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客服快把人逼瘋了!”智能客服答非所問 人工客服要排長隊
智能客服答非所問 人工客服要排長隊
“AI客服快把人逼瘋了”
● 當下,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采用AI客服,利用智能語音等技術服務用戶,一定程度實現了服務的標準、便捷,節約了人力成本。而與(yu) 此同時,不少用戶發現,一些智能客服不智能,識別不了問題尤其是個(ge) 性化問題,一些商家用上AI客服就沒了人工客服,AI客服反而成了解決(jue) 問題的“攔路虎”
● 各行各業(ye) 使用AI客服背後,是人工客服的大量缺失。在某電商的投訴平台上,關(guan) 於(yu) “找不到人工客服”的問題投訴有將近2萬(wan) 條。不少網友投訴稱,無論是輸入人工客服、人工服務還是轉人工,永遠隻有一句話:親(qin) ,請詳細描述您的問題
● 若AI客服無法有效解決(jue) 問題,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如不能及時處理退貨、退款等問題時,則可能涉及侵犯消費者權益。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有關(guan) 部門應針對企業(ye) 客服AI化現象,通過製定相關(guan) 管理規範標準,加強對AI客服的監管,避免企業(ye) 利用AI客服逃避責任和義(yi) 務
□ 本報記者 趙麗(li)
□ 本報實習(xi) 生 萬(wan) 鵬
“我想在朋友生日當天再送貨,可以幫忙聯係快遞員嗎?”
“不好意思,不確定您要表達的意思。”
“可以幫我備注‘兩(liang) 天後再配送’嗎?”
“親(qin) ,這個(ge) 問題難倒我了。”
“我需要人工客服。”
“人工客服忙,智能客服為(wei) 您服務,請問有什麽(me) 可以幫您?”
……
以上對話發生在北京市民鄒女士和電商平台某店鋪AI客服之間。在與(yu) AI客服反複對話無果後,鄒女士試圖通過官方電話聯係快遞員,讓其按自己希望的時間送貨。可令她沒想到的是,快遞電話也是AI客服回複,費了一番勁兒(er) 溝通也沒能解決(jue) 她的問題。
“AI客服快把人逼瘋了,沒法溝通,怎麽(me) 都說不明白。”鄒女士無奈道。
從(cong) 快遞公司到網購平台,從(cong) 銀行金融到旅遊出行,當下,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采用AI客服,利用智能語音等技術服務用戶,一定程度實現了服務的標準、便捷,節約了人力成本。而與(yu) 此同時,不少用戶發現,一些智能客服不智能,識別不了問題尤其是個(ge) 性化問題,一些商家用上AI客服就沒了人工客服,AI客服反而成了解決(jue) 問題的“攔路虎”。
此外,AI客服騷擾等問題也讓消費者苦不堪言。
自動回複答非所問
智能客服不夠智能
今年“雙十一”期間,廣東(dong) 市民趙爽(化名)在某電商平台的一家女裝店購買(mai) 了一件大衣,收貨後發現該大衣不合心意便想退貨,但相關(guan) 頁麵找不到退貨包運費的服務,於(yu) 是便點開店鋪客服對話框求助。
沒想到,店鋪AI客服的回複完全是答非所問:“親(qin) ,明白您急切的心情,還請您消消氣,耐心等待一下呢”“我們(men) 都是會(hui) 盡自己所能為(wei) 親(qin) 親(qin) 們(men) 解決(jue) 問題的呢”“您是我們(men) 的優(you) 質客戶,我們(men) 肯定會(hui) 維護您的權益的”……
“我隻是想問一下退貨包運費服務在哪裏,怎麽(me) 找不到了?”趙爽說,AI客服的回複邏輯混亂(luan) ,一句有用的都沒有,又找不到人工客服,“真的要被他們(men) 氣死”。
據了解,AI客服以各類人工智能技術為(wei) 基礎,通過AI進行服務,服務渠道多元化且可以實現各渠道的數據互通,24小時全天候響應。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很多企業(ye) 為(wei) 節約成本、提升效率開始采用機器人來代替人工客服,AI客服應運而生。《2023年中國智能客服市場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智能客服市場規模已達66.8億(yi) 元,預計到2027年,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181.3億(yi) 元。
實踐中,有些AI客服能夠快速準確地回答消費者的提問,提供便捷有效的解決(jue) 方案。但有些AI客服卻顯得過於(yu) 機械,很多回答牛頭不對馬嘴,讓消費者感到不滿和無奈。
北京市民李燕(化名)告訴記者,她前段時間在電商平台花高價(jia) 購買(mai) 了一台洗衣機,到貨後詢問客服“哪裏倒洗衣液”?AI客服瞬間回複“滾筒洗衣機投放盒分為(wei) 不帶智能投放和帶智能投放”。李燕又問自己購買(mai) 的型號“有沒有智能投放功能”?AI客服回複“智能投放依據衣物重量匹配需要添加的洗滌劑”。
“這都哪跟哪呀?一個(ge) 簡單的提問,答複的內(nei) 容莫名其妙。”李燕吐槽道。
記者進入多個(ge) 電商平台的15家品牌旗艦店,就產(chan) 品問題谘詢客服時發現,有13家店鋪都是直接由AI客服進行答複。如果就一些常規問題進行詢問,如產(chan) 品質量、發貨時間、商品庫存等,AI客服大多可以立即作出準確的答複;但如果詢問一些較為(wei) 個(ge) 性化的問題,AI客服往往答非所問,而此時隻有個(ge) 別店鋪會(hui) 自動轉為(wei) 人工服務。
如在與(yu) 某羽絨服品牌旗艦店溝通時,AI客服對一些特定關(guan) 鍵詞作出了準確回答,比如“尺碼”“發貨時間”“充絨量”,但當記者詢問“充絨量和含絨量的區別”“麵料屬於(yu) 哪類國家標準”等細節問題時,AI客服的回答文不對題。
除在對話框“被動”回複消費者谘詢外,不少AI客服的“主動出擊”讓人不堪其擾。
電話響了,陌生號碼。因擔心是快遞或其他重要信息,北京市民孫女士連忙接通,對麵立即傳(chuan) 來抑揚頓挫的聲音:“您好,這裏是××旗艦店,這次來電呢是想告訴您……”孫女士憤憤掛斷電話:“AI客服的騷擾電話又來了!”
