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允許曝光新車,違約金賠多少?
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電 近日,某品牌未上市新車被偷拍曝光,品牌發文稱,係兩(liang) 位媒體(ti) 從(cong) 業(ye) 者未經許可有意泄露保密拍攝內(nei) 容,因此將依據雙方簽署的《保密承諾書(shu) 》相應條款追究兩(liang) 人及所屬媒體(ti) 泄密責任,包括並不限於(yu) 公開道歉、罰金。
此外,有媒體(ti) 披露,這份保密協議簽署金額為(wei) 300萬(wan) 人民幣。有網友提出質疑,這個(ge) 金額是否由品牌說了算,以及300萬(wan) 元的違約金是否需要泄密方全額承擔?
“是否全額承擔實際取決(jue) 於(yu) 很多因素。”上海中聯(重慶)律師事務所曾惜律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解釋,根據司法實踐,合同約定的違約金會(hui) 作為(wei) 法院判定違約責任的重要依據。如果違約金設定得過高,超過因違約造成的損失,違約方有權要求進行調整。在考慮是否應當調低違約金時,通常會(hui) 綜合考慮違約行為(wei) 實際造成的損失,和簽署合同時可以預見的損失。
一般而言,違約金額如果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可能被視作過高而進行調整,但還需要兼顧合同履行情況、當事人過錯程度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等因素綜合予以判斷。而雙方約定的違約金計算方式是否明確,計算方式是否公允地反映了泄密可能造成的損失,以及是否屬於(yu) 雙方可預見的損失等,都會(hui) 對最終的金額確定造成影響。
此外,該車企還在通報中提到,有三名員工於(yu) 在職期間,以收取“谘詢費用”為(wei) 目的,未經許可擅自參與(yu) 外部券商、投資機構組織的所謂“研討會(hui) ”,臆造傳(chuan) 播大量錯誤、不實信息,嚴(yan) 重誤導市場、擾亂(luan) 汽車正常業(ye) 務開展。車企已對這三名員工做辭退處理、永不錄用,並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曾律師指出,對於(yu) 員工泄露用人單位重要信息可能麵臨(lin) 的責任,主要看泄露信息的性質,以及泄露信息行為(wei) 所造成的後果。
如果信息涉及用人單位的商業(ye) 秘密,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則根據情節輕重,泄露信息的員工可能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如果泄露行為(wei) 除影響公司,還侵害了第三方的權益(例如員工泄露用人單位客戶的個(ge) 人信息),那麽(me) 員工還應向第三方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