) 30升的背包,裏麵可以裝下3瓶水、十幾個(ge) 垃圾袋、幾雙手套、對講機、頭燈和繩索。劉晉銳還帶了一個(ge) 醫藥包,裏麵包括繃帶、創可貼、碘伏,夏天他還會(hui) 帶一些鹽丸、藿香正氣液和補充電解質的衝(chong) 劑。

  慕田峪長城在北京懷柔區,因為(wei) 距離市區不太遠,所以他們(men) 25日早晨8點在牡丹園地鐵站集合,坐大巴前往長城。

  天氣不是很好,正趕上北京降溫,出門的時候氣溫已經跌破零攝氏度,到了山上,還飄了會(hui) 兒(er) 雪花。劉晉銳看到,被丟(diu) 棄的礦泉水瓶裏,水已經凝固成冰。他拿著瓶子往石頭上磕,把冰磕碎倒出來,再把瓶子踩扁丟(diu) 進編織袋裏,這樣重量輕,體(ti) 積小。

  這次活動有8個(ge) 領隊報名,他們(men) 將誌願者們(men) 分為(wei) 5人一組。主領隊走在最前麵,策劃路線,讓大家不走錯路,最後一個(ge) 領隊負責讓大家別走丟(diu) ,中間的領隊用對講機溝通進程。5個(ge) 小時,48個(ge) 人撿拾了112.73公斤山野垃圾。

  這是“手護自然”團隊成立後的第51次活動。團隊創始人劉鬆記得,他們(men) 撿到垃圾最多的一次是在今年10月16日,團隊組織了51人前往河北張家口市老掌溝撿拾垃圾。一天的時間,誌願者們(men) 撿拾了將近1噸的山野垃圾。

  結束後,老掌溝林場還給他們(men) 發了錦旗和感謝信。團隊創始人劉鬆在和林場負責人的聊天過程中感覺到了他們(men) 的無奈,“他們(men) 沒有執法權,每次在巡護過程中即使現場碰到亂(luan) 丟(diu) 垃圾的人,也隻能口頭說說。”

  團隊撿拾垃圾的線路一般靠經常徒步的驢友來推薦。香山、水泉溝,還有北京最高山峰東(dong) 靈山都是誌願者們(men) 常去的地方,目前他們(men) 已經徒步過30多條不同的山野路線。

  山上的垃圾稀奇古怪,誌願者們(men) 撿到過剃頭推子,一啟動發現還有電;還有人撿到過女士涼鞋、背心和皮衣,劉晉銳調侃,“爬回山能帶回來一整個(ge) 套裝”。

  領隊馮(feng) 金濤在山上碰到過被丟(diu) 棄的路燈燈罩、燒水的大鍋和一些農(nong) 藥瓶子。馮(feng) 金濤撿到過最久遠的垃圾是2005年的雪糕袋,劉鬆撿到過一個(ge) 可口可樂(le) 的瓶子,劉晉銳去舊貨市場上檢索,推測這個(ge) 瓶子的生產(chan) 日期早於(yu) 2000年。

  撿垃圾的夾子是最容易報廢的物料,因為(wei) 垃圾太多了。最後誌願者們(men) 發現,用手撿拾是最方便的。由於(yu) 山上樹木繁多,即使是戴著橡膠手套,誌願者們(men) 也經常被紮到。馮(feng) 金濤會(hui) 隨身帶著針,方便挑出被紮進手的刺。

  由於(yu) 經費都是誌願者湊出來的,材料都省著用。撿拾垃圾的手套、編織袋,每次任務結束都會(hui) 由領隊輪流帶回家清洗。手套可以重複使用一兩(liang) 年,小編織袋的成本是0.5元,如果保護得好,可以用4次任務。

  一次活動大約要用到120個(ge) 編織袋,裝過垃圾的編織袋裏經常都是湯湯水水,劉晉銳會(hui) 在家門外的垃圾桶再抖落整理一下,拿回家泡在盆裏清洗。夏天的時候味道大,洗完之後,家裏的味道得散一整天。

  參與(yu) 者最大74歲最小4歲

  在創建“手護自然”之前,劉鬆就很喜歡戶外運動。2020年8月他去青海西藏遊玩的時候,發現無人區裏有很多塑料瓶垃圾。過著遊牧生活的藏民們(men) 會(hui) 把這些垃圾收集起來,但是因為(wei) 帶不走,隻能挖個(ge) 大坑埋起來。