“AI騷擾電話比騷擾短信煩多了,短信可以視而不見,電話總得接起來聽”“有時正在忙,突然來個(ge) 電話,接起來發現是個(ge) AI”“聽著像真人的聲音,但電話裏完全無法正常交流,就是騷擾電話”……社交平台上,有類似感受的網友紛紛“控訴”。
談到智能客服不智能的問題,在北京從(cong) 事AI工程師工作的馬先生認為(wei) ,企業(ye) 采用的大語言模型的算力各不相同,對於(yu) AI進行文檔喂養(yang) 的選擇也各不相同,正是這些原因導致AI識別能力參差不齊。AI技術不充分、數據分散且知識圖譜完善度不高等問題是智能客服“不夠智能”的根本症結。
人工客服大量缺失
增加用戶溝通成本
記者在某第三方投訴平台上看到,大量消費者都在反映AI客服的問題,比如“客服都是AI,根本不解決(jue) 問題”“智能客服不智能,沒有人工處理的渠道,問題解決(jue) 不了”“每天換著號碼騷擾,全都是AI客服”等。
各行各業(ye) 使用AI客服背後,是人工客服的大量缺失——用戶遇到問題,想主動尋求客服幫助,無論通過在線平台還是打電話,AI客服“擋”在前麵。在溝通過程中,AI客服要麽(me) 列出一連串無用的回答,要麽(me) 慢條斯理開啟語音播報,猶如“雞同鴨講”,讓不少消費者苦惱不已。
北京市民劉帥(化名)說,他在某社交平台有問題想谘詢客服,先是對話在線客服,發送問題後AI客服回複了14條內(nei) 容,“有關(guan) 於(yu) 會(hui) 員、賬號異常、抽獎等各種相關(guan) 內(nei) 容回答,但沒一條能解決(jue) 我的問題,而人工客服完全聯係不上”。
劉帥無奈又打客服電話,還是AI客服接聽,同樣的14條內(nei) 容語音播報來回“套娃”。他提出“轉人工客服”,卻被告知“當前座席繁忙,可以在線上預約人工客服回訪時間”。“我一看人工預約回訪都排到第二天下午了,最後隻能放棄谘詢。”劉帥說,來來回回浪費了半個(ge) 小時也沒能解決(jue) 問題。
天津市民李女士因為(wei) 快遞停在外地一周沒有派送,便谘詢該快遞服務熱線電話,全程均是AI客服對接。她說明來意,AI客服讓她輸快遞單號,然後稱“快遞正在派送中”,反複幾次都是如此。“AI客服根本解決(jue) 不了我的問題,但官方熱線沒有人工服務的選項,我隻能不斷重複強調我要接人工服務,重複了幾十遍才轉到人工服務。”
類似的經曆天津市民張先生也遇到過。前不久,他因銀行業(ye) 務找客服,不滿意AI客服的答複,他提出轉人工服務,結果得到的答複是:“當前客服繁忙,已進入谘詢隊列,當前排在第70位……”
“隻是想要找人工服務解決(jue) 一下問題,怎麽(me) 就這麽(me) 難?!”張先生感歎道。
在某電商的投訴平台上,關(guan) 於(yu) “找不到人工客服”的問題投訴有將近2萬(wan) 條。不少網友投訴稱,無論是輸入人工客服、人工服務還是轉人工,永遠隻有一句話:親(qin) ,請詳細描述您的問題。
還有網友稱自己撥打了市麵上45家包括通信服務商、電商平台、物流公司等客服電話,統計的用時顯示:轉接到人工客服平均需要94秒,最漫長的一次等待長達380秒。
近日,記者撥打了市麵上21家包括電商平台、通信服務商、物流公司的客服電話,有8家無法轉接人工客服,其餘(yu) 轉接到人工客服平均需要69秒,最長的一次等待時間長達316秒。
中國法學會(hui)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陳音江認為(wei) ,企業(ye) 不能隻考慮自己的成本和效率,而不顧消費者的時間。消費者找客服的時候,一般都是遇到了問題,要解決(jue) 問題。但有的企業(ye) 根本沒有設置人工客服,用智能客服當“擋箭牌”,完全形同虛設,起不到解決(jue) 問題的作用。“雖然很難界定具體(ti) 會(hui) 給消費者造成多少損失,但起碼會(hui) 帶來不好的消費體(ti) 驗。對經營者來說,減輕自己的經營成本有時就是增加了消費者的溝通成本。”
規範標準強化監管
防止企業(ye) 逃避責任
江蘇省消保委發布的《數字化背景下客戶服務便利度消費調查報告》顯示,71.2%的消費者表示,智能機器人“答非所問”“回答問題不智能”;23.6%的消費者表示,無法找到人工客服,或人工客服存在“踢皮球”等現象。
