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產業路子對 村民得實惠

發布時間:2023-12-12 15:23:00來源: 人民日報

  “誰能想到這片撂荒了20多年的荒坡,如今成了我們(men) 村的胡蘿卜種植基地。”在內(nei) 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黃合少鎮後窯子村的一片山坡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趙利俊感慨不已。

  “我們(men) 村依山而建,能開荒複墾的土地基本都是山坡上的沙土地,可坡陡地少雜草多。”趙利俊回憶。2021年,趙利俊外出學習(xi) 後,發現了一種適合在沙土地種植的胡蘿卜品種。“可當時卻沒有多少人相信這荒坡能種出胡蘿卜,為(wei) 此,我們(men) 村兩(liang) 委幹部商量,隻有試種成功,讓村民看到前景,才能發動大家一起幹。”趙利俊坦言。

  沒有道路,機械化設備上不了山,村裏的黨(dang) 員帶頭修路;山上沒有水源無法灌溉,村兩(liang) 委幹部四處籌集資金建設農(nong) 灌蓄水池;引進優(you) 質種子、流轉土地需要資金,村兩(liang) 委幹部自掏腰包墊付……通過村黨(dang) 支部帶頭開荒複墾,荒坡變成了良田。如今胡蘿卜種植基地發展到1600畝(mu) 。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從(cong) 3年前的8萬(wan) 元提升到480萬(wan) 元。

  “後窯子村是賽罕區基層黨(dang) 組織引領村集體(ti) 經濟發展的一個(ge) 縮影,也為(wei) 各村因地製宜發展產(chan) 業(ye) 提供了思路。”賽罕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石磊表示:“下一步,我們(men) 將依托村黨(dang) 支部星級化建設行動,持續提升村黨(dang) 組織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能力,爭(zheng) 取讓更多鄉(xiang) 村變劣勢為(wei) 優(you) 勢,實現產(chan) 業(ye) 發展更大突破。”

  張 棖

  張 棖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