  後來劉鬆來到徒步聖地雲(yun) 南雨崩,在原始森林裏,他看到了很多人類生活的痕跡。即使是在主峰海拔7508.9米的“蜀山之王”貢嘎山,他也看到過自熱鍋。

  此前劉鬆就有帶著身邊朋友一起去撿垃圾的想法,這次旅行結束回到北京後,他決(jue) 定付諸實踐。劉鬆去網上買(mai) 了不同的塑料袋和編織袋,測試徒步過程中袋子的防刮性和容量。

  2020年10月30日,他發起了第一期活動,前往“海澱三峰”清理山野垃圾,20名誌願者在鷲峰、陽台山、妙峰山徒步15公裏,清理了53公斤垃圾。

  後來,參與(yu) 者越來越多。劉鬆統計過,參與(yu) 者中,年齡最大的74歲,最小的4歲,30歲以下的群體(ti) 占比約62%,“年輕人願意來參加這種活動,他們(men) 也會(hui) 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向別人科普。”

  劉鬆從(cong) 小在雲(yun) 南鄉(xiang) 村長大,依山而建的小村落,生活用水都靠山泉,村民們(men) 在山下修一個(ge) 水塘子來儲(chu) 存山上的水源。所以劉鬆極其厭惡山上的生活垃圾,“如果垃圾汙染了山泉,村裏的人都沒法喝水了。”

  在徒步撿拾垃圾的過程中,劉鬆發現,水泉溝、懷柔“露營寶地”核桃溪園這種水源地,有很多垃圾。

  令誌願者們(men) 不能理解的是,山野裏有些垃圾被裝袋後掩埋。“我們(men) 在山洞裏發現過幾大兜用編製袋子裝好的垃圾,甚至編織袋都有些風化的痕跡了。”劉晉銳說。

  馮(feng) 金濤發現,有的垃圾掩埋地就在路邊的樹林裏,這些垃圾很明顯是有人專(zhuan) 門清理過,然後掩埋的,“我們(men) 建議還是將垃圾帶到山下,交給垃圾處理廠進行專(zhuan) 業(ye) 的處理。”

  誌願者們(men) 在撿拾垃圾的時候也會(hui) 遇到不理解的人。有人說他們(men) “閑得沒事幹”;有的徒步者在休息的時候,看到誌願者們(men) 會(hui) 把自己的垃圾遞給他們(men) 。開始劉鬆接受過,轉念一想這並不對,隨後遇到便會(hui) 拒絕並勸導徒步者養(yang) 成自己帶走垃圾的習(xi) 慣。

  不過大多數人在看到的時候,會(hui) 給予他們(men) 幫助。有一次劉鬆帶隊去東(dong) 靈山,下山的過程中碰到一個(ge) 開著皮卡車的村民,大叔看到他們(men) 之後,張羅著把垃圾往自己車上裝,然後拉下山;有一次在“三峰”,馮(feng) 金濤提著一個(ge) 20斤左右的大麻袋,一個(ge) 正在下山的遊客看到他之後,幫他提麻袋的一頭,走走停停把垃圾帶下山;有的遊客看到4歲的小朋友在撿垃圾,誇他很棒,還把自己的零食分享給他。

  12月3日,劉晉銳在北京“三峰”參加越野賽,一些比賽路線和他們(men) 撿拾垃圾的路線重合,他發現,自己撿過垃圾的地方已經幹淨了很多。跑過去的時候,他覺得很有儀(yi) 式感。

  加入團隊的初期,馮(feng) 金濤覺得每次撿拾完垃圾都有滿滿的成就感,但隨著撿下來的垃圾越來越多,一種失望和空虛的感覺逐漸出現,“我們(men) 更希望的是每次進山,然後空手而歸。我們(men) 這些誌願者,也可以做其他有意義(yi) 的事情。”

  在參加完五座樓山垃圾撿拾後,馮(feng) 金濤在社交平台上寫(xie) 下這段話:一個(ge) 個(ge) 瓶子被塞進垃圾袋,原本的草和土地重新被陽光照耀,周圍的一切回歸和諧,風吹著樹葉嘩嘩響,來表示感謝。一回頭,被秋山環繞的密雲(yun) 水庫,徹底治愈。這美好的山野,本該回歸美好本身。

  新京報記者 郭懿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