公開數據顯示,在2022年我國用戶認為(wei) 智能客服現存缺點調查中,51.4%消費者表示除固定話術外,不能解決(jue) 個(ge) 性化問題,47.9%消費者表示不能準確理解提出的問題,答非所問,34.2%消費者表示問題解決(jue) 效率低。
就職於(yu) 上海某信息技術公司的IT技術人員稱,其實許多企業(ye) 選擇使用AI客服,都是基於(yu) 當前管理需要或者想要優(you) 化服務。相比人工客服,AI客服所需成本更低,可以24小時在線,且響應速度更快,基本能夠回答消費者的大多數問題。
當談及如此大規模使用AI客服的原因時,不少電商都表示,他們(men) 也是形勢所迫。在某電商平台經營一家日用品店的王平告訴記者,使用AI客服的初衷“單純為(wei) 了節省人力成本”,最初AI客服和人工客服的使用比例基本是1:1,“但隨著消費者購買(mai) 頻率和平台促銷活動頻率的提升,訂單量大幅增長,‘雙十一’當天平均每分鍾都有客戶谘詢和下單,換成人工客服來處理不太現實。基於(yu) 這個(ge) 現狀,很多電商都不得不大規模使用AI客服”。
一位在電商平台做客服的業(ye) 內(nei) 人士告訴記者:“大家其實都知道AI服務不太好用,但電商平台有3分鍾回複率的要求,而且會(hui) 列入考核標準中。無奈之下電商大量使用AI客服,同時人工客服進行協作。當AI客服回答得不正確的時候,人工客服會(hui) 介入,撤回該回複。但有些公司設置了‘質檢組’,如果撤回次數較多的話可能會(hui) 誤判為(wei) 客服存在不當言論。”
企業(ye) 出於(yu) 人工成本的考量引入AI客服無可厚非,但大量使用AI客服導致人工客服難尋,是否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上海央法(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何子安說,AI客服的大量使用確實可能阻礙消費者直接聯係上人工客服,但這本身並不直接構成對消費者權益的侵犯。若AI客服無法有效解決(jue) 問題,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如不能及時處理退貨、退款等問題時,則可能涉及侵犯消費者權益。在這種情形下,消費者可以向消費者協會(hui) 投訴,或根據具體(ti) 情況向有關(guan) 監管機構舉(ju) 報。
“商家以AI客服致電消費者宣傳(chuan) 商品促銷等信息,涉嫌侵害公民個(ge) 人信息。若接收到的電話包含個(ge) 人敏感信息或其來電途徑未經用戶明確同意,則可能違反了數據保護和隱私權保護的相關(guan) 法律。”何子安說。
湖南江榮律師事務所律師厲大橋提到,AI作為(wei) 一個(ge) 程序,它本身並不具備承擔相關(guan) 法律責任的能力,“隻能說AI背後的主體(ti) 可能侵權”。企業(ye) 擁抱人工智能技術不能一勞永逸,不能隻考慮成本和效率,忽略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和感受。
“AI客服不會(hui) 也不能完全取代人工客服。”在厲大橋看來,AI客服還是一個(ge) 沒有完全成熟的商業(ye) 版塊,企業(ye) 應該在考慮商業(ye) 信譽和服務質量的基礎上,合理分配AI客服和人工客服的占比。對於(yu) 一些常規性谘詢問題,可以通過智能回複,而對於(yu) 一些消費者投訴等亟須解決(jue) 的問題,尤其是涉及消費者人身、財產(chan) 安全的問題,則應優(you) 先通過人工客服渠道解決(jue) 。
同時,也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有關(guan) 部門應針對企業(ye) 客服AI化現象,通過製定相關(guan) 管理規範標準,加強對AI客服的監管,防止企業(ye) 利用AI客服逃避責任和義(yi) 務。
